梁燕茵
【摘要】目的 探討給予麻醉復蘇患者新型術后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方法:選2020年3月-2020年10月200例手術患者,根據麻醉復蘇期護理方法分組,對照組(n=100)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n=100)給予新型術后護理模式,對比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平均交接時間、完全清醒時間、PACU滯留時間均比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麻醉蘇醒(Steward)評分、麻醉恢復(PARS)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NRS)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比對照組(11.0%)低,P<0.05。結論:新型術后護理模式護理效果顯著,能夠促進麻醉復蘇,緩解疼痛,減少并發癥。
【關鍵詞】新型術后護理模式;麻醉復蘇;麻醉護理
對于手術患者而言,麻醉復蘇期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對患者影響較大,做好麻醉復蘇期護理工作,可有效減少并發癥,促進麻醉蘇醒和恢復。所在醫院為麻醉復蘇患者采用新型術后護理模式,取得良好護理效果,現選取200例手術患者作為觀察樣本,對新型術后護理模式的綜合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0例手術患者,所選患者滿足手術標準,且依從性良好,能夠配合治療,納入標準[1]:(1)認知功能正常;(2)知情配合;(3)耐受性良好;(4)無治療禁忌。將護理方法作為分組依據,每組納入100例患者。觀察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20-60歲,均值(41.32±3.56)歲。對照組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20-60歲,均值(41.19±3.62)歲。兩組一般資料相關數據對比分析結果為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遵醫囑做好麻醉復蘇期護理干預配合。觀察組患者給予新型術后護理模式,具體操作如下:①保暖護理:為避免患者發生低血壓癥狀,護士在麻醉復蘇期為患者做好保暖護理,保持體溫維持正常水平。對室內溫度進行合理調節,必要時增加棉被;②做好監測: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記錄好患者血壓、心率變化情況,如發現異常及時予以對應處理。對患者呼吸頻率進行觀察,如有異常,及時處理,避免呼吸驟停;為患者使用是熱交換器,正確連接氣管導管,使患者呼吸道濕度、內部溫度維持在良好范圍內。為促進患者下肢靜脈回流,雙下肢可適當使用加壓帶;③意識變化:關注患者意識狀況,對患者麻醉復蘇期意識狀況進行準確評估,意識評分得分越低,患者意識障礙越嚴重,根據評分結果,為患者做好護理干預配合;③清醒護理:患者清醒后,及時向其報告手術成功的消息,協助患者做好體位管理,并對管道連接狀況進行詳細觀察,避免存在潛在安全風險,防止發生靜脈輸液外滲現象。對患者術后疼痛狀況進行分析,如有需要,嚴格按照醫囑要求為患者提供鎮靜及鎮痛處理。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平均交接時間、完全清醒時間、PACU滯留時間及并發癥情況,做好統計。同時,比較兩組麻醉蘇醒(采用Steward量表,取分范圍0-6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蘇醒情況越好[1])評分、麻醉恢復(采用PARS量表,評價項目包括呼吸、血壓、肌力、神志、血氧飽和度,滿分10分,分數越高麻醉恢復效果越好[2])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采用NRS量表,0-10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達到10分者說明疼痛難忍[3])評分。
1.4數據統計
將數據錄入到SPSS27.0統計學軟件包中,計數資料用“n(%)”的形式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值檢驗,P<0.05說明兩組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麻醉復蘇時間的對比
觀察組平均交接、完全清醒、PACU滯留時間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2.2兩組麻醉復蘇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麻醉蘇醒(Steward)評分、麻醉恢復(PARS)評分高于對照組,疼痛(NRS)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2.3兩組并發癥的比較
觀察組窒息1例,低血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2/100);對照組窒息4例,低血壓3例,呼吸心跳驟停2例,喉頭水腫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1.0%(11/100),χ2=5.824,P=0.017。
3.討論
對于手術患者而言,受到麻醉藥物的影響,很多患者術后麻醉復蘇期容易出現低體溫現象,術前禁水、禁食也會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如果管理不當,可增加呼吸抑制、喉痙攣等合并癥,對患者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在此基礎上,不少患者因自身免疫功能較差,生理應激反應更為明顯。因此,在患者完成手術到蘇醒期間,護士做好相應護理管理,對患者意義重大[4]。新型術后護理模式是指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期,對相關護理操作流程進行不斷完善,為患者提供最佳護理服務,通過必要護理措施,為患者做好保暖護理,關注患者意識變化情況,進一步縮短麻醉蘇醒時間,并在此過程中保證患者安全,降低并發癥。術后新型護理更強調的是為患者做好預見性護理,要求護士根據患者情況,及時發現潛在安全風險,并且給予相應干預,進而不斷提高患者麻醉復蘇期護理效果[5]。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手術患者術后新型護理模式,其麻醉復蘇期平均交接時間、完全清醒時間、PACU滯留時間明顯縮短,且患者麻醉蘇醒(Steward)評分、麻醉恢復(PARS)評分明顯提高,與文獻[6]報道結果基本相一致。在此基礎上,術后新型護理模式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減輕患者疼痛感,進一步證實完善術后護理對麻醉復蘇的關鍵作用。
綜上所述,新型術后護理模式效果明顯,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惠怡.危重癥患者麻醉復蘇期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20,19(06):57-59.
[2]郭珺璐,郭珺玲.麻醉復蘇護理結合綜合保溫對全身麻醉患者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3):4325-4328.
[3]施兆銀,張俊娟,楊海群.舒適護理聯合優質護理在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中的干預效果分析[J].系統醫學,2020,5(20):159-161.
[4]蔣勍,管婷,許小燕.麻醉復蘇室“麻護一體化管理聯合預見性護理”模式對老年患者術后復蘇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17):174-178.
[5]毛小燕,溫作珍,黃寶珠,褚曰勇.醫護一體化在麻醉復蘇室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蘇醒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20,26(05):184-186.
[6]王敏,胡勇攀,萬玉蘭.麻醉蘇醒期綜合保溫護理對老年全麻患者蘇醒質量的影響[J].沈陽醫學院學報,2020,22(01):63-65.
廣西桂東人民醫院,廣西 梧州 54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