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飛
2019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中要求“教研要服務學校教育教學,服務教師的專業成長,要形成在課程目標引領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格局,要因地制宜開展區域教研”。經過3年多的探索實踐,在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對口幫扶清遠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的背景下,區域聯合蹲點教研已在清遠市高中學段全面鋪開,并就“聯合誰”“蹲什么”“如何蹲”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活動機制,打造了合作開展深度教研,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清遠樣板。
一、“聯合誰”——區域聯合蹲點教研專家組成及要求
醫院在面對疑難、危重病人時,往往會采用專家聯合診療的模式,才能對癥下藥,為病人提供最佳的個體化診療方案。同理,教研部門要對某所學校的某一學科組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學科專家組對學科教學開展聯合診斷顯得尤為重要。經過3年多的摸索,各學科逐漸在專家聘請上形成了“跨區域聯動、多元化推動”的共識,蹲點學校及教師對專家團隊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跨區域聯動。廣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教研室主任、正高級教師張云平認為區域聯合蹲點教研有三個層面:一是地市級層面;二是縣區層面;三是縣內兄弟學校。據統計,區域聯動從一開始只有廣州專家參與,擴大到2018年有來自廣州、深圳、中山、肇慶4個地市參與,再到2020年來自廣州、深圳、中山、汕頭、揭陽、梅州、云浮7個地市的專家參與,清遠市的聯合蹲點教研活動實踐在不斷拓展和推進。從開始簡單的“廣州+清遠”擴大到現在的“廣州領銜的7城聯合”,擴大的不僅僅是活動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集中了更多的區域優勢和各方力量,帶動活動品質與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多元化推動。“一專多能型”“科研型”是新時代對中小學教師的新要求。所以專家構成上既要考慮專家研究領域的多元化,也要考慮教研員、科組長、一線教師等專家人員組成的多元化;專家既要有學術的高屋建瓴,又要有接課堂教學的地氣。據統計,2020年邀請的27位專家中,市級教研員有9人,縣區級教研員有5人,教研組長有5人,名師有8人。在眾多教研專家和教學能手等構成的多元化專家團隊的傾力支持下,清遠市的區域聯合蹲點活動極大地滿足了教師發展、學科組和教研建設的需要。
二、“蹲什么”——區域聯合蹲點教研項目主題及內容
有效的教研活動必須在主題內容和研訓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要使區域聯合蹲點教研活動能“蹲下去”,主題與內容必須定位在服務學校發展、服務學科組建設和服務教師專業發展三個層面。廣清兩地教研部門基于“教研共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合作理念,把區域聯合蹲點教研活動的主題確定為“聚焦課堂、科學診斷、精準指導”,合作開展深度教研。
“聚焦課堂”——出發點和落腳點。課堂直接展示的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間接反映了學科組團隊的合作力量,更能透射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聚焦課堂”是區域聯合蹲點教研活動的最大亮點,也是受學校歡迎的最大吸引點。活動中,學校教師曬課12節、小組匯報課3節、名師示范課1節、成果展示課1節,課堂成為活動的主線。包括曬課、匯報課、示范課和展示課等17節課,如同一頓營養大餐,著實讓教師們吃得飽也吃得好。
“科學診斷”——問診課堂針針見血。要發現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精準地找到教師教學行為上的短板,不能靠傳統的聽評課,必須借助科學檢測手段。為了避免務虛的不痛不癢式評課及建議,區域聯合蹲點教研把課堂教學在教學設計、施教行為、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等維度進行量表評價,力求“針針見血”。如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引入了“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和教學設計診斷與改進表,明確新時代的思政課堂要重視高質量、高水平問題鏈的設置,促進學生思維習慣的養成,關注學生的全面和長遠發展。高中物理學科專家組設計了25個課堂教學測評點,制成《物理課堂教學診斷量化評價表》,并收集了全部觀摩教師對上課老師的評價意見,并形成3天動態對比統計表,通過比較發現改進效果非常明顯。
“精準指導”——把脈時代配置妙方。要做到精準指導,首要的是指導教師精準反思,做到“一師一表”;其次是指導科組精準備課,做到“一級一策”;再次指導學校精準教學,做到“一校一案”。活動結束后,學校會收到一份由專家組商議并匯總的反饋報告,作為指導日后教學改進的妙方。報告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12位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及建議;二是結合新課程、新課標和新高考的形勢提出3個年級的模塊教學策略建議;三是學校課堂教學改進和教師專業成長建議。
三、“如何蹲”——區域聯合蹲點教研具體實施
各學科確定好蹲點學校后,要做好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把參加活動的市縣教研員、名師、科組長及教師分為3個教研團隊,每個團隊由一名專家擔任導師;二是確定12名曬課教師和3個年級的上課內容,備課組開展第一次校內集體備課和磨課,并收集所有教學設計匯編成冊;三是明確學校教務、政教、后勤和年級組等各部門工作職責,并制作活動手冊。具體流程如下。
第一天:培訓動員,學會聽評課。專家組長對所有教師開展如何有效聽評課的主題講座,特別是如何使用學科聽評課量表。市教研員解讀活動手冊,明確每一天的安排,明確每一位市縣教研員、上課教師和觀摩教師的任務,通過任務驅動讓教師都能真正參與到蹲點活動中,都能帶著目標、問題和任務去聽課、評課、上課和備課。
第二天:教師曬課,小組首磨課。上午,12位來自蹲點學校的教師面向全體教師曬課,專家帶領觀摩教師分成三組聽4節課(高一2節、高二1節、高三1節)。下午和晚上,先由專家對每一位上課教師進行有效而深刻的點評,再從4名上課教師中推選出1人代表上小組匯報課,其后按“說課反思——評課小組討論——專家意見反饋”步驟開展首次小組磨課。
第三天:專家示范,集體再磨課。上午,廣州名師率先登臺上一節同題示范課,緊接著3個小組代表陸續登臺,再上一次“融專家理念、集全組智慧、經集體打磨”的改進課。下午和晚上,首先由1名專家結合課例開展專題講座,接著專家組從3名上課教師中再推選出1個代表上最后的成果展示課,然后按“說改進策略——評改進效果——匯專家建議”步驟開展第2次集體磨課。
第四天:總結反饋,共享匯報課。首先,由最后被推選出來的教師代表上一節成果匯報課,并通過網絡面向全市直播;接著各組派一名代表分享蹲點心得體會;最后專家組長代表專家組對活動進行總結反饋,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最終形成一份對蹲點學校的全面反饋報告。
有了廣清兩地教研部門的區域聯合,清遠的每位教師、每個學科組和每所學校將能成為一個個靚麗的“點”。通過點帶動面,教師視野得以開拓,教學理念得以更新,教研活動內容得以充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