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華
讀了溫儒敏先生的《溫儒敏語文講習錄》這本書,我最深的體會就是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教師在教給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同時,還要把習慣培養、文化修養、精神熏陶等自然而然地融合進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語文課程的目標,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語文課堂獲得成功,讓學生終身受益。
一、教材為本夯基礎
課本是我們開展語文教學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用好教材。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指導、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師要把文化修養、精神熏陶等人文因素融入課文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
現在的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題來構建單元,考慮更多的是選文符合單元主題,而要實現語文課程內容目標,就需要教師去做大量的工作,提前備好課。無論是語文能力的形成,還是綜合素養的提高,一切都蘊含在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中。如果教師對整個語文課程的內容目標缺少通盤考慮,很少去想某一課或某一單元在整個語文課程中的位置與功能,或者對課文缺少細讀和研究,過分依賴別人現成的課例教案,就會導致在教學內容方面的隨意性和模糊性。所以,語文教師首先要用好教材,備好課,了解好學情,這是上好語文課、夯實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二、有效指導促提升
如何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有深厚的積淀,就必須有大量的閱讀。教師不要一開始就設下條條框框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首先要讓學生有興趣讀。新課改在閱讀教學方面有明確的指示,就是讓學生有選擇,有自由度,擴大閱讀空間。對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閱讀量,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提高。一般來說,課外閱讀量大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躍,語文素養比較高。
課外閱讀要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須有所指導。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前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課外閱讀任務,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與閱讀難度,體現教學的梯度。在要求學生多讀書的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如默讀、瀏覽、快讀、跳讀、猜讀、互文閱讀等,其中默讀和瀏覽是常見而又實用的讀書方法。讀書方法不能空洞,要有竅門,有可操作性;讀書方法不能是單一的,閱讀時要把幾種讀書方法結合起來。
三、大量閱讀豐底蘊
教師在教好課文內容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呢?
首先,閱讀應該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教師要不斷閱讀,不斷充電,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底蘊,豐盈自己的人生。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你所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藏在你的氣質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同時也是學校的大閱讀工作負責人,我深知,只有捧起書本經常閱讀,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才能讓自己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不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經常抽出時間來閱讀,并帶領學校的青年教師成立了讀書班,創建了屬于我們自己的自留地。閑暇時,捧起書,讀一讀,來自留地“翻一翻土”“播一播種”“耕耘耕耘”,互相交流心得、感受、體會和困惑。
以課本為根,拓展能力;以閱讀為葉,潤澤人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我將進一步深入研究學習《溫儒敏語文講習錄》,讓它指導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