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
內容摘要:意象歷來是中國審美中的一大范疇,而在西方,意象一詞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作為承載意象的意象詩,中國的意象詩又與西方的意象詩在營構過程、目標指向、文本內蘊等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審美特質和文體風格。
關鍵詞:意象 營構 目標 內蘊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一大概念,但西方對這一概念的界定卻有所不同。學者袁行霈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一文中也曾談到二者的聯系,他說:“意象派主張把自己的情緒全部隱藏在意象背后,通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這恰恰是受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盵1]由此可見,中國的“意象”與西方的“imagery”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
首先,從營構過程來看,中西意象詩具有不同的生存機制和生存環境。中國的意象詩植根于中國古代的意象理論,尤其源于對中國古詩的分析和探索。中國的“意”和“象”,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2]而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論述的是東漢的王充,他在《論衡·亂龍篇》一文中指出:“夫畫布為熊、麋之象,名布為侯,禮貴意象,示意取名也。”[3]在這里,意象有了自己的文本意義。而真正意義上把意象這一概念應用于文學領域則是晉代的摯虞。他在《文章流別論》一文中指出:“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者也。”[4]在此基礎上,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一文中,又對意象理論進行了深入拓展,他寫道:“獨照之象,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盵5]由此可見,中國的意象詩中的意象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的意象理論也可以追溯到古代。這說明中國的意象詩的形成過程是漸變的,由淺入深的一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與此相比較,西方的意象理論主要是美國詩人龐德從中國意象詩中受到啟發而創立的,然而卻又不等同于中國的意象理論。正如《意象主義詩人(1916)》序一文中所說:“‘意象派并不僅僅意味著畫面的呈現?!庀笾髁x指的是呈現的方法,而不是指呈現的主題。它意思是說要清晰地呈現作者表現的一切。他也許會想表現一種猶豫不決的情緒,在這種情形下,詩也應該是躊躇難決的?!盵6]這就注定了意象主義詩人在寫詩時所描寫的對象是一種“瞬間體驗”,正如前文講的“猶豫不決的情緒”。這和中國意象詩營構是有根本差異的,中國古詩里的意象的建構,歷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有時詩人練一個字或一個意象,往往要費盡詩人的心血。詩人宋祁在《玉樓春·春景》所寫詩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詩人冰心在《繁星·一零八》所寫詩句“心是冷的,淚是熱的;心--凝固了世界,淚--溫柔了世界?!敝械摹澳獭迸c“溫柔”,便是如此。王昌齡說:“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鏡,率然而生?!盵7]由此可見,中國詩歌中意象營構之艱難,與西方意象主義詩歌相比則不可同日而語。
二
其次,在意象創作的目標指向上,中國詩歌意象營構的目的傾向于使讀者對詩歌文本進行多義性闡釋,即作者在建構詩歌文本的時候傾向于對文本進行模糊化表達,與此相反,西方的意象派、意象主義者則非常明確地指出,他們創作的詩歌,就是要從根本上消解模糊性。在這一點上,《意象主義詩人(1916)》序里說得很清楚:“‘精確的詞給讀者帶來物體的感受恰像詩人寫這首詩時物體在詩人頭腦里呈現的那個樣子。”[8]此外,西方意象主義代表者之一的著名詩人F.S弗林特在《意象主義》一文中明確指出了意象主義的三條原則,這就是:“一,直接處理事物,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二,絕對不使用任何無益于呈現的詞。三,至于節奏,用音樂性短句的反復演奏來進行創作?!盵9]這三條規則后來就成為意象主義的典范原則。在意象創作的目標指向上,西方意象派代表人物龐德在《關于意象主義的通信》一文中進一步指出:“不能有套語,用爛了的話,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談。避開這些毛病的唯一辦法是精確,這是對所寫東西高度精神專注的一種產物。對一個作家的檢驗就是他是否有能力這樣精神專注,并且有毅力到寫完詩時還是那樣精神專注,無論這首詩是兩行或是兩百行。”[10]此外,龐德在《意象主義者的幾“不”》一文中還更為夸張地指出:“一個人與其在一生中寫浩瀚的著作,還不如在一生中呈現一個意象。”[11]由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意象詩意象營構的目的是截然相反的,一個旨歸模糊性,另一個則旨歸精確性。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李商隱《無題》一詩的多重意蘊,它可以被當作愛情詩也可以被當作政治詩。在中國新詩中也有類似李商隱《無題》詩中這樣的模糊化表達,如著名現代詩人卞之琳的《斷章》,全詩只有四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同理,不同的人對這一首詩會有不同的看法。與之相比,西方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如龐德的《地鐵車站》,全詩只有兩句:“人群中這些臉龐的隱現;濕漉漉、黑黝黝的樹枝上的花瓣?!倍嫷碌倪@兩句詩,卻是由三十多行刪定而成的,這充分體現了西方意象詩歌的精確化表達。此外還有愛米.羅厄爾的《中年》:“象黑色的冰,/被一個無知的溜冰者/用不可辯認的圖案畫遍——/那就是我的心的黯淡表面?!?/p>
三
再次,從文本內蘊上看,中西意象詩的差異在于中國的意象詩善于通過意象的疊加創造“意境”,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以意造境”的過程。我們知道一首好的中國意象詩必然具有優美的意境。正如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盵12]而這種由意造就的境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雖然王國維將其劃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并對其作出例證,但他始終未對意境作出明確的概念界定。這是因為這些意象的組合所產生的“境”具有多重性,即不同的審美主體對不同的“境”有不同的情感體認,由此造就中國意象詩文本內蘊的豐富性。因為這些具體意象所造就的“境”早已超過了意象本身。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較為典型的一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倍潭涛寰?,卻內涵豐富,它們造就的“意境”早已超過了詩歌本身。像這類意象詩還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弊髡咧挥昧肆鶄€意象,卻使“愁”境躍然紙上,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當然,通過“以意造境”在中國現代詩中也不乏其例,如顧城的《一代人》,全詩共兩句:“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痹娙送ㄟ^對“黑色”這一意象的反復使用,暗示出豐富的政治內涵,一個“卻”字,傷痛之情被展現得若隱若現,極富神韻。
與中國意象詩通過多個意象“以意造境”從而鑄就的豐富的文本內蘊相比,西方的意象派詩則顯得較為單純。它們的文本內蘊往往清晰而確切,給人一種單一美和簡約美,完全不同于中國式的“以意造境”。在龐德的意象理論中,意象意義具有可變的性、非固定性,它在一首詩中可以表示一種意義,在另一首中又可以表示另一種意義,其中充滿著豐富的變素,而不像中國意象詩齊心協力用一個意象去建構意境,表達主題。西方的這種意象詩具有代表性的有約翰遜.各爾特.弗萊契的《溜冰者》:“黑色的燕猝然飛臨或悄然滑行,/纏在一起的、圓圈和弧線令人一陣眼花繚亂;/溜冰者滑過結冰的河面。/他們的溜冰鞋在冰上的咔嚓聲響,/就像銀色翅膀肩互相碰擦。”在這首詩中,“黑色”用于精確表現溜冰者,而在龐德的《地鐵車站》里,“黑色”卻用于表現地鐵車站的真實場景:“人群中這些臉龐的隱現;濕漉漉、黑黝黝的樹枝上的花瓣?!痹邶嫷碌摹兑粋€姑娘》中,詩人用樹這一意象表現一個姑娘:“你是樹,/你是青苔,/你是煦風吹拂的紫羅蘭。/一個孩子——這樣高——你是,/于這個世界所有這一切都是愚蠢?!倍谕逅? 威廉斯的《給天國中的馬克.安東尼》一詩中,“樹”卻是指代安東尼這位羅馬的將軍:“安東尼,/樹木、小草和云彩。/為什么你要率領/在愛克提姆克的船隊/緊跟那位可愛的倩影?”
由此可見,中西意象詩歌在營構程、目標指向、文本內蘊等方面皆存在巨大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才有助于我們從深層次上把握中西意象詩。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第6頁。
[2](清)阮元刻印.《十三經注疏》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第82頁。
[3]《諸子集成》第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4.第158頁。
[4]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90頁。
[5]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233頁。
[6](英)彼得.瓊斯編:《意象派詩選》[M].裘小龍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第160頁。
[7]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89頁。
[8](英)彼得.瓊斯編:《意象派詩選》[M].裘小龍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第160頁。
[9](英)彼得.瓊斯編:《意象派詩選》[M].裘小龍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第150頁。
[10](英)彼得.瓊斯編:《意象派詩選》[M].裘小龍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第166頁。
[11](英)彼得.瓊斯編:《意象派詩選》. [M]裘小龍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第152頁。
[12]施議對.《人間詞話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3.第3頁。
本文系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項目”現代閩籍作家創作與五四文學精神關聯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