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王晨越



【摘要】? 目的? 探討以健康行動過程取向理論(HAPA)為導向的運動康復方案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COPD患者隨機分組,每組4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護理,試驗組在此基礎上開展以HAPA為導向的運動康復干預。對比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自我效能、心理彈性、運動康復依從性、6 min步行距離(6MWT)變化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后兩組運動自我效能、心理彈性、依從性評分均較干預前增加,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高(P<0.05);干預后兩組6MWT均較干預前增加,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長(P<0.05);試驗組干預滿意度90.48%較對照組71.43%高(P<0.05)。結論? 以HAPA為導向的運動康復方案有利于改善老年COPD患者運動自我效能、調節心理彈性、提高康復依從性,進而增強康復運動耐力,且患者滿意度高。
【關鍵詞】 COPD;運動康復方案;HAPA理論;運動自我效能;心理彈性;依從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高發病率與病死率,研究顯示,適宜體育鍛煉是降低COPD患者住院率與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但受時代影響,老年患者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對COPD與康復治療缺乏正確了解,健康鍛煉意向不強,依從性差,進而影響功能康復[1]。尋求一種科學、有效的理論策略指導運動康復方案的開展與實施,改變患者認知、信念,進而形成健康行為,使患者自覺堅持運動康復,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健康行動過程取向理論(HAPA)是一種健康行為改變理論,該理論將行為轉變分為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與行動階段,根據不同階段特點重點施護,有利于幫助患者逐漸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并長期堅持。近年,HAPA已開展應用于臨床多個疾病領域,取得較理想效果[2-3]。基于此,本研究試將HAPA理論應用于老年COPD患者運動康復中,旨在明確以HAPA為導向的運動康復方案在老年COPD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選例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COPD診斷標準[4];(2)處于疾病穩定期,且近4周未出現急性加重;(3)年齡≥60歲;(4)意識清楚,認知正常;(5)自愿受試。排除標準:(1)合并肺結核、肺癌、肺動脈高壓等呼吸系統其他疾病;(2)肝、腎功能不全,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3)不具備基本讀寫能力,難以配合研究完成;(4)存在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
1.2? 研究對象? 選擇2018年12月~2020年4月收治的符合上述選例標準的84例老年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60~75歲,平均(68.52±4.17)歲;病程4~12年,平均(7.51±1.82)年;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17例,初中及高中16例,中專及以上9例。試驗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齡62~78歲,平均(69.71±4.53)歲;病程4~14年,平均(7.63±1.75)年;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18例,初中及高中14例,中專及以上10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所有受試對象或家屬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3? 干預方案?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康復運動指導、注意事項講解等。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以HAPA為導向的運動康復干預,成立運動康復小組,深入學習HAPA理論,掌握該理論內涵,并能熟練應用HAPA理論指導運動康復,具體方法如下:(1)前意向階段:①采用集體講座形式講解COPD相關知識,包括病因、發病機制、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常見并發癥、治療、預后等,使患者正確看待COPD并重視疾病,形成危險感知;②講解運動鍛煉對疾病轉歸、功能康復的益處,進行同伴教育,分享成功經驗,使患者具備良好的結果預期,增強康復信心。(2)意向階段:①充分評估患者病情與身心狀態,邀請患者共同參與運動康復方案的制定,要求方案滿足個性化、循序漸進的原則;②運動方案包括運動形式、強度、頻率與時間,其中運動方式的選擇盡可能以娛樂性運動為主,如廣場舞、太極拳、健步走等,保證患者運動興趣與持續性,強度由低強度逐漸向中高強度過渡,每周運動3~5次,每次時間逐漸由15 min向30 min再向45 min延長,具體根據患者體能狀態決定;③指導患者正確進行運動監測,告知運動時注意事項,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開展運動康復鍛煉,加強家屬健康宣教,使其陪同患者一起鍛煉,一方面能夠保障患者安全,另一方面能夠對患者起到監督的作用。(3)行動階段:①將制定好的運動康復方案以紙質形式呈現給患者,要求患者承諾“嚴格按照運動康復方案執行”,出院前制定運動日志本,指導患者如何正確記錄運動情況,包括運動形式、強度、頻率及時間,達成目標后記錄運動心得,未達成目標記錄原因并進行檢討,運動日志可由患者闡述,家屬代寫;②運動康復方案實施過程,患者出現問題可及時通過電話等方式請教醫護人員,醫護人員耐心、熱情答疑解惑,每2周根據患者狀態與康復需求調整1次運動方案;③定期查閱患者運動日志,達成目標者給予及時表揚、鼓勵,未達成者與其共同分析原因,若因患者自身原因,給予勸說,若因運動方案原因及時調整方案,增強康復信心。兩組均連續干預12周。
1.4? 觀察指標? (1)運動自我效能。采用運動自我效能量表[5]評估,共9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0~10分評價,“0”表示無信心,“10”表示非常有信心,總分范圍0~9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越強。(2)心理彈性。采用心理彈性量表[6]評估,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0~4分評價,“0”表示完全不這樣,“4”表示幾乎總是這樣,總分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心理彈性越強。(3)運動康復依從性。采用醫院自制《COPD運動康復依從性調查問卷》評估,包括知識掌握程度、信念與行動3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0~4分評價,“0”表示很差,“4”表示很好,總分范圍0~12分,分值越高依從性越高,經預試驗,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814,效度系數為0.795。(4)6 min步行距離試驗(6MWT)。平地行走,記錄患者6 min行走距離。(5)干預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COPD運動康復干預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包括態度、專業度、質量與效果共4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0~4分評價,“0”表示十分不滿意,“4”表示十分滿意,總分范圍0~16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經預試驗,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829,效度系數為0.784,其中15~16分為十分滿意,11~14為比較滿意,7~10分為一般,2~6分為不滿意,0~1分為十分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運動自我效能與心理彈性? 兩組運動自我效能、心理彈性評分干預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均較干預前增加,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依從性? 兩組依從性評分干預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均較干預前增加,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2.3? 6MWT? 兩組6MWT干預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均較干預前增加,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長(P<0.05)。見表3。
2.4? 干預滿意度? 試驗組干預滿意度90.48%較對照組71.43%高(P<0.05)。見表4。
3.討論
COPD是呼吸系統常見病,多發于老年群體,近年發病率與病死率均居高不下,造成了巨大社會與經濟負擔,在我國疾病經濟負擔中已位居前列,防治工作得到臨床及社會廣泛關注[7]。COPD全球倡議提倡COPD患者應加強體育鍛煉,且研究已普遍證實,適當強度與頻率體育運動能夠改善COPD患者功能狀態,減少急性加重,有利于降低住院率與病死率,可達到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8]。因此,重視COPD康復期間運動干預,在科學理論指導下,保證運動鍛煉科學、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以HAPA理論為導向,指導老年COPD患者開展運動康復鍛煉,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運動自我效能、心理彈性、康復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以HAPA理論為導向的運動康復方案有利于改善老年COPD患者運動自我效能、調節心理彈性,進而提高康復鍛煉的依從性。HAPA是近年形成的一種鍛煉行為階段理論模式,指出行為轉變需要經過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與行動階段3個連續變化的階段,不僅可解釋、預測鍛煉行為,也可根據個體所處階段實施針對性干預策略,能夠指導運動鍛煉有效開展,并幫助個體形成健康鍛煉行為,近年逐漸引起國內學者廣泛重視[9]。調查顯示,老年COPD患者多對疾病與運動康復缺乏正確認知,尚未形成規律體育鍛煉的信念與行為[10]。此外,患者長期受疾病困擾,生活質量下降,經濟負擔沉重,削弱心理彈性,進而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康復信念較差[11]。此階段在HAPA理論中屬于無意向階段,通過疾病知識宣教、運動鍛煉益處講解,使患者具備風險知覺與結果期待,正確認識疾病,增強康復信念,進而形成運動康復意向。健康計劃是健康意向轉化為健康行動的關鍵[12]。在HAPA意向階段,患者已經具備運動意向,通過鼓勵、支持其參與運動康復方案的制定,可進一步提高患者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制定兼具針對性、科學性的運動康復方案,能夠保證老年COPD患者康復鍛煉有效開展。行動階段,患者已參與到運動康復鍛煉中,醫護人員應積極為患者提供資源與支持,解決阻礙鍛煉順利進行的主觀與客觀因素,進而使老年COPD患者能夠長期堅持康復鍛煉,保證康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試驗組6MWT優于對照組(P<0.05),證實以HAPA為導向的運動康復方案效果更為顯著,有利于改善老年COPD患者運動耐力。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該運動方案使老年COPD患者自我效能貫穿在康復的各個階段,且可增強患者心理彈性,有利于減少主觀或客觀不良因素對康復進程的影響,進而提高康復鍛煉依從性,使運動鍛煉能夠更好地落實與堅持,故可取得較為理想的康復效果,促進患者運動耐力增強。此外,以HAPA為導向的運動康復方案可提高患者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在HAPA理論指導下,使臨床護理服務更專業,可保證康復干預質量,提高康復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身心狀態,因此,基于HAPA導向的康復干預更能獲得患者認可與滿意。
綜上,以HAPA為導向的運動康復方案有利于改善老年COPD患者運動自我效能、調節心理彈性、提高康復依從性,進而增強康復運動耐力,且患者滿意度高。
參 考 文 獻
[1] 羅倩,王連紅,韓碟,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識-態度-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8,17(6):552-556.
[2] 柏樂,顏琬華.基于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的健康行為干預策略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12):895-900.
[3] 張柳,張劍梅,許志萍,等.健康行動過程取向理論在急性心梗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9,29(11):1113-1116.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5] 陳嬌嬌.養老院老年人運動自我效能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廣東藥科大學,2018.
[6] Yu X N,Lau J T F,Mak W W S,et al.Factor structure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Compr Psychiatry,2011,52(2):218-224.
[7] 張小娥,張彩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及疾病經濟負擔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7,25(6):472-476.
[8] 王曉娟,方向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201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全球策略解讀[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18):2141-2149.
[9] 劉娜,杜慧姣,谷巖梅.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式在我國健康教育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河北醫藥,2017,39(17):2691-2693.
[10] 張振霞,邵紅艷.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勞認知與應對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10):752-757.
[11] 肖紅霞,潘輝,郭文敏,等.COPD住院患者心理彈性水平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21):2548-2551.
[12] 曹佃省,姜曉蕾.行動計劃在青少年行為意向與鍛煉行為間的中介效應[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6):672-674.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呼吸科,湖南 長沙 4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