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勝
牛年伊始,春回大地。
當我們還沉浸在新年的喜慶中的時候,二年級級部管理中心的主任趙梓含老師就早早地給我發來了一串信息:
校長,我們年級開學第一二周策劃了傳統文化課程,結課想在操場舉辦個廟會,有個做美食的環節,剛才跟后勤管理中心報備了,想跟飯堂合作做糖葫蘆、糖畫,做好再拿到操場上去賣。這個可以不?
隨后發來一個詳細的課程方案——《正月里來逛廟會》項目課程實施方案,從問題的提出、課程目標設計到項目任務的安排、項目結課的儀式……
這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項目式課程的學習,級部已經深思熟慮,我沒有理由拒絕,更多的是感到欣慰,扁平化管理之后,部門的角色意識、課程意識增強了。
在一次中層干部領導力培訓會議上,我們一起學習了劉艷萍校長寫過的一篇《要做好學校中層,首先得學會“領導”你的領導》,這是她在做校長之前,在北京十一學校做了十年中層干部的切身體會。
文章的標題給我的感觸很深。文中也講到,作為中層,基本上時刻籠罩在上司的管理權限之下,上司幾乎可以決定著我們每一天以什么樣的節奏、什么樣的狀態應對接踵而來的工作。習慣被上司領導的我們,怎樣才能實現向上領導、影響上司?管理自己是前提,我們必須學會高效地與上司一起工作,用工作創造影響,是成功領導上司的起點……這些理念,也給我們中層管理干部的工作方式及思維方式提出了一種參考,實現創新的另一種可能。
無獨有偶。開學前,學校成長指導中心羅方主任與老師們共同策劃的“迎新春,鬧元宵”的課程方案也早早地發給了我。他們將傳統的文化活動與學校的開學儀式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創設了今春最有特色的“開學典禮”,通過繪燈籠、掛燈謎、逛燈會,讓每個孩子都融入其中,也讓學校的融通性課程得到很好的實踐。
與其等待安排,不如前置策劃,對于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一定要優先處理。每到開學季,繁雜事務接踵而來。如果缺少主動的建構和思考,每一件事情都等著學校去布置和安排,這是學校管理中一件極其糟糕的事情。而剛才列舉的兩位中層干部,她們很好地“規避”了這一現象,明白自己在管理架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擔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作為中層,在學校管理架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支撐學校發展的中堅“脊梁”。正如一篇文章所寫:“中層是頂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也是學校層層關系的神經中樞所在,仿若黃牛之脊,承上啟下,里外承接。”特別是在學校實行扁平化、分權制,各自獨當一面的管理模式中,更是堅實的“頂梁柱”。中層的格局和戰斗力,決定了學校發展的速度和高度,也關系著學校的辦學水平。
有的中層干部有時會“抱怨”不被重視,其實在學校的工作中,每一樣都能出彩,關鍵看你如何開展工作,如何影響他人,如何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其實,沒有哪一個領導希望自己的下屬“低能”,而是希望你有更多的超越。與其聽你抱怨自己事情多、非常非常忙、存在很多困難、沒想到、忘記了、顧不上等等,不如聽你講具體事情的實施方案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把自己肩負的事情干好了,有質量、見成效了,幸福感和被認同感自然會一步步到來。
在實際的工作中,受諸多原因影響,不是每個中層干部都能達到上文所說的層次。有的中層干部在匯報工作的時候,總喜歡說:“校長,我想做……”繼續追問下去,只是想法,沒有具體的可行性方案,有的根本就沒有想好;有的更加被動,總在被提醒之后,才想起這個時間節點該做什么;也有的干部工作布置了,卻缺少過程性管理和評價,執行力自然就低效了;還有的,工作一旦出了問題,總是找客觀原因,忽視了主觀因素的影響……
我們尊重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工作時間短、在新的崗位上缺少經驗、存在畏難思想、不敢跳出“舒適區”、活在以往的經驗之中、不敢改變……如此種種。但是,教育的發展日新月異,教育的復雜性趨待我們不斷改變,擁有更多的責任和擔當。面對一項工作,主動也好,被動也好,總是要去完成的,與其被動安排,不如主動挑戰,積極面對。
新的學期,我們聽到很多新年的祝福:牛年大吉、牛年吉祥……我們也期待,多學習一下牛的韌性和牛的精神,無論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是“俯首甘為孺子牛”。
但在牛年,我們更期待不做被“牽”著鼻子走的人。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