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文飛 林俊 陳曉敏 袁月環 藍文珊



【摘? 要】目的 探究小欖鎮區急診足外傷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及預防對策。方法 對2015年5月~2020年2月小欖鎮區醫院急診收治的397例足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足外傷流行病學特征,并制定針對性預防對策。結果 397例急診足外傷患者中,男性患者301例,占75.82%,女性患者96例,占24.18%,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患者;30-39歲為急診足外傷的主要發病年齡段,占比27.96%,其次為40-49歲,占比18.89%,20-29歲占比15.37%,50-59歲占比14.86%;足背為主要損傷部位,占比46.10%,其次為第1趾,占比17.88%,足底損傷率最低,占比2.27%;左側受傷患者共187例,占47.10%,右側受傷患者共201例,占50.63%,雙側受傷患者共9例,占2.27%,左右側受傷患者占比相當;開放性損傷患者共389例,占97.98%,閉合性損傷患者共8例,占2.02%,開放性損傷患者占比明顯高于閉合性損傷患者;10月份足外傷發生率最高,占16.09%,同時5-8月份足外傷發生率也較高,5月份為15.04%,6月份為13.46%,7月份為9.23%,8月份為7.12%;壓砸傷為急診足外傷主要損傷機制,占35.09%,其次為切割傷、絞傷,分別占20.84%、17.94%;379例急診足外傷患者平均住院費用為1.66萬元,平均住院時間為18.51d。結論 小欖鎮區急診足外傷發病具有一定規律性與特征性,臨床可根據其流行病學特征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
【關鍵詞】小欖鎮區;急診足外傷;流行病學;特征;預防對策
人體工作與生活過程中,手、足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也存在極高損傷與暴露幾率[1-2]。雖然手足外傷對生命安全的影響程度明顯小于全身性創傷,但卻會明顯影響人體勞動與活動,增加家庭、社會負擔,降低生活質量。鑒于此,對急診足外傷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統計分析十分必要[3-4]。現階段,臨床關于急診足外傷流行病學特征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對2015年5月~2020年2月小欖鎮區醫院急診收治的397例足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流行病學特征,分析該群體構成情況、致傷原因、具體分布情況等,進而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對策,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對2015年5月~2020年2月小欖鎮區醫院急診收治的397例足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足外傷納入標準:①于損傷72h之內就診;②足踝關節以遠的全部外傷,踝關節以近的下肢軟組織損傷,包括血管、肌腱、神經損傷與面積較大的軟組織、皮膚損傷,不包括此范圍的關節、骨損傷。
1.2方法
對住院患者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將其電子病歷調出,統計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受傷部位、時間、損傷機制、治療成本,然后再根據統計分析的流行病學特征制定針對性預防對策。
2.結果
2.1急診足外傷性別構成分析
397例急診足外傷患者中,男性患者301例,占75.82%,女性患者96例,占24.18%,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患者,見表1。
2.2急診足外傷年齡構成分析
經分析可知,30-39歲為急診足外傷的主要發病年齡段,占比27.96%,其次為40-49歲,占比18.89%,20-29歲占比15.37%,50-59歲占比14.86%,見表2。
2.3急診足外傷損傷部位分析
通過對急診足外傷患者的損傷部位進行分析可知,足背為主要損傷部位,占比46.10%,其次為第1趾,占比17.88%,足底損傷率最低,占比2.27%(見表3)。分析患者受傷情況可知,左側受傷患者共187例,占47.10%,右側受傷患者共201例,占50.63%,雙側受傷患者共9例,占2.27%,左右側受傷患者占比相當。開放性損傷患者共389例,占97.98%,閉合性損傷患者共8例,占2.02%,開放性損傷患者占比明顯高于閉合性損傷患者。
2.4急診足外傷損傷時間分析
經分析可知,10月份足外傷發生率最高,占16.09%,同時5-8月份足外傷發生率也較高,5月份為15.04%,6月份為13.46%,7月份為9.23%,8月份為7.12%,見表4。
2.5急診足外傷損傷機制分析
通過分析急診足外傷的損傷機制可知,壓砸傷為主要損傷機制,占35.09%,其次為切割傷、絞傷,分別占20.84%、17.94%,見表5。
2.6急診足外傷治療成本分析
統計數據顯示,研究中379例急診足外傷患者平均住院費用為1.66萬元,平均住院時間為18.51d。
3.討論
人類和動物之間的一個重大不同點為手足分工與直立行走,足具有行走、負重功能,足部損傷之后,不僅會引發行走障礙與負重障礙,同時還有部分患者會因美觀原因出現自卑、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5-6]。對急診足外傷發病特點與規律進行總結分析,對防治足部損傷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對小欖鎮區急診足外傷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得知,397例急診足外傷患者中,男性患者301例,占75.82%,女性患者96例,占24.18%,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患者,且30-39歲為急診足外傷的主要發病年齡段,占比27.96%,這可能是因為此年齡段的男性主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故足部受傷幾率較高,再加上男性相較于女性更加粗心,這也是導致足部受傷的重要原因之一。60-79歲足部外傷患者占比較低,這可能是因為老年人行動遲緩,劇烈運動、體力勞動較少,故足部受傷幾率低。10月份足外傷發生率最高,占16.09%,同時5-8月份足外傷發生率也較高,5月份為15.04%,6月份為13.46%,7月份為9.23%,8月份為7.12%,這可能是因為該時間段為農忙時節,此時期勞動強度大,需要搶收搶種,人極易疲勞,故足部受傷率高。分析足外傷的傷情特征可知,左側、右側足部損傷率相當,但開放性損傷率高于閉合性損傷率,足背為主要損傷部位,壓砸傷為主要損傷機制,占35.09%,其次為切割傷、絞傷,分別占20.84%、17.94%。這可能都是本地老年人主要以三輪車代步,但安全意識尚有待進一步提高,極易出現車輛側翻情況,進而使得足部砸傷,足背為主要受傷部位。其次,家長采用摩托車或電動車載兒童時,因安全意識不強,極易絞傷。現階段,臨床用來預防下肢外傷的方式多種多樣,本研究結合小欖鎮區急診足外傷的流行病學特征,制定以下預防對策:(1)為了預防交通事故傷,嚴格要求人們遵守行車規則,注意安全駕駛,避免下肢損傷。(2)對入職人員加強崗前培訓,使其對機器操作程序與性能全面了解與掌握;勞動安全監督部門對各企業加強管理,增大督察力度,及時將陳舊設備與無防護的裝置淘汰,定期維修生產設備,將防護措施改進,使得機械自動化程度提高[7-8]。(3)在農忙等手足外傷高發季節與時間段,加強安全教育,將人們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4)建立健全勞動安全監督機制,將企業員工的自我防護意識提高,杜絕疲勞、違規操作,做到防患于未然。(5)定期開展安全講座,教育對象為兒童家長,教育內容為摩托車或電動車安全駕駛技巧,使其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建議其安裝兒童座椅,避免兒童足部被絞傷。(6)加強老年人安全教育,告知其三輪車轉彎時需減速,避免車輛側翻[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