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畫報出版,并培養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攝影和編輯人才。新中國成立之后,畫報的主管部門由軍隊變成了各級宣傳機構,并且形成了國家級和省級畫報的二元的畫報系統。相較于建國初期中央牽頭便迅速建立的國家畫報,地方畫報建設的時間跨度更大,且并不存在統一的計劃。國家畫報著力報道社會主義生產建設,并且營造國家共同體的想象,而省級畫報則承擔了更豐富的宣傳任務并與當地群眾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人民畫報 媒介制度 中央與地方
以《晉察冀畫報》為代表,中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進行了豐富的畫報出版實踐,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畫報出版體系,并且積累了以政治為導向的革命畫報的傳播經驗,這一點筆者曾有過分析。[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不僅許多非中共創辦的期刊停刊了[2],中共自己創辦的畫報也存在停刊復刊、更名、重組的過程。例如,《山東畫報》1943年7月創刊,后改名為《華東畫報》,1949年5月停刊。《膠東畫報》于1944年6月創刊,后改名為《戰士朋友》,1947年夏停刊。晉冀魯豫《人民畫報》1946年8月創刊,1948年5月停刊。1948年5月,《晉察冀畫報》(1942年7月-1948年5月)和晉冀魯豫《人民畫報》合并成為《華北畫報》,《華北畫報》于1950年8月停刊。《中原畫刊》1948年9月創刊,1949年2月停刊。《冀中畫報》1947年7月創刊,1948年1月停刊。《天津畫報》1949年2月創刊,5月停刊。
此外,在解放戰爭末期,軍隊還掀起過一次創辦畫報的高潮,但這些畫報大多壽命不長,甚至只有單期。[3]在顧棣[4]列舉的16種解放戰爭末期中共創辦的畫報畫刊中,大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或者成立不久后就停刊,只有華東蘇南軍區創辦的《戰士畫刊》持續時間稍久一些,但也在1950年底停刊。當時,畫報名稱的變化跟部隊番號的變化密切相關,畫報的停刊則是在中共由一個地方政權走向全國政權之后,在新的歷史情境下,改革媒介機構和意識形態宣傳體系的過程。畫報這一獨特的傳播媒介在建國后是如何與全國政權相適應的?新中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畫報體系是如何建立的?
一
中國媒體的層級體系及其與行政權力的同構模式少有研究者觸及,但該問題卻對了解和認識中國獨特的媒介制度和媒介生態至關重要。而對央地關系的分析在中國的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中都是形成了重要且專門的研究領域,但是在媒介研究中還屬于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李彬在雄文《試談新中國新聞業的“十大關系”》中,仿照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討論了新中國新聞業的十對關系,提及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但李彬在該文中的討論只限于批駁固有的對中國媒體單一性和中央統一管制的認識,而通過重述甘惜分先生的“多聲一向論”來強調地方的多元和多樣,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制度性關聯。[5]而其余的文章則多是在討論傳媒的市場化改革時涉及到對中國媒介制度中和行政權力的嵌套關系的指認,且大多僅從“一元與多元”的關系來討論,具體分析往往是缺乏的[6],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仍然是非常不夠的。囿于篇幅,本文只對建國初期國家和地方畫報的建立及二者的關系做一嘗試性的分析,且僅為初步成果。
在建國以前的中共畫報發展歷程中,畫報基本上都一直歸屬于軍隊所有,絕少例外,而作為例外之一的歸屬于中共東北局宣傳部所有的《東北畫報》也是在《冀熱遼畫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后者同樣是軍隊創辦。只是在1945年《東北畫報》創辦后即被劃歸給宣傳部,從而離開了部隊編制。戰爭階段,軍隊對政權的建設與保衛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宣傳與征兵的密切聯系,也使得軍隊的宣傳建設成為軍隊建設極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也成為中共在戰爭時期宣傳活動的主要方面。而在中共取得了國家政權之后,軍隊就成為了國家的一個職能機構,在國家政治方面的作用相比于戰爭年代有所下降。政權的行政規劃的主要方面也從軍區變成了省,軍隊對政權的管理效用大幅降低,而代之以行政力量。從這一點上看,畫報作為一種服務于國家政權的宣傳媒介,其歸屬機構自然要發生變化,從軍隊的政治部變成黨政機關的宣傳部,《東北畫報》的改革也代表了歸屬機構改革的主要方向。
1949年7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作為部隊攝影界代表的石少華、高帆和吳群聯名提出“成立全國、全軍統一攝影機構,創辦全國全軍攝影畫報。”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創辦一份全國性的大型畫報。1950年,“《人民畫報》(全國)《解放軍畫報》(全軍)相繼開始籌建。全國性攝影機構新聞攝影局(新華社攝影部前身)也于1950年3月宣告成立。”[7]《人民畫報》作為全國性的畫報正是以早已脫離軍隊編制而歸屬宣傳部管轄的《東北畫報》為基礎建立的,歸屬于新聞總署新聞攝影局[8]領導,其發刊詞由中宣部黎澍撰寫,中宣部副部長、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審定。而龐大且已經發展壯大的部隊畫報體系則由在《華北畫報》的基礎上建立的《解放軍畫報》繼承,歸屬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管轄。
歸屬機構的變化也帶來了人員組成的多樣化,不同于戰爭階段的“全員皆兵”,《人民畫報》的成員來源在創刊時大致由三個部分組成:中央新聞攝影局、東北畫報社和新聞學院學生。在1952年之后,《人民畫報》的成員配備進一步豐富,不僅有各單位推薦的業務人才,各地招來的學生,還有其他畫報編輯部的改組裁撤(如《華東畫報》)人員。[9]記者編輯身份的豐富性已經遠遠超過建國之前的單一軍隊編制的軍隊畫報時期,畫報成員身份由軍人變成了專業的新聞和攝影人員。
二
跟戰爭年代地方畫報出版山頭林立,攝影隊伍與軍隊內部的層級體系同構不同,在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畫報建設是以國家級畫報的建設為核心的,中國的畫報體系也以三大國家畫報(《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民族畫報》)的建立為最主要表現。《人民畫報》于1950年7月創刊,《解放軍畫報》于1951年2月創刊,這兩家畫報是由中宣部推動成立的。而《民族畫報》原先是《人民畫報》的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版本,后來成為《人民畫報》的副冊(民族版),在1951年4月出版,后于1955年1月正式創刊,成為獨立出版發行的畫報,這是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推動下,向新聞總署報批,最后得以建立的。這三家國家畫報的建立都是自上而下的國家行為,是新政權主動的媒體實踐和意識形態體系建構。而新中國的地方畫報建設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計劃,其建立大多是歷史遺留的慣性和自下而上的行為,各省級畫報的建立時間甚至會相差數十年。
在新中國成立之時,存在很多建國前遺留的黨辦地方畫報,這些畫報中有一部分有一定規模且持續出版的沒有被完全裁撤,而改組轉化為省級的地方畫報,移交給省級的宣傳部門進行管理出版,如《東北畫報》《華東畫報》《江西畫報》等。《東北畫報》在1955年2月改名為《遼寧畫報》,《華東畫報》也在建國后不久改回《山東畫報》的刊名。而《江西畫報》在建國前是由省委文工團創建的,在1950年3月停刊,由省委宣傳部重新組建《江西畫報》社,在1950年底再度創刊。
建國伊始,省級畫報并不多見,大多只見于在建國前已有畫報傳統的幾個省。省級畫報的大規模出現則要等到1957年之后。在“大躍進”運動的推動下,省級畫報作為省內美術工作的重要產物和對群眾進行宣傳鼓動的重要工具紛紛成立。“至1960年省級畫報就有《黑龍江畫報》、《山東畫報》、《陜西畫報》、《青海畫報》、《四川畫報》、《湖北畫報》、《安徽畫報》、《江西畫報》、《江蘇畫報》、《浙江畫報》、《廣東畫報》、《貴州畫報》等16家。其中,有10家是大躍進的產物。”[10]在“大躍進”運動中,省級畫報創辦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作為運動成果的呈現載體,一個是動員群眾繼續運動的鼓動工具。
在《河北畫報初創中的一點體會》一文中,時任《河北畫報》編輯劉振業寫道:“我們的方針任務,是面向工農,通過畫報向廣大勞動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宣傳教育,鼓舞群眾生產建設的干勁;并推動我省群眾性的美術運動,繁榮美術創作。”[11]而在1958年的《美術》雜志上,刊登了一則“《浙江畫報》在籌辦中”的廣告,其中提及了《浙江畫報》創辦原因和主要任務:“浙江省為了配合全省工農業生產大躍進形勢發展的需要,及時反映各個戰線上的先進事跡和英雄模范人物,決定在七月份創刊‘浙江畫報(半月刊)……‘浙江畫報的內容力求緊密配合當前各項政治任務,對全省工農業大生產起促進作用;同時也是繁榮全省美術創作,開展群眾業余美術活動的園地。”[12]這兩家畫報的方針任務有極大的相似性,從這篇文章和這則廣告中就可以看出,這兩家畫報的創辦是大躍進運動的產物,而且一方面,畫報可以反映大躍進運動的形勢,尤其是在各省的形勢,是一種成績展現的媒介;另一方面,畫報也都將對全省的群眾性美術工作起到促進的效果。“河北昌黎全縣12天工夫出現了65000多幅壁畫,有些社的俱樂部還經常配合中心任務出洋片或畫報;束鹿縣有11萬多農民參加美術宣傳工作,畫出95000多件美術作品。”[13]在當時,農民的壁畫創作成為美術運動“放衛星”的重要表現,也成為當地政府的政績體現。而畫報的創辦一方面有助于開展群眾性的美術工作,同時畫報的創辦也是美術工作“大躍進”成績的有力證明。那么,由國家自上而下建立的國家畫報和各省自發組建的省級畫報是否會發生關系?當時是否存在某種畫報層級體系?
三
新中國初建時,很多建國前遺留的沒有立即裁撤的黨辦地方畫報,如《東北畫報》《華東畫報》等,在建國后為國家畫報的報道提供了一定的稿件支持。在《人民畫報》前幾期中,很多大型活動專題報道的稿源都來自多個機構,其中就包含了仍舊存在的一些地方畫報。如《人民畫報》的創刊號中,“解放海南島”就來自于《前線畫報》的供稿,而前文提及的“全國各地熱烈慶祝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的報道就集納了《東北畫報》《華東畫報》《前線畫報》等多家地方畫報和新聞攝影機構的供稿。地方畫報對國家畫報的供稿,從而形成舉國一致的活動場景,可以說推進并加深了國家共同體的想象。在國家畫報前幾期中,這種現象大量存在。隨著《人民畫報》記者隊伍的逐漸建立,自采稿件逐漸增多。尤其是在1958年之后,《人民畫報》中已經幾乎找不到標注來自地方畫報的稿件,而主要倚重于自采稿件和讀者供稿。這種地方畫報向國家畫報供稿的關系減弱了,而代之以一種新的關系。這種關系由于國家畫報外宣功能的加強和省級畫報對內鼓動群眾功能的有效,而逐漸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內外分工的關系。
在1952年6月中宣部審定的《人民畫報》的任務、內容和編輯方針中已經明確提出了對外宣傳的功能屬性,而1954年6月17日,外文出版社向出版總署、中宣部請示關于《人民畫報》的業務方針,提出:“《人民畫報》過去是以對外宣傳為主,今后為同時注意照顧國內讀者,擬改為對內宣傳與對外宣傳并重。”23日中宣部復函:“請仍按中央過去批準的方針執行,來函所提方針問題可暫緩議。”[14]《人民畫報》的功能至此被確定為以外宣為主,而且并不用兼顧對內宣傳。在1958年10月9日,《關于<人民畫報>改出半月刊后出版發行規劃的請示報告》中提到,每期《人民畫報》國內外各種文字版本共發行45萬多份,其中有30萬份發行到國外。亦即,《人民畫報》在1958年每期發行到國內的才只有15萬份左右,其內宣效果似乎并不能盡如人意。而且在1965年,“還出現了因印刷能力有限的問題而減少《人民畫報》對國內的發行量的情況。”[15]
對內宣傳是省級畫報的創辦初衷,由于其地方特性和畫報質量要求的平實性,省級畫報的對內宣傳工作也會更加容易開展。《河北畫報》平均每期印數達7000多份,而且還開辟“墻畫”等欄目,“發表線條簡練,主題鮮明,便于群眾復制、臨摹的招貼畫、漫畫,開展農村墻畫、黑板畫等宣傳活動。”[16]而且省級畫報還可以和基層宣傳網絡聯動,發揮畫報多種形式的宣傳效果,這正如劉振業所說:“這就更大地發揮了畫報的戰斗作用,同時也給了基層美術宣傳工作者不少方便。”[17]可以說,跟報紙、廣播不同,國家畫報和地方畫報的設立并沒有按照明確的層級體系來有計劃地逐步推進,兩者的聯系也一度并不十分密切。在建國初期,國家畫報和地方畫報存在供稿的關系,同時這種供稿關系也營造了國家畫報中具有中心化特征的國家共同體想象,而在畫報的發展中,兩者又逐漸形成了對外宣傳和對內推進群眾運動的分工差異。
新中國建立后,中共由地方政權走向全國政權,其政治性的宣傳要求也發生了改變,從敵我關系的二元對立變成了政權合法性和延續合法性的持續確證,并且需要通過傳播媒介在意識形態宣傳領域內營造國家共同體的想象。新的畫報創辦要求被提出,國家級的新聞攝影管理機構成立,國家級的畫報在黨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被建設起來。而在“大躍進”運動中,地方畫報才有了建國后第一次的創辦高潮,各省級畫報作為省內“大躍進”成就的展示載體和群眾鼓動工具紛紛涌現,成為省內美術工作“放衛星”的視覺證明。
至此,一套不同于戰爭年代基本無序狀態的新中國畫報體系初步成型。畫報離開軍隊編制,成為宣傳機構掌管的媒介之一。國家和地方進行了豐富的畫報創辦實踐,在國家層面形成了《人民畫報》著力進行國際宣傳,《民族畫報》著力對民族地區宣傳,《解放軍畫報》著力對全軍進行宣傳的局面,而在各省則形成了區域內部的畫報傳播。國家畫報和地方畫報沒有形成明確的上下級關系,而是在不同區域內各有分工。新中國畫報體系的建立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建國前的畫報創辦傳統,也有新的歷史情境下的現實考量,自上而下的國家力量和自下而上的群眾力量共同參與。畫報的改革和新的畫報體系的建立既是政權屬性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政權在意識形態宣傳領域內的重要實踐。
注 釋
[1]曹培鑫、趙鵬:《走向群眾:<晉察冀畫報>研究》,《現代傳播》,2017.5:52-59。
[2]李焱勝:《中國報刊圖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96。
[3]顧棣:《中國紅色攝影史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87。
[4]顧棣,男,1929年生于河北阜平。1940年參加革命,194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參加八路軍。先后在晉察冀畫報社、華北畫報社、解放軍畫報社從事暗室、通聯、攝影檔案工作15年。1955年授大尉軍銜。1958年由北京轉業山西,曾任《山西畫報》總編輯。
[5]李彬:《試談新中國新聞業的“十大關系”》,《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07-110。
[6]李良榮:《從單元走向多元——中國傳媒業的結構調整和結構轉型》,《新聞大學》,2006.2:1-2;林暉:《當代中國新聞媒介的整合與改革》,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25-31。
[7]《解放軍畫報》五十年歷程概述,參見《解放軍畫報》創刊50周年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解放軍畫報>創刊五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長城出版社,2001:12。
[8]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一個部門。新聞總署于1949年11月1日成立,1952年政府機構調整時撤銷。新聞攝影局是新聞總署的下屬機構。
[9]參見張韞磊對人民畫報首批人員構成的回憶,張韞磊:《足跡遍神州》(未出版回憶錄):205。
[10]李焱勝:《中國報刊圖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97-198。
[11]劉振業:《河北畫報初創中的一點體會》,《美術》,1958.5.1:28。
[12]《“浙江畫報”在籌辦中》,《美術》,1958.5.31:40。
[13]朱杉:《畫報工作要跨上火箭趕衛星》,《美術》,1958.9.28:36。
[14]轉引自梁君健:《政治性與藝術性:外宣史視角下的<人民畫報>辦報觀念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12:335。
[15]同上:336。
[16]劉振業:《河北畫報初創中的一點體會》,《美術》,1958.5:28。
[17]同上。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念結構與演進研究”(批準號:18CXW0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趙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視覺文化研究,新聞報刊史,近現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