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浪
【摘要】在心臟驟停后,大腦損傷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進行心肺復蘇后因易出現再灌注損傷,所以臨床建議應盡快進行綜合性腦保護對策,如血壓控制(MAP≥65mmHg);②血糖持續性>10mmol/L;③進行心肺復蘇后,恢復到自主循環狀態下,但是依然處于休克的患者,需要馬上誘導體溫到34攝氏度左右,最低不可低于32攝氏度,同時保持這種溫度在12h到24小時;對疑似為心肌梗塞,腦栓塞造成的心臟驟?;颊?,應采用溶栓藥物治療。
【關鍵詞】心肺復蘇;腦保護;進展分析
前言
在以往數據的研究中,心臟驟停后患者恢復成為自主循環的幾率已經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死亡患者卻較多,這是因為有將近50.00%左右的心臟驟停患者,雖然已經恢復自主循環,但是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神經功能預后的不佳,主要是復蘇后綜合征,這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病理生理性進展流程,其包含了新肌電生理失衡,全身再灌注受損和神經細胞凋亡。
1.心臟驟停和心肺復蘇后腦損傷的機理
心博、呼吸停止后的5-6秒內,患者會失去意識,因沒有血液灌注,腦組織內的氧壓呈現為迅速降低的趨勢,神經細胞需要的能量ATP生成減少,無氧代謝出現了乳酸,氫離子,腺苷等代謝產物堆積在腦細胞內,細胞膜中ATP所依賴的Na+-K+泵功能阻礙,導致細胞內外的環境失去平衡。尤其重要的是,鈣泵外存在排鈣功能阻礙,足量的鈣離子堆積在細胞內,谷氨酸以及天門冬氨酸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鈣壓力通道以及鈣容量通道,加強了鈣超載。鈣超載被判定為細胞毒性效果的主要原因,同時能量代謝阻礙又變成最開始的啟動原因。
心肺復蘇恢復為自主循環的再灌注并不是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在再灌注階段最為關鍵的特征是獲取ATP作為能量,讓細胞有機會對損傷抵抗,但是再灌注并不能進一步對神經元導致的損傷抑制,神經元也無法恢復功能。再灌注過程中,在氧供恢復的狀態下,多量的自由基出現導致細胞受損更為嚴重。多項數據分析,和凋亡相關的也就是早基因表達效果,能夠判定細胞存活或者死亡的效應;臨床中認為的次壞死也就是延遲的神經元在海馬位置、丘腦位置、皮質等十分敏感的區域呈現為壞死的狀態,形成一種十分顯著的凋亡形態學變化。數據分析中判定心肺復蘇恢復成為自主循環后,炎性反應也就是一種級別性的聯帶效應,主要是因為缺血應急狀態下,腦部局部出現腫瘤壞死因子和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對腦血管內皮細胞急活,而后內皮細胞和白細胞相互反應,白細胞釋放出一定程度的白水解酶,對微循環等機理阻礙,加重了腦細胞的損傷。
所以,心肺復蘇后腦缺血再灌注導致的腦損傷發生機理,也十分繁瑣,如細胞內的鈣超負荷,興奮性氨基酸釋放比例提升,自由基形成,一氧化氮出現足量的釋放,細胞酸中毒,凋亡基因激活等等。上述流程互補,同時互相影響,導致惡性循環,最終造成神經細胞出現不可逆性的壞死,導致患者死亡率提升,生存質量不佳的主要根源。當前并沒有合理的對策去解決這一難題,所以心肺復蘇流程中腦保護是目前研究重點。
2.腦保護對策
2.1 血壓
心肺復蘇后腦灌注的效果和血壓有極大的關聯,低血壓會造成腦灌注缺少,外國研究認為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收縮壓需要>100mmHg以上,才不會出現神經損傷后遺癥。另有研究數據分析,MAP保持在80-100mmHg,不會<65mmHg,有利于腦灌注,患者多存在較為顯著的預后。血壓保持在什么樣的區間內對腦保護更為有效,當前并沒有得出準確論斷。在AHA相關研究中,心肺復蘇指南認為血壓目標是MAP≥65mmHg。
2.2 血糖
不管是糖尿病還是非糖尿病患者,心臟驟停后都會發生血糖上升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抗調節激素以及細胞因子出現足量分泌,產生應激性的高血糖,從而發生代謝障礙。復蘇階段糖代謝主要是酵解流程導致酸性產物上升,從而造成腦組織酸中毒。預后不佳主要是血糖上升(血糖高于13.33mmol/L)的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較低(低于3.89mmol/L)的非糖尿病患者。
數據分析,危重癥患者如果將血糖控制在4.44-6.11mmol/L,則預后效果要優于血糖在10-11.11mmol/L患者,同時也有研究認為,對心臟驟?;颊邞獙⒀强刂圃?8.3mmol/L,則有效調節預后質量。
2.3 亞低溫
從50年代開始,亞低溫就開始用作心臟和神經外科中,缺血缺氧腦病救治。亞低溫作用于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患者,有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好轉。主要機理為以下幾個原因:①延遲了ATP消耗;②阻礙氧自由基出現;③阻礙興奮氨基酸釋放,降低因興奮氨基酸導致的毒性效果;④阻礙NOS的活性程度,降低一氧化氮終產物對缺血腦細胞產生的傷害;⑤阻礙神經元的損傷。數據分析,亞低溫能夠對腦細胞改變,從而對凋亡的蛋白抑制;⑥降低缺血缺氧對血腦屏障的損傷;⑦阻礙炎性反應的生成。數據證實亞低溫能夠阻礙炎性因子的釋放導致的腦水腫,亞低溫治療能夠阻礙心肺復蘇后炎性因子表達,有助于缺血缺氧腦病的恢復。
2.4 調節微循環
冠狀動脈呈現的無復流情況也證實了血栓或者高凝的出現。心臟驟停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復蘇后也會出現較多的微血栓。在1950年左右,外國學者證實,心臟驟停復蘇后,應用肝素治療的生存率有顯著上升。
3.討論
腦復蘇作為心肺復蘇的關鍵標準[1],但是當前并沒有一種十分確定的治療方式。亞低溫是唯一一種存在的腦保護作用的方式。心臟驟停復蘇后,腦損傷的發生機理就變得十分繁瑣,僅僅針對于某一種單獨的機理救治,無法對這一類患者的預后調節[2]。對于心臟驟停患者來說,心肺復蘇后采取綜合性腦保護對策,包含亞低溫救治,控制血糖,對疑似心肌梗塞或者肺栓塞患者應用溶栓制劑等,這些綜合對策有助于患者預后功能的調節。
參考文獻:
[1] 鄭艷安,趙春香,李少燕,等.丁苯酞對大鼠窒息性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后全腦損傷的保護作用[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17,42(3):300-304.
[2] 劉永飛,高昌俊.針刺對心肺復蘇腦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8,39(5):458-462.
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120急救中心,湖南 長沙 4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