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潛力巨大。本文結合當前時代背景,指出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的機遇及挑戰,并提出針對性措施加以應對和改善,進而提升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競爭力,推動我國金融業和服務外包行業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金融服務外包;機遇;挑戰
一、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的機遇
1.新興技術廣泛應用為其提供發展動力
隨著我國金融深化改革和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得以廣泛應用,這為金融服務外包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興技術的應用可以重構和優化金融機構的業務,如微信等新型移動社交媒體逐漸構建金融產品營銷、客戶服務等新型交易平臺,云計算技術大大降低了中小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大數據分析技術使欺詐風險分析、精準客戶洞察和定制化金融服務等得以實現。這有利于擴大KPO市場,為該產業提供新一輪發展動力。
2.國家政府政策支持為其提供發展保障
國家商務部在相關政策文件中提出了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目標,并確定了面向金融業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大數據分析服務、信息技術解決方案服務等領域作為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110538.html]。2020年1月,商務部等8部門提出了《關于推動服務外包加快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針對金融外包行業,指出創新金融支持手段,支持符合條件的綜合服務提供商上市融資等措施[ 中國商務部網站]。這些政策為金融服務外包助力金融企業打造高效供應鏈、降本提效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對外開放深入推進為其提供國際市場發展環境
對外開放的深化為我國金融服務外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著良好的產業前景,合作潛力巨大。以印度為核心包括中國、菲律賓、孟加拉國、斯里蘭卡、越南在內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是全球最大的國際服務外包承接國集聚區,由于各國明顯的差異化發展,且所處的價值鏈分工水平不同,因此互補效應更為顯著。2020年底,RCEP和BIT的簽署,標志著全新世界貿易格局開始形成,自貿試驗區再次增加等系列戰略和舉措為中國服務貿易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中國外包網http://www.chnsourcing.com.cn],為離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二、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的挑戰
1.承接金融服務外包競爭力不足
我國承接的金融服務外包業務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低端環節,而在那些附加值更高、業務整合更復雜的領域規模較小。究其原因,我國企業綜合實力較弱,多是從承接低端業務起步的企業,缺乏長期的戰略目標,缺乏領頭企業,自主研發的能力弱且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企業在管理方式及體系上與國際市場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數企業的質量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產業競爭力較弱。
2.金融服務外包人才欠缺
目前,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很多,但人力資源質量不高,缺乏關鍵技術和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結構的不合理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我國的人才供給依賴于高等教育及科研機構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不強,缺乏國際服務外包從業人員所必需的實踐經驗,更缺乏高級外包管理人才,與國外發包企業溝通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難,這會對我國承接大型國際外包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3.金融科技背景下外包風險形勢嚴峻
由于新興金融科技外包項目存在數據龐大且分散、可變因素多、隱私保護不可控等特點,金融機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容易面臨集中和系統性風險、數據信息泄露風險、業務發展風險等。當多家金融機構都依托于這些科技公司時,會導致數據信息資源過度集中,易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提升了業務效率,但也帶來了個人隱私信息泄漏的風險。特別是在目前缺少系統、全面的監管框架的背景下,新興金融科技外包所引發的金融風險將為金融監管機構帶來新的挑戰。
三、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對策
1.提升產業競爭力
我國金融企業要發揮企業家精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管理模式,積極參與服務外包市場,增強競爭優勢。結合“互聯網+”大趨勢,在進一步發展ITO業務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云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實現產業技術升級,創新金融產品;繼續開拓BPO和KPO業務發展空間,推動新型業務形態的涌現。同時,政府應當積極培育金融服務外包新興領域,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給予更多稅收優惠鼓勵企業等,提升產業競爭新優勢。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人力資源質量的提高是企業競爭力提升的基本前提,而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國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中國高校應以金融服務外包市場為導向,結合企業需求,設立相關專業培養專業人才,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的結合,與企業進行合作,建設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基地等。政府應積極倡導培育專業化、國際化、高層次人才,聯合高校、企業舉辦相關競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鉆研能力,不斷完善國際高端人才引進政策和鼓勵機制。
3.有效防范風險
我國監管機構應將新興技術納入金融服務外包風險的監管范疇,關注操作風險、信息安全及金融機構外包流程是否科學合規、外包服務商道德風險的防控等。金融機構應將外包公司的風險評估納入項目計劃合作中,保證科技外包項目風險可控,同時加強國際合作,防范跨國金融科技外包風險。我國還應對金融云計算相關制度細則做出進一步明確,并逐步建立既包容技術創新又滿足業務安全和連續性要求的金融信息科技監管體系,從而有效防范風險。
參考文獻
[1] 尚慶琛.中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研究:現狀、趨勢和對策[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38(01):65-71.
[2]? 王斐蘭.“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競爭力分析和發展對策研究[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9,34(01):21-26.
[3] 黃輝,吳思銘.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現狀及對策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9(12):86-89.
[4] 孟昭璇,張宏宇,宋博.基于新興金融科技項目外包的監管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0(12):24-26+39.
[5]? 何寶宏.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金融科技向縱深發展[J].金融電子化,2017(05):67-69.
作者簡介:黃珊珊(2000-11-),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本科在讀,就讀于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所學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河北 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