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華
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涌起,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是社會的需求。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強調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勞動實踐、服務、技術實踐等。
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要上好綜合實踐課,必須以“趣”為抓手。
一、注重導言引“趣”,激發學生操作愿望
極大的興趣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愉快地去學習、實踐、思考、探究。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新穎的導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最佳的精神狀態下迅速地投入對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例如,我在教學“做蠅拍”一課時的導言設計是:“夏天邁著輕快的步伐走來了,花兒紅了,樹兒綠了,同學們也換上了彩蝶般的衣服,可是,在這令人陶醉的美麗季節里,蒼蠅卻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煩惱……”聽了這些,學生們頓時想到了蒼蠅對人類的種種危害,產生了對蒼蠅的厭惡之情。教師順勢而導,引起學生對“蠅拍”的強烈需求,于是,學生在“做蠅拍”活動中表現得非常積極、活躍。不到一節課的時間,學生們就制作好了自己滿意的作品。
當然,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還可以采用謎語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組織比賽法等多種方法。教師通過“興趣”這座橋梁,激發學生集中注意力去探討、去學習、去實踐的愿望。
二、“趣”中啟智,激勵學生掌握操作要領
綜合實踐活動不同于其它學科,它充分體現出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這一特征。學生在課堂這種特定的客觀環境中實踐特定的行動,如縫沙包、扎紙花、編中國結等,都是由一系列的特定動作方式構成,它們都需要身體不同部位一連串動作的互相配合與協調。而要使這些動作方式互相配合與協調,就要求學生掌握方法與技巧,即操作要領。
在學生具備了強烈的操作欲望的基礎上,教師趁機啟發誘導,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討操作的要領。
例如,我在教學“制作有趣的不倒翁”一課時,首先設計了一個小游戲:讓兩個組的代表到講臺前進行一場“倒立”礦泉水瓶比賽。其中一組立的是空瓶,另一組立的是帶有五分之一瓶水的瓶子。通過對比賽結果的分析,學生很自然地得出“上輕下重的物體立得比較穩”的結論。
我又拿出一個用雞蛋殼制作的不倒翁,用手分別輕推“倒立”的瓶子和蛋殼不倒翁,引導學生得出要讓物體不容易被推倒,只有同時具備兩個條件才可以:一是上輕下重;二是底面是圓形且重心作用在物體底部的中心。這樣,學生在游戲中輕松地解開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也總結出了要制作不倒翁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我適時激發學生,通過交流使他們初步了解基本操作要領:1.找底面是圓形的物體。2.想辦法使這個物體變得上輕下重。
學生掌握了操作要領,再通過看教師的操作示范,在他們頭腦中形成動作表象,掌握勞動步驟方法,以實現讓學生在“趣”中啟智,掌握操作要領。
三、“趣”中生智,培養學生操作技能
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有趣的教學組織形式、正確的點撥指導,能促進學生興趣盎然地通過動腦動手實踐,落實知識向技能的轉化。俗話說得好: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動手做,才能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學生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實現了由模仿到創新的轉變。
例如,我在教學“制作有趣的不倒翁”時,學生先學會了用雞蛋殼做不倒翁,我接著提出新要求:“看哪位同學能利用面前已有的材料,把自己的作品打扮得更漂亮些。”學生馬上領會了剩余材料的用途,紛紛挑選自己喜歡的彩帽、毛線、彩筆等,津津有味地進行最后的裝飾、打扮。等操作快要結束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了“半塊的乒乓球也可以用來做不倒翁的底部”“半塊蘋果也可以”“半塊橘子”“藥丸的一半”…… 學生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同時他們的操作技能也得到了鞏固和升華。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道路上,無論哪門學科,教師只要抓住“趣”這把金鑰匙,讓“趣”伴隨整個課堂,課堂就會在“趣”中開花,在“趣”中升華,那么學生各方面的技能都能夠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