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賦能下,面對行業新變化,傳統媒體人應積極擁抱新理念,適應智媒體環境。畢竟,5G、人工智能、云平臺等廣泛應用,傳統媒體人只有勇于變革,才能突破發展瓶頸。這便需求其具有創新思維,重視對智能技術的運用,以便重新梳理內容產生流程,進一步突出自身優勢,繼而助力傳統媒體步入智媒體的轉型之路,提升核心競爭力,使新聞具有良好傳播力、感染力與影響力。在此,筆者著眼于智媒體環境下,探思促進新聞編輯的思維創新策略。
關鍵詞:智媒體;新聞編輯;思維創新
引言:智媒體環境中,受眾獲取與閱讀新聞的方式、社會輿論環境、媒體發展格局都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作為政府宣傳部門的新聞編輯,不僅需有著較高的綜合素養與洞察力,還應具備較強適應能力,積極應對新的工作挑戰,實現思維創新。應重視對新媒體平臺的搭建,就民眾關注、關心的熱點問題,展開深度調查,能勇于擔當、積極作為,使新聞具有吸引力與影響力,推出重磅社評與主題點評[1]。在內容撰寫上,既需搶抓熱點,還應做到有干貨、有態度、接地氣。
一、智媒體環境下促進新聞編輯思維創新必要性
智媒體環境下,需要政府宣傳部門的新聞編輯具有工作反思意識,認識到傳統媒體所擁有的優勢,并及時補充短板。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客觀進行內容撰寫中,需要思維創新,以便運用新工作方法與手段,加強新聞報道、社評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既要接地氣、有熱點,還應有深度、有態度、有金句,宣揚主流價值觀。但現實卻是,很多編輯缺乏創新能力與意識,其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學習與培訓,存在一定慣性思維,難以進行主動創新,依然遵循著固有的編輯流程。這便出現了新聞編寫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實效性,但是卻忽視了受眾群體的新需求,一味說教、千篇一律的新聞已經難以吸引讀者的關注。
只有結合政府宣傳部門對不同新聞版塊內容的定位,關注融合發展問題,構建“掌上新聞”平臺,增強編輯創新能力,才能應對新問題,實現新聞推送的分眾化、差異化、個性化,以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從而,使自身報道獲得更多讀者的觀看,使其自主轉發,促進新聞的廣泛傳播,收獲更多讀者的關注。在構建新的內容生產流程,運用智能輔助設備、促進人機協調作業中,使編輯適應新的工作節奏與方式,實現思維創新,使“掌上新聞”推送更加精準、及時。
二、智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的思維創新有效策略
(一)創新編輯方式
在智媒體環境中,新聞編輯應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形成新的新聞撰寫特點。只有從宏觀、微觀多角度辨析,找準新聞切入點,弘揚主流價值觀,才能發揮自身的社會輿論引導作用[2]。同時,為了提升新聞吸引力與影響力,使內容呈現有深度有網感,還需進行對智能文字中的一些特殊符號多加了解,使更多的年輕受眾關注、傳閱。尤其是在“掌上新聞”平臺的構建中,文字信息給人的觀感不像電視新聞那樣直接。只有使新聞編輯有新意,促進人工智能與新聞編輯工作融合,才能探索新的表達方式,促進編輯創新。
(二)發掘新的資源
實現新聞編輯思維創新,還需重視對新資源的挖掘:一方面,應使新聞版塊、社評形成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展開新探索、構建新模式,才能形成自身特點,使新聞報道更具可讀性與辨識度。為此,需轉變傳統的新聞信息采集、生產、傳播、受眾接受、獲取反饋等方式。在凸顯采編優勢中,還應打通數字媒體的發展通道,進行對平臺資源的整合、編輯流程的優化,以便匯集優勢資源。從而,通過對新聞內容、傳播渠道、用戶畫像等全面分析,打造新的新聞傳播平臺,滿足受眾多元化需求。
(三)運用現代技術
傳統采編發的工作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工作需求。促進新聞編輯思維創新,還需借助新技術。為此,可建立智能數據信息系統,促進對新聞版塊、內容、圖片與采訪音頻等內容的收錄。同時,可設置智能化標簽,實現實時上傳、在線檢索,在數據共享、構建新的用戶服務平臺中,還可進行對社會新聞線索、事件等搜集,促進資源共享。并且,可對海量的報紙、雜志內容進行文字與圖片的識別、校對、排版等。
(四)優化新聞呈現
因需求細分化,還應促進編輯思維創新,優化新聞的呈現內容。使其更符合受眾的閱讀習慣,助力新聞的傳播。譬如:應展開對不同媒介用戶特點的調查,在網站、微信公眾號、智能APP等多渠道進行新聞內容推送時,還應注意調整語言風格。此外,還應參與智媒體聯盟建設,使新聞編輯人員具有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優化新聞撰寫與傳播方式,重視對多元化高新技術的運用,促進其專業素養與信息素養的協調發展。只有使人工智能與新聞編輯工作深度融合,為受眾呈現優質內容,才能促進編輯工作進入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的新路徑。
三、結語
在新形勢下,應當認識到智媒體發展對民眾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促進新聞編輯思維創新。進而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加強對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的運用,發揮自身的社會輿論引導作用,當好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紐帶。同時,也應使新聞內容有深度,呈現方式多樣化,讀者打開手機或電腦,便可通過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多平臺了解時事新聞、熱點事件,關注新聞報道與社評。從而,緊抓媒體融合這一重要發展機遇,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新聞內容撰寫,使其具有良好的傳播力[3]。
參考文獻:
[1]邵艷.智媒環境下新聞編輯的思維創新[J].電視技術,2019(10):5.
[2]王道昌.5G時代新聞編輯的思維創新模式探索[J].科技傳播,2020(7):10.
[3]葉德寶.自媒體與融媒體結合下新聞編輯能力的培養[J].傳媒論壇,2020(2):7.
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區委宣傳部? 內蒙古包頭? 014010
李喆(1984.4—),女,內蒙古包頭人,畢業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研究方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