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萱櫞
摘要:《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非同凡響的重要意義;《詩經》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三類,其中“興”這一表現手法的使用離不開意象,因此,《詩經》中有很多意象,比如:和鳴聲此起彼伏的鳥、形似懷孕母體的匏、挺拔的綠竹、夭夭綻放的桃花等,同樣,《詩經》中也塑造了很多經典形象,比如:思念征夫的思婦怨婦形象、想念家園的征夫形象、斗志昂揚的軍人形象等;有一類形象經常在《詩經》中出現—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本文以分析《詩經》中的君子形象為基礎,從三個方面闡釋君子之道,將其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給人們以現實生活的啟迪。
關鍵詞:《詩經》;君子形象;現實生活啟迪
圖文分類號:I207.22
“君”字,《說文》解釋為“尊也,從尹口,以發號”。君子的含義經歷了一個由“位”到“德”的歷史演變的過程,最初,君子是指地位很高的人,后來,君子更加注重道德內涵,并且道德方面的含義最終超過地位的含義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君子所指代的對象也經歷了由特殊到泛化的變化;《詩經》中共有62首詩中出現“君子”一詞,董治安先生主編的《詩經詞典》中統計過:305首詩中君子共出現183次,可見“詩三百篇”那個時代,人們對君子這一稱謂的喜愛,不同篇章中的“君子”所代表的人物身份、地位不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有身份、有地位、有學識、有教養、有品德。《詩經》中對“君子”這一形象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對后世人們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提供了借鑒意義。
一、溫潤如玉、文質彬彬、德才兼備的君子
“玉者,國之重器”。玉在國人心中是彌足珍貴的,手握一塊玉,我們會感到:堅韌、莊嚴、厚重、光潔,在春秋時代,君子往往自比德于玉,孔子曾說過:“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溫潤而澤,仁也”。《詩經》中為我們塑造了很多如玉般溫潤的君子形象,《衛風·淇奧》中寫到:“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這首詩是為了贊美衛武公的勤于政務、清正廉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溫和友善、平易近人,同時,也象征著一類君子的形象標準:風度翩翩、儀表堂堂、神采奕奕。如骨器般堅硬、如象牙般高貴、如翠玉般皎潔、如美石般執著。詩歌的第二章主要從君子的衣著入手來塑造一位衣著華貴、配飾華麗、儀表高貴的君子,可以看出君子的外在與內在是兼修的;詩歌第三章主要描述君子如金、錫般精純的品格,如圭如璧般卓越的成就。《魏風·汾沮洳》一篇中:“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君子理應該如玉般靜好深邃,“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君子理應如玉般純潔無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一個如玉般的君子形象就屹立于中華民族的文學畫廊里,熠熠生輝。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一個品德高尚、禮儀修養高的人是一定要具備兩種要素—文、質,且只有當文與質二者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小雅·裳裳者華》中:“裳裳者華,其葉湑兮。我覯之子,我心寫兮。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
裳裳者華,蕓其黃矣。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矣。
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乘其四駱,六轡沃若。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維其有之,是以似之”。同樣為讀者塑造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形象,作者從文、武兩個方面描寫君子的品德與才干,“維其有之,是以似之”更是將君子表里如一、德才兼備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句話成為文質彬彬君子的標桿。
二、安貧樂道、堅守理想的君子
孔子曰:“君子固窮”意思是君子固守貧窮,不會為了攀富顯貴而丟掉自己心中所珍視的品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并不適用于君子,君子面對誘惑,總能安之若素,君子并不是不羨慕,不渴望榮華富貴,只是不想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放棄自己所堅守的理想,換而言之,在君子心中,理想、氣節、情操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更為重要,有了精神層次的支撐,即使“衡門之下”亦可“泌之洋洋,可以樂饑”。君子固窮,或許僅憑一己之力無法扭轉乾坤,那就獨善其身吧!至少可以守住心中理想,就像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三、憂國憂民、為政以德的君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君子可以憑借自己的執著努力入仕,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如果能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一定能夠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為后人所敬仰。“憂國憂民”一直是古代文人騷客的情懷,這一情感可以追溯到《詩經》,其中的《王風·黍離》的“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小雅·沔水》的“心之憂矣,不可弭忘。”、《小雅·節南山》的“憂心如惔,不敢戲談。國既卒斬,何用不監!”等,都是君子憂國憂民的體現;《詩經·鄭風·羔裘》是一首贊美以德為政的君子的詩歌,其中
有:“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這樣一個為人正直美好、不驕不躁、不卑不亢、為國效力、至死不渝的君子形象鮮明生動地呈現在我們腦海中,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以德”不僅僅是君子的風范,更是政治的高度,不僅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高度。
參考文獻:
[1]夏葳.《既見君子—詩經中的君子之道》[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10.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