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
摘要:雖然中國的管理哲學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構建過程中,同樣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對古代管理哲學的探索還不夠。此外,在學習國外管理哲學的過程中盲目復制的現象導致了中國管理哲學的緩慢發展。因此,加強和改進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研究是構建中國管理哲學的基礎,而對外管理哲學的研究則是中國管理哲學的建構參考。
關鍵詞:中國管理哲學;問題;思考
分類號:C93-02
管理哲學研究視角的結果不僅僅是管理,而是比具體結果更具體的一般結果,以及更加實用的理論結果。如何構建中國自己的管理哲學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哲學的學科定位,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探討,對外國管理哲學的借鑒,中國管理哲學的建構等。本文旨在探討和分析這些問題,思考如何構建中國管理哲學,為中國管理哲學的未來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路。
一、關于管理哲學定位的思考
對于學科定位,首先要明確管理哲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的本質。也就是說,使用哲學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反思管理理論和實踐,而不是簡單地總結和總結管理;管理哲學試圖找出管理學中共同的東西。我們知道管理需要不斷總結一般事物,但有必要通過不同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反思管理理念和管理實踐。運用哲學方法加強管理研究是管理哲學的一個特征,這是需要加強的。事實上,這種跨學科研究是在兩個或更多學科中相互補充優勢的結果。管理哲學是管理與哲學的結合。運用哲學來加強管理研究,如何運用管理來加強哲學研究,都屬于管理哲學的范疇。因此,哲學與管理的交叉是管理哲學的增長點,可能有助于兩者的發展。管理哲學是管理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是管理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紐帶。其次,關于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一些學者認為管理哲學是對管理思想和理論的反思,因此認為管理哲學應該從管理思想史的角度來構建。有人認為管理哲學的具體研究對象是管理,但不是基于經驗事實的管理行為或管理活動。它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屬性。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管理哲學是一種指導管理行為的哲學,特別是對于高級管理者而言;這種認識縮小了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上述幾個觀點說明了對管理哲學對象的不同定義。它反映了學術界一直在討論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但最終沒有達成共識。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人的管理活動和管理行為是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而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他們關注的是人的管理思想和行為的研究。總之,管理哲學的建構不僅體現在其學科性質,研究對象、方法和學科建設上也有體現。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走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背景,學習其他學科的發展優勢,整合管理科學的發展思路,推動管理理念,使學科獨立,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
二、關于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研究的一些問題
中國古代的管理哲學是深刻的。目前,關于中國古代管理哲學在學術界的研究很多,但都沒有細化。至少可以說,中國沒有關于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經典著作。改變這種現象不是一個問題、一本書和一篇論文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深入探討古代管理哲學和古人的管理智慧。然而要解決這樣的難題,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目前的情況是,學習管理的人不一定對古代管理思想進行深入研究,而學習哲學的人可能對古代哲學有深入的研究,但不善于管理。也就是說,很難找到理解管理和古代哲學的學者。由于學術市場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學習哲學的人很少學習古代哲學,而管理哲學的人則不會觸及古老的管理哲學。因此,研究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人很少,而且管理經驗豐富的人沒有學習的動力。改變這種現象并不容易。也正如有學者所提出的那樣,“在管理哲學研究領域,管理學者必須加強與哲學家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學術團體聯盟”。今天,對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就研究內容而言,它仍然很薄,并分析的是現有的研究成果。微觀案例研究并不多,關于“四書五經”管理哲學的研究很少,更不用說對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研究了。從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古代管理哲學的研究似乎只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研究。因此,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研究空間仍然巨大,研究任務依舊艱巨,研究深度有待加強。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管理哲學,必須加強對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研究,因為它是中國管理哲學的起源。并且,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研究的最重要目的是其實際應用。尤其是儒家管理哲學——儒家文化中的以人為本,以德為本,高尚,正直等思想,對塑造中國當代管理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一些學者試圖總結中國古代管理哲學,分析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并總結了中國古代的管理哲學等要素并逐一分析它們在企業危機管理中的用途。它反映了學術界在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研究中的應用價值。
三、對借鑒國外管理哲學的一些思考
學習國外管理哲學的最好方法是進行比較研究。目前,中西方管理哲學的比較研究已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門話題。從一個角度看,中國近代幾乎沒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哲學,或者一個感受是,中國現代管理哲學是中西古代管理哲學的結合。這當然是由于學術界在中西方管理哲學比較研究中的不完善之處。中西方管理哲學的比較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是指向解決問題的問題。從比較研究的結果來看,目前的比較研究并不令人滿意。中西方管理哲學比較研究的主要出發點是找出中國管理哲學的不足之處,以及中西方管理哲學異同之處,而不是簡單地羅列其相同和不同點。然而,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研究者對中西管理哲學的比較研究只是列舉中西方管理哲學的異同。在此之后,最終的結論是回歸到中西方管理哲學的融合或整合,很少看到經過比較后的反思和啟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這種比較研究沒有達到比較研究的目的。中西方管理哲學比較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差距和缺點,借鑒國外管理哲學發展研究的啟示,加強對中國管理哲學的研究。因此,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和改進是管理哲學研究中不可低估的一項工作。除了比較研究外,還直接研究國外管理哲學。外國管理哲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翻譯,這是翻譯外國管理哲學的專著。真正系統地研究和解釋外國管理哲學的某些方面并不罕見。就西方管理哲學中的人性假設理論而言,有“經濟人”的假設,“社會人”的假設,“自我實現的人”的假設,“復雜的人”的假設,“決策者”假設,“文化人”假設等等。在此基礎上,不同學者根據不同的人性假設發展其理論建構。在人性假設的演化過程中,管理方法經歷了發展和演變,人們作為管理者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突出體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性假設作為不同管理哲學的理論前提,反映了不同階段社會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要系統地研究國外管理哲學中的“人類假設理論”。有必要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其在促進管理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并從中看到它對推動中國管理現代化和標準化,對企業管理和公共管理的進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只有這樣,才能為中國管理哲學的建設和發展帶來意義。因此,對外國管理哲學的研究不僅可以局限于翻譯和介紹性文章,而且可以解釋和消化國外管理哲學。
四、構建中國管理哲學的對策
建立中國自己的管理哲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雖然其已初具規模,并已開始看到發展,但總體上還不完善。主要問題是管理哲學學科的定位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管理哲學的學科定位是從宏觀角度設計和規劃中國管理哲學的建構與發展。如果管理哲學沒有就學科的性質、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任務等達成統一的意見,即使是不斷的爭論,也一直影響著中國管理哲學的建設和發展。尤其,當前中國管理哲學的地位問題是一個歷史問題,因為一開始的管理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下的一項研究。管理哲學的研究自然成為管理研究的范疇,也正因此,中國的管理哲學發展一直停滯不前。因此,其學科定位已成為中國管理哲學建設的關鍵問題。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研究是構建中國管理哲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古代的管理哲學和古人的管理智慧一直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發掘還不夠,研究水平的不足和研究水平的逐步滯后,導致了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研究沒有取得不斷突破。這也是其未能成為中國管理哲學驅動力和影響力的根本因素。加強和改進中國古代管理哲學的研究是構建中國管理哲學的基礎。而借鑒國外管理哲學思想,是構建中國管理哲學的外在因素。但是,目前學術界對外國管理哲學的研究存在盲目的“復制”,企圖在不消化的情況下復制國外管理哲學。沒有把外國的東西作為參考框架,與自己比較,然后找出差距和不足,進而改進和完善中國管理哲學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外管理哲學的發展是中國管理哲學發展的一面鏡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中國管理哲學的問題和不足。總之,國外管理哲學的研究是構建中國管理哲學的參照系。因此,有了基礎,框架和參考框架,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可以完成。
參考文獻:
[1]芮明杰.走向21世紀的管理學[ J] .管理科學學報,1998
[2][美]摩根·威策爾.管理的歷史[M] .孔京京,張炳南譯.北京:信出版社,2002.
[3]齊振海.管理哲學.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袁闖。管理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