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美術教育對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傳承創新的引領,是推動本土文化基本價值認同、提升區域文化自信、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前提。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理應堅守文化傳承、文化創新以及文化自覺的價值取向,融入時代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通過多維路徑、特色發展來提升我國藝術領域的文化軟實力。但是當下地方高校美術教育過于追求高大全的學科建設,忽視了文化的重要地位與功能作用,美術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得不到彰顯。因此,研究如何在美術教育中滲透文化底蘊,幫助學生真正近距離去體驗文化、理解文化和創新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僅是美術教育的應然追求,也是促進新時代美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時代性: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應然追求
扎根時代生活,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已成當下美術教育的共識。①而且,美術教育彰顯的時代精神,為藝術人才提供豐富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素養。
就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時代內涵而言,“立德”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基礎。美術教育首先需立足于美育的本質特點,這是基礎;美術的靈魂則在于人,傳世佳作都是創作者人品的直接呈現。通過“立德”彰顯美術教育的厚重,這也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需要。地方高校開展美術教育,要深切的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通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育精神,在新時代中真正理解美術創作的真諦,扎根現實生活的土壤,把美術創作者培養成為境界高遠、情懷厚重和砥礪創新的藝術人才。眾多厚重的藝術作品,首先源于其時代內涵的價值呈現,比如《開國大典》《地道戰》等經典之作,以關注國家命運等主題引領了現實主義風格;再如廣場浮雕等一些大型的公共作品設計,展現的是引領時代的豐滿的正能量形象,成為國家形象宣傳的重要載體,有著獨特的美育價值和作用。
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時代擔當,還體現為美術創作的精神引領。在理念上,對時代勇于擔當,秉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用心靈創作高質量的作品,讓培養的藝術人才真正成長為新時代的精神文化引領者,這也是新時代賦予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時代使命。地方高校要把握時代機遇,把傳承和創新民族優秀文化和美學精神作為美術教育的行動目標,以藝術實踐和文化創新來提升美術創作質量,創造出一批緊貼時代呼吸和命運的經典佳作,讓美術教育彰顯其精神引領的價值。
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時代價值,則更多地體現在藝術教育者的踐行與體驗上。地方高校美術教育應主動求新求變,走出“閉門造車”的傳統辦學思維,通過藝術實踐和文化體驗等行動來打破美術教育的桎梏。美術創作者要關注社會的吁求,觸摸生活的脈搏,為新時代的審美需求創作更多有質量、有內涵、有價值的藝術。以廣西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為例,美術教育者如果離開廣西這片豐厚的土壤,就缺失了堅實的立足基石,唯有讓美術創作者融入生活、走入現場,才能在行動和體驗中讓學生形成獨特的美術創新精神和創作能力。
二、民族性: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文化旨趣
民族性一直是美術創作者追求的文化旨趣,這是傳播和創新民族藝術的重要路徑。而彰顯美術教育的民族性亦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美術教育如果離開民族文化資源,其課程資源的貧瘠和單薄就可想而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如果離開地方民族文化這種“活態”資源,藝術創作的魅力與價值也會大打折扣,更談不上美術人才培養的素質提升。
美術教育的民族性視野,其一,是將民族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美術教育。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應用好地方民族文化資源,特別是本土民族傳統藝術精華,通過甄別遴選,汲取其中藝術養分的精粹,將其開發成為高校美術教育的教學資源。以廣西地方高校為例,廣西的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如傳統的壯族刺繡作品,圖案紋樣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又是非常精美的美術資源。再如壯族的干欄民居建筑、服飾圖案、儺畫人像、銅鼓藝術、花山巖畫等民間文化資源,既寄寓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蘊含著多元的民族智慧。地方高校吸納這些民族文化藝術來充實美術教育,讓這些民間資源成為美術課程資源,更能夠激發學生體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藝術才華,讓學生真正形成一種文化自覺,主動理解和認知本土的民族文化,成為傳播和繼承廣西民族文化的中堅力量,而民族文化藝術融入高校的美術教育,也彰顯了本土地方高校有異于其他高校的美育辦學特色。
其二,社會實踐活動與高校美術教育有機結合。藝術教育重在實踐,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也應走出課堂,融入社會,才能在行動中感受美、創造美并內化為一種文化自覺。廣西地方高校在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高校可以借助社會實踐活動等渠道,深入民間生活了解廣西民族藝術,讓民族文化真正入眼、入耳、入心,以藝術實踐來促進學生美術素質和文化自覺的形成。美術專業的藝術實踐之一就是田野調查,高校可以根據課程設置美術專題讓學生開展田野考察,深入廣西獨特的民族節日和文化活動,如壯族的“三月三”“牛魂節”“歌圩”等民族節日和活動,通過藝術采風獲取對廣西民間藝術的直觀感受與體驗。藝術實踐讓美術創作者有了靈感的源泉,有來自生活的直接叩問,能夠感悟到“美的本質是融合和表現在形象之中的,沒有了形象,也就沒有了美”②。藝術教育本質上也是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認識過程,美術教育的社會實踐也可以促使學生對民族文化理解由被動變為自覺。
其三,借助文化社團活動來拓展高校美術教育視野。高校學生群體在形成文化共同體方面有其優勢,而高校的學生社團也為學生形成文化共識提供了空間。地方高校可以有意識地引導美術專業學生成立關于民族文化的學生社團,借助社團活動來拓展高校美術教育的文化視野。民族文化類社團通過聘請專業導師,吸引關注民族藝術的學生參與,營造民族文化和藝術的氛圍和精神。以廣西地方高校為例,眾多民族文化藝術為高校的美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民間剪紙、壯族刺繡、傳統蠟染等技藝,地方高校可以通過社團的方式去實現傳承和創新。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社團可以實地去拜訪民間傳承人,或者邀請非遺傳承人到高校進行文化分享或開展技藝傳授,讓社團活動成為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地方高校還可以依托社團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動,搜集、整理美術民間資源,建設民族文化美術資源館,拓展社群的教育傳播功能,為地方高校美術教育拓展更寬廣的民族文化視野。
三、地域性: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文化基因
美術創作的地域性,和其他文化一樣,體現為一種文化的典型性、獨特性和差異性等特點。我國幅員遼闊,也因此形成了有著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而這些形態各異的地域文化也正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美術教育的地域性,一方面體現在美術教育者的個性化審美上,另一方面也體現為美術教育應呈現出特殊的藝術風格,這意味著因地域特色而形成美術教育的個性化和特色化傾向,這就促使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要形成與其他區域高校有差異的優勢和特色。
首先,美術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來源于歷史積淀。某個區域的教育一定和這個區域的特定歷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也是如此。如廣西漓江畫派的形成,它也有一個自發、培育、形成的積淀過程,也與廣西這個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漓江畫派對廣西本土的美術創作影響是深遠的,一方面它整合了廣西美術創作的力量,形成了廣西獨特的藝術創作面貌;另一方面,通過挖掘廣西地域和文化資源,對全面、整體提高和推進廣西藝術創作高度作出了貢獻。③廣西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自然離不開這種地域文化的影響,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應著眼于這種歷史文化積淀,思考如何“著眼于地方,服務于地方”的辦學目標,從文化自信、藝術創新的角度塑造特有的文化基因,秉承“漓江畫派”等形成的地域性文化精神,實現傳承、挖掘、保護、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
其次,美術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來源于風土人情的塑造。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藝術實踐的主要路徑,美術教育也一定和本土生活聯系在一起,本土的風土人情、地理風貌也勢必影響著美術教育。如北方高校中國畫系教育比較側重表現黃土高原題材,南方的一些藝術學院則喜歡表現秀美的南方山水,這些地方高校美術教育都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美術教育題材。④廣西亞熱帶的綺麗自然環境,自然會影響到美術創作者,使其作品更多地表現出秀麗柔美、清新自然的審美品格傾向。這種地域性文化對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特色化發展帶來一定啟發,源于本土的文化風貌和人文精神有著獨特的魅力,可以讓廣西地方高校美術教育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錯位發展之路。
最后,美術教育的地域性文化基因來源于本土美術人才的造就。美術創作的地域性文化基因,離不開本土美術人才的長期浸潤。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既需要大批長期耕耘本土的藝術人才來建設,也需要培養和造就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美術創作者。眾多極具辨識度的優秀的美術人才,就是在長期浸潤地域文化、體驗本土風情的磨礪中創新發展的。如廣西漓江畫派,其代表畫家由以陽太陽、黃獨峰、凃克、陳煙橋、馬萬里、孫見光、黃格勝、劉紹昆、張復興、蔡道東、陽山、雷務武、謝森、黃菁、雷波、謝麟、張冬峰、鄭軍里、余永健等為代表的老中青美術家組成⑤,這些優秀的藝術人才都是接受本土文化浸潤或是本土成長起來的大家,形成了具有較高辨識度的畫家群體。廣西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理應加大對本土資源的挖掘和表現,培養以地域性為文化基因的美術人才,致力于形成有別于全國其他地區高校的美術教育特色。
四、結語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態度,地方高校美術教育首先要立足于時代使命感,以美術創作為載體來塑造大學生優秀中華文化基因,讓文化自信推動文化自覺并內化為藝術行動。其次,文化自信還是藝術創新的靈魂,地方高校美術教育如果缺失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熏染,相當于是放棄了藝術創新的肥沃的土壤,美術創作人才也就難以形成豐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素養。文化自信視閾下地方高校的美術教育,旨在思考如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轉化與創新優秀本土文化,使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成為可能,以更好地適應當代文化的審美和消費需求。這既需要藝術教育工作者積淀文化自信,也需要地方高校基于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來推動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以此立足于時代的高校美術教育,需彰顯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形態的特色與優勢,體現地方高校美術教育的適應性、人文性和創新性,唯此“以文化人”的美術教育才能適應未來藝術人才的素養需求。
【注釋】
①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2018年8月30日。
②仇春霖:《大學美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61頁。
③⑤謝麟:《廣西現當代美術發展與漓江畫派》,《中國美術》2020年第4期。
④何延喆、劉玉睿:《中國當代高等美術教育的地域性研究》,《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趙紅云,南寧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本文系2018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文化自信語境下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本土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18JGZ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