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王銳
經過十多年不斷地努力探索和艱苦實踐,漓江畫派已經作為廣西的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將其影響力傳播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并在中國美術界占據了其應有的一席之地。
漓江畫派從一出場就“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漓江畫派的亮相是以高調的“打造”的模式而推出的,這種打造的主張很快就引起美術界的爭論,并且有不少非議。原因是歷史上的畫派也都是按照事物自然發展的規律自發形成的,還沒有“打造”出來的畫派。以打造的方法創造一個畫派似乎明顯的不合乎畫派自然產生的規律和學理性要求,“打造”明顯地人為刻意的痕跡太重。
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打造”也是可以理解的概念和方式。原因很簡單,因為不管你是否支持它,它都已經這么存在了并且在進行著其自身的發展與完善。況且,這種方式在當下高度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并不是不能接受的。另有一些中和的學者認為,在現當代的文化語境下,畫派的產生形式也應該發生時代的轉變,“打造”也不失為一種可以嘗試的形式,主要看其是否達到了畫派應該達到的效果和成果積累。總之,漓江畫派就是這樣產生了,并且在爭論聲中成長和發展,其影響力在不斷提升,至今已有十多個年頭了。
漓江畫派的概念出現得較早,早在20世紀60年代陽太陽先生就已提出過“漓江畫派”的概念,只是由于歷史原因還沒有能夠得以具體實踐。漓江畫派的正式產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可以說從它開始登臺亮相在中國畫壇時已占盡了天時與地利。從天時來講,正值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國家政策大力倡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戰略時期。廣西區黨委與政府也對廣西地方文化藝術資源高度重視,漓江畫派建設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亮點項目納入了廣西地區文化發展戰略的黨委和政府日程。在前期的準備中漓江畫派就已經存在著了客觀的先機,而廣西的文化發展與繁榮也正需要這么一個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名片。因此,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與政府對漓江畫派初期的啟動與發展所給予的巨大支持變成了強大的推力,使其名正言順地成為一項關乎廣西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政府文化工程項目。
從地利來說,廣西雖然地處祖國邊陲,但喀斯特地貌構成的客觀自然資源與地域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卻相當豐富并且具備特色,這正是一支藝術流派最好的營養之源與成長土壤。“桂林山水甲天下”與“劉三姐”形成的影響力,早已使廣西雖地處偏僻但名譽全球。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白雪石等國畫大師對桂林山水的寫生與創作,更是將漓江山水的贊譽度與關注度提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至少國內畫山水畫的畫家鮮有沒到過桂林寫生創作的,說漓江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寫生創作勝地不為過譽。
隨著國家對東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戰略,廣西北部灣的區位優勢顯示出了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國家選擇了廣西的省會南寧市作為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廣西從老少邊遠地區又一下子轉換成了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區。這對于拉動廣西的經濟文化建設無疑創造了巨大的便利,也為漓江畫派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在這些優勢構成的地利條件下,“打造”一個有地域特點的畫派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漓江畫派的畫家團結,構成了“人和”這一要素。眾所周知畫家是個性張揚、自由創作的工作群體,每個畫家的個性、氣質、藝術主張、觀察角度等不盡相同,所以在藝術觀念上、創作方法上普遍存在差異,這造成了藝術家難以團結的客觀現實。然而漓江畫派的畫家因為主體以廣西藝術學院院內教師為主,大家既是同事,又是朋友,藝術觀念與創作方式方法等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相得益彰。院外的畫家群體大多也和廣西藝術學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感上很容易溝通和相互認同。
回顧漓江畫派的發展歷史,在這短短的十多年里,作為一個新興的繪畫流派,漓江畫派并不是只喊出了一個空洞的口號。在漓江畫派這個概念之下其完成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和實踐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調整和完善。據漓江畫派大事記初步統計,漓江畫派的十幾年里,共計做了200多件有著大小影響的事情,包含了一系列的采風寫生與教學、學術研討與講座、對外文化交流、展覽與出版等綜合活動,其中大規模的晉京展至少有5次以上,如“漓江畫派晉京展”“新時代·新廣西·新畫派——漓江畫派作品大展”“山與海——漓江畫派走進防城港”“小平的足跡——漓江畫派走進百色作品展”以及“家園——黃格勝中國畫作品展”等。還有面向東南亞地區的系列采風展,如“漓江畫派通四海”活動,分別將視野與活動空間拓展到了日本、韓國、柬埔寨等亞太地區,這些系列活動都是立足廣西地域,充分發揮了廣西民族地域優勢展開的藝術活動,構建起了漓江畫派藝術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傳播交流的初步構想和框架。
漓江畫派有一個共識,就是“干實事,不爭論”,始終認定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一個基本工作理論。事情只有做才會有實質性的結果和進展。對于一個新事物,在任何假設的前提下進行質疑或者爭論,都是只能停留在虛無的時空里,只有努力嘗試與探索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漓江畫派是在沒有先例可參照的境況中,認真地思索和艱苦地摸索中發展的,其認定了只要目標是正確的、崇高的,那么付出就是值得的。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漓江畫派的打造式建設是成功的和卓有成效的,這點在國內美術界現在已經基本得到了公認。
漓江畫派在自身最初的定位選擇上,是充分考慮到今后學術性的高度和持續性發展的要求的,因為這個畫派是選擇依托在廣西藝術學院這么一個充滿學術氛圍的,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機構平臺之上的。畫派中的主要創作與研究力量正是來自于廣西藝術學院的專業教師群體,同時廣泛吸納和兼顧社會上的優秀畫家加盟,這樣就從主體上保證了創作與研究的嚴謹與質量。同時,學校這樣一個教學與科研平臺有著廣泛的學術視野和對外文化交流的便利條件,新的學術思潮與動態更是便于及時把握和傳播。再者,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教學單位,后備力量的培育也是其不可估量的優勢。漓江畫派的會長兼領軍人物既是中國美協的副主席,也是廣西藝術學院的原院長;副會長則是廣西藝術學院前院長、全國人大常委,他們的社會影響力是巨大的,因而有號召性。作為學院的領頭人兼畫派的領頭人,其間的銜接與管理是緊密而有序的一個構成,不僅有效而且有高效。這種構成無疑具有作為一個畫派群體同步共進的凝聚力與科學性。從這方面講,傳統畫派是不具備和難以具備的條件,國內其他畫派也很難具備這種優勢,所以漓江畫派的打造也有著其合理性與現實性的有利因素。
發展才是硬道理,但良好的發展需要實力,更需要有好的效果與成果積累。漓江畫派尚不能說是全國最好的畫派,但如果說是發展得最好的畫派那是沒有問題的。
從漓江畫派發展的實際成效來看,對于其所依托的學校來說,由于畫派落地到校園并且成立了專門的漓江畫派學院,其發展很快就融入學校專業學科建設的結構之中,并對于學校優勢學科的建設起到了立竿見影的功效。目前,漓江畫派這一品牌建設也已經成為廣西藝術學院的一張對外宣傳的名片,并且成為學校申請博士點的優勢專業申請方向。另外,漓江畫派的各項展覽與學術研究活動促進了教學與科研,學生們不僅作為觀眾而且作為直接參與者共同體驗畫派的發展,這對于教與學是極大的促進,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在第四輪的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美術學學科取得B+的優異成績,漓江畫派建設也功不可沒。從這些年的教學成果來看效果良好,為“長江后浪推前浪”儲備了大量后備人才資源。
漓江畫派在自身的建設上這些年也進行了合理的規劃,主要分為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個大的部分,基本上是齊頭并進,相輔相成。這無疑健全了一個新時代畫派的較為完備的組織結構與建設模式,對于漓江畫派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路漫漫其修遠兮,漓江畫派的發展有成績但不平坦,如何可持續地保持其良好的發展勢頭,并加強相適應、高水平的學術理論建設?如何進一步提高畫派的學術研究品味,不斷積累厚度與高度?如何在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優勢下,在藝術創作上建構起漓江畫派在全國藝術高地上的高峰?仍然是關系到漓江畫派今后良性向好發展的一些主要問題。但總體來看,漓江畫派的前景是美好的,我們也預祝漓江畫派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李梅,西安美術學院;王銳,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