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史民族地理視域下的西南土司研究

2021-05-09 18:59:28馬強任柳
民族學刊 2021年10期

馬強 任柳

[摘要]正在興起的土司歷史地理研究從學科屬性上說屬于歷史民族地理范圍,但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特定的研究對象。土司歷史地理著力于解決土司政治空間形成的背景、土司政區的地理分布與變遷,土司轄區與行省所屬州縣轄區的分界線勘界交割問題,土司所轄府、州、縣的界線、唐宋羈縻府州與明清土司區域的銜接與過渡、土司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等,這些都為傳統土司研究所忽略。土司制度及其“改土歸流”對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著深刻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因地而異。土司地理在研究方法上要充分借鑒歷史地理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法、個案分析法與文化比較研究法。

[關鍵詞]歷史民族地理;土司地理;政治空間;田野調查

中圖分類號:C9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21)10-0053-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蜀道文獻整理與研究”(17ZDA19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馬強(1960-),漢族,陜西漢中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與民族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史;任柳(1989-),女,土家族,貴州印江人,本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史。重慶北碚 400715歷史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與地域空間,進而形成屬于自己民族的居住地域、民族語言、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與社會心理的共同特征,這也是歷史民族地理學賴以成立的學理基礎。歷史民族地理學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以研究歷史時期民族區域的形成、民族地理自然環境、民族的遷徙路線(民族走廊)、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畛域形成、民族地區的政區區劃、民族語言區的歷史成因、民族風俗與民族心理的區域差異等。歷史民族地理學屬于歷史地理學與民族地理學的交叉學科,在歷史地理學研究中,歷史民族地理起步較晚,最早進入歷史地理學科體系的是史念海主編的《中國歷史地理綱要》,[1]其中該書第三章專列《歷史民族地理》,主要論述先秦時期華族和非華族的雜居、華族居住地區的擴展及其雜居的族類、瀚海南北的游牧族類、隴山以西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的族類、居住于東北的族類、西南地區族類的分布及其發展,是我國歷史地理學教科書中第一次明確出現歷史民族地理的專章。1995年,黃盛璋發表《論民族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提出“民族歷史地理則是由于時間推移、環境變化、民族遷徙三方面因素錯綜于一體而形成并呈現于地表的;古今變化愈多、差異愈大,歷史真相愈隱蔽不明,民族歷史地理研究就是應三方面變化與需要而產生的(學科)”。[2]2007年安介生《歷史民族地理》一書出版,[3]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民族地理學的專著,此書全面論述了歷史民族地理的學科意義、研究對象、學科屬性、研究方法等,明確提出歷史民族地理要研究各個民族及其民族共同體的起源、地域分布、各民族的遷徙與促使這種遷徙的原因及演變等命題。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及其土司的地理空間分布與變遷,正是歷史民族地理研究的一個典型現象。

一、土司歷史地理研究的意義

我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是王朝國家時代由中原王朝冊封的一種民族自治形式,脫胎于唐宋羈縻制度,自元朝正式建立,至明代完善,后經清代不斷進行改土歸流后至晚清民國漸漸消失。在土司制度下,土司酋長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首領,因而土司轄區基本上是在民族地區,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的民族地理的政治空間存在。筆者近年倡導進行土司歷史地理研究,正是基于歷史民族地理中土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提出的。①[4]從元明清時期的全國土司分布看,土司主要分布于王朝時期的西部,西北地區的川、藏之間,甘、青之間與西南云、貴、川、桂、湘(西)等地,而以西南地區土司的分布密度最大。據成臻銘先生統計,明清時期以西南為主的中西部地區總共出現過1192個土司,[5]可見密度之大。從歷史民族地理學角度考察,明清西南地區土司極具研究價值。

歷史時期中國西南地區民族眾多,環境封閉,諸多土司地處偏僻,與傳統政治中心秦、豫、京地區相距遙遠。到了元明清時期,由唐宋羈縻州演變而來的土司州縣在西南地區有廣泛的地理分布,成為這一時段土司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土司研究近年來方興未艾,但對土司歷史地理的研究則十分薄弱。實際上老一代歷史地理學家致力于土司地理研究由來已久,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20世紀40年代撰寫的《播州楊保考》至今仍然是一篇研究播州土司源流問題經典之作;郭聲波先生對唐宋羈縻州縣分布變遷的研究在對前土司時代歷史地理研究方面也屬于國內前沿水平。我們認為,土司文化現象首先應該是一種地理文化現象,比如土司為什么會在西南地區分布最多?其地理分布、行政管理、政區邊界、層級關系、生態環境,及土司地理文獻等同樣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根據土司制度,只要“蠻夷”能名義上款附稱臣,獻納貢賦,則中央政府只以冊封酋藩職官封號形式,允許其守土一方實行“自治”。在這樣的世襲“自治”模式下,“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相對隔絕,中央王朝對諸多羈縻府州區域內的地理物產、政區地理、疆界劃分實際上并不十分清楚,知之甚少,羈縻府州也不必像王朝正州那樣施行定期的地方圖經奏報制度,因而反映到國家輿地總志編修方面,就是往往對羈縻州縣的諸多地理要素付之闕如,往往只是記錄一長串羈縻州縣的名單,而無實際內容。至于羈縻府州縣的治所王府、建置沿革、四至八到、交通道路、畛域分界等絕大多數的地理問題記載闕如。

傳統的土司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司制度的形成、土司的世襲制度、朝貢制度、土司與中央王朝的關系及其土司的叛亂與平定等方面,但有一些問題卻長期得不到解決,如土司政區的形成、土司轄區與中央經制州之間地界如何勘分、土司轄區的層級管理及其領域盈縮、土司地區的生態環境,包括大多數歷史上的土司衙署、城池、村落分布等,由于史料記載的稀少和過去研究者的忽略,即使土司學者面對這些問題也深感茫然,以至于現在要繪制全國土司歷史地圖無從談起,這是因為諸多土司地理的基本問題尚未厘清,談何地圖的繪制?我們認為,土司領地作為元明清時期王朝國家一種特殊的政區存在形式,同樣是一種政治地理空間的客觀存在,屬于歷史民族地理研究的范圍,而土司歷史地理領域的開辟,則不僅是對土司研究領域本身的擴展,也是對中國歷史民族地理研究的豐富與拓展,值得進行深入、系統研究。

二、歷史民族地理視角下的土司政治地理空間研究

如果繪一張明清中國土司分布示意圖,那么不難發現西南土司區大致呈現一個半月形地理分布特征,即以大渡河、大婁山、武陵山區為斜縱向軸線,這一軸線以西土司分布最為密集,以東則漸次稀疏,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有很大的漸近性和重合性特征。這一地理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自元、明至清土司地理分布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空間變遷,為什么西南地區土司分布密度最大,這一變遷背后都有哪些自然與人文地理背景,都是土司歷史地理首先要討論并力圖解決的問題。從明代土司政區角度看,中央在民族地區設官立制,土司也可以在轄區設立相應的官制,只需上報朝廷備案。土司官制依次有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及蠻夷長官司諸等級,為中央設置統轄。土司設立官制主要有土司知府、土府同知、土府通判,及知縣、縣丞、主簿等土官,另有土巡檢、土驛丞等。土司府州縣及土司的隸屬關系十分復雜,明代西南地區土司機構如宣慰、宣撫、安撫、招討、長官諸司在中央與地方的隸屬也是各有統屬,有的直隸于都司、行都司,有的歸屬布政司,也有的宣撫司隸于府、州,安撫司隸于府,長官司隸屬于土府、土州與千戶所者也有之。其中,土司最重要的資源土地及其行政管轄范圍,往往顯得比較復雜混亂,一些勢力較大的土司利用權勢及土兵力量不斷擴大地盤,侵擾周邊衛所或州縣,如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統治黔北時,就西侵東擴,加劇了播州土司與中央正州之間的矛盾沖突,終于促使明朝發動了大規模的平播戰役,最終剪滅播州楊氏土司,也從此改變了是之際西南土司的分布格局。

土司制度作為王朝國家對民族地區的管理制度,但具體的管理方式與解決土司與土司之間、土司與衛所之間的領地糾紛,則需要借助地方文獻特別是地方碑刻記載加以考察。土司政區與中央正州(縣)政區的邊界劃分問題和土司政區劃定的背景與具體地界勘分過程問題,②土司與土司之間,土司與漢地之間,常常會產生疆界糾紛與土地使用權的爭執與糾紛,一些地方碑刻更是記錄了土司之間及土漢之間圍繞著勘界與土地使用的糾紛及其解決過程,立于湖北五峰縣與長陽縣交界地帶的《漢土疆界碑》,就記錄了清代雍正三年的湖北容美土司與長陽縣漢地之間大規模的土地權屬糾紛,“當事各方通過會勘、協商,最終妥善解決了爭議,并在爭議地帶建立起兩座形制內容完全相同的‘漢土疆界碑,創立了通過協商機制解決區域性民族糾紛的范例”。[6]從歷史地理學角度而言,《漢土疆界碑》的意義還在于揭示了土司領地與封建正州(漢地)之間經常發生土地糾紛,而地方高一級官府則在解決糾紛中代表中央扮演著調停的角色,由于《漢土疆界碑》立于容美末代土司田旻如之時,也預示著土漢之間土地糾紛是促使雍正王朝強力推行“改土歸流”的原因之一。有關土司碑刻不唯《漢土疆界碑》,類似的碑刻尚有數處,彭福榮、李良品等匯編之《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歷代碑刻選輯》[7]中有數方碑刻涉及這一問題,如黔江《復正誼鄉界碑記》所記錄的明朝官軍在渝東南黔江衛所駐軍與酉陽土司發生的土地爭端糾紛歷時長久,最后驚動黔、武、彭三縣官府,聯合勘查地界,通過與土司、屯兵、地方協商解決,“正賦歸之庫,土地復之黔”。最后成功解決了這一積時已久的訟案;這些碑刻資料對于探討土司與漢界的地界糾紛與解決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土司歷史地理研究中值得特別重視。筆者此前已經撰有專文討論,[8]此不贅述。

三、土司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

土司制度對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著深刻的影響,云南大學環境史學者周瓊認為:“實施土司制度且該制度保持時間較長的邊疆、民族地區,其生態環境的原始狀態及生物多樣性的特點保存的時間也相應較長。換言之,邊疆民族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得以長期保持,與土司制度的實施及其客觀效果有密切關系”。[9]這既是一個重要發現,也是一個土司地理研究中有頗有意義的命題。前揭黃盛璋先生《論民族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一文中即明確提出民族歷史地理應主要研究民族地理中的時間維度與“環境變化”。[10]筆者認為,土司制度與生態環境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考察,一是研究土司地區生態環境狀態的實際情況,包括物候生態、水土條件、植被分布、生物種類、交通道路、城邑鄉聚、關隘要津、商貿集市、區域風俗文化、土司及“蠻夷”的環保意識、土司地區的環境評價等,即土司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兩個方面;二是要研究土司制度對土司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王朝國家改土歸流策略對土司民族地區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土司制度施行地區,幾乎都是封閉偏僻、交通落后、民風剽悍、開發較少的“生蠻”之地。如明代土司分布較多的廣西、貴州、云南,很多地方尚處于荒蠻狀態,嘉靖時任職貴州巡撫的徐問曾在奏報中說:“兩廣、云、貴半土司,深山密菁,瑤、僮、羅、僰所窟穴”;③清初云貴總督范承勛在奏章中對滇南魯魁山土司之地也有如是生動描述:“全滇之中而山勢險遠、林箐深密,為滇民腹心之患者,則有魯奎一山。其地接壤千里,包各種夷、倮”。④這兩則史料都出現“深山密菁”、“林箐深密”這樣的語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土司地區生態環境的真實狀態,可見大多數土司地區的生態環境尚處于某種程度的原始狀態。土司地區這種較為原始的生態環境,一方面說明直至明清,西南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多大破壞,保留著較好的原生狀態,但也說明了直至明清,土司地區的交通拓展與經濟開發還相當有限,社會經濟開發程度尚處于較低級階段。

從明朝后期開始,至清代雍正年間大規模進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不斷在土司地區廢除世襲的士官統治,改為流官統治。這一政策的實施固然打破了土司世代世襲控制地方的局面,州縣制度的推行也有利于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進步,但從西南生態環境變遷角度考察,“改土歸流”卻是一把雙刃劍,諸多封閉荒蠻、“林箐深密”之地因流官治理,交通開拓,打破了原先封閉隔絕的狀態,有利于國家的統一與漢夷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在原土司地區強行推廣單一的漢地農耕方式及其大量砍伐森林、供應皇木采辦,加之漢官生態意識淡漠等,對土司地區的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也同樣是存在的。瞿州蓮研究認為:“湘西土家族地區地處西南大山區,宜農地少,宜林牧業地多,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合農耕而宜于發展多種經營的農業。改土歸流之后,傳統農業結構被打破,農耕在農業生產中逐漸占據主導,單一農耕經濟的畸形發展,與土家族地區地理生態環境不相適應,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清政府雖然花了大力氣強行推行水稻種植,但是由于永順府地,其境內山多,田之灌溉十分困難,水稻即使種植了,其收入也不高”。⑤陳俊良則根據對明末清初渝東南土司地區“改土歸流”后的社會效益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排他性以保證本文化的發展,“改土歸流”后漢民及漢族農耕方式推進有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單純地認為漢族農業引入少數民族地區就立即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不成立的。首先是漢族農業引入少數民族地區有一定過程,如清王朝對酉陽冉氏土司與石柱馬氏土司改流后,開始引進四川盆地的梯田農耕生產方式,但進程緩慢,直到乾隆初期才較大規模推廣,而于乾隆中期擴展到酉陽、石柱周邊地區的。因而“改土歸流”對土司地區生態環境變遷的影響實際上是相當有限的,土司地區也有一個生產方式的逐漸適應過程。[11]這兩篇論文雖然各執一端,觀點相左,但代表了目前關于“改土歸流”對民族地區環境影響兩種不同觀點,表明對“改土歸流”的環境評價不能簡單地統一而論,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大量“改土歸流”的個案深入剖析,得出逼近真理的科學認知。

四、歷史民族地理視域中的土司文化地理研究

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富特色也是最具價值的文化遺產,也是歷史民族地理研究中的民族人文地理重點層面。土司歷史文化地理的研究首先是置于一個時代橫斷面的綜合比較研究,其次則是土司內部諸文化要素的空間分異。一般而論,土司文化包括土司衙署、城池堡寨、生產技術、土司服飾、歲時風俗、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神祇祭祀,包括戲劇(如儺戲)、山歌、民謠等,其中有物質文化的土司建筑遺留,也有屬于社會生活習俗的日常飲食服飾,屬于土司地區民眾精神生活的戲劇、山歌,還有屬于民間信仰方面的祭祀、禁忌等。西南地區土地廣袤,土司分布廣泛,但不同的土司由于族群、族屬不同,文化因子與地理景觀表現也各不相同,從宏觀看,就構成了一種類似于“馬賽克”式斑駁繽紛的民族風情畫卷。如廣西忻城的至今猶存的非物質文化土司戲劇項目就有師公戲(儺面戲)、彩調劇,樂器有銅鐘、銅鼓,舞蹈有扁擔舞、撈蝦舞、采茶舞、獅子舞等,流傳于湘西、渝東南土司地區的“毛古斯”民間舞蹈,更大范圍流傳于武陵山土家族地區的“擺手舞”,可能皆發端邈遠、流傳甚久,但我們對其起源、演變尚不清楚,這需要學者深入考察、探討。土司文化地理的研究首先在于重構歷史時期不同階段出現的上述文化景觀與發展過程,其次研究不同土司文化景觀的歷史背景與地理成因,研究形成這些文化景觀背后的“為什么”。根據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較為成熟的理論與方法,土司地區文化地理研究首先應該在大量個案研究基礎上進行文化區的界定與分類,首先要確定區域中心文化區。西南土司絕大多數分布在民族地區,但我國境內一些大的少數民族分布情況較為復雜,如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跨區域、跨地貌分布十分普遍,民族區域與自然地理單元交叉與互為依存,但土司作為以局部族群世襲經略的地方政治,則具有一定的集中分布空間,如明清時期湘西永順的彭氏土司、渝東南地區酉陽的冉氏土司、鄂西南地區的容美田氏土司、川西南地區奢氏土司等,都有自己的主體族別與長期生活中心區,并因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司社會文化風俗,因此以土司政治空間的核心區來劃分土司文化區是一種可取的方法。南宋人朱輔《溪蠻叢笑》記載的湘、黔邊境仫佬族、苗等土司少數民族的漁獵、生產、婚姻、喪葬等社會文化風俗,就呈現出不同土司之間雖然文化風俗有微小差異,但共同性特征仍然明顯,因此從土司文地理角度就可以命名為武陵山地土司文化區命名。

土司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早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成了歷史語匯。但土司時代仍然遺留下來不少歷史文化遺存,數量有限卻最直觀的有土司衙署、城池堡寨等。2015年7月,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貴州遵義海龍囤、湖北咸豐唐崖、湖南永順老司城三大土司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表明了世界最高權威科教機構對中國土司文化遺產的看重與認可。而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土司城堡遺址,正是土司建筑文化的歷史見證。對不同地區土司衙署、城堡、山寨、祠堂等建筑遺存進行深入的科學考察,也是土司文化地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土司地理研究中的民族學、人類學方法運用

土司地理作為歷史民族地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新分支,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沿用傳統的歷史文獻考索與復原地理要素外,必然要借鑒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民族學與歷史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有諸多相通之處,其中注重田野調查就是一個共同點。民族學研究重視進入民族地區,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的譜系調查法、人口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跨文化比較研究法等方法,同樣是土司地理研究中值得借鑒的科學方法。田野調查不僅能夠把文獻記載的土司方位及其相關建筑落實到現代空間實處,而且還可以尋找到諸多文獻失載或語焉未詳的遺跡留存。土司州縣大多建在山寨,內地經制州常見的城墻、城池、城隍等治所“標配”建筑,隨著政治社會的變遷,大多已不復見于今日,而少量的土司遺址則散落在偏僻的山野,至今仍有一定遺存。如湖北省鶴峰縣境內的容美土司遺址分布有萬人洞、萬全洞、情田洞、中府、爵府、南府等多處遺址的遺址群,明清時期曾經是鄂西南地區最大的土司,清人顧彩游歷鄂西后寫有《容美記游》,其中有記載:“宣慰司行署在平山街,其靠山曰上平山,插入霄漢,此其平山也。司署大街,巨石鋪砌,可行十馬,西盡水砂坪,東至小昆侖,長六里,居民落落,多樹桃柳;諸郎君讀書處在槿樹園;下坡為戲房,乃優人教歌處;其西街盡頭,下皆陡壁深澗,恐行者失足,以竹笆插斷,此司前大略也。行署中有怪,君不恒居于內,就大堂西‘延春園以為書室,其樓曰‘興天,初五日張樂宴飲于此。后街長二里許,民居櫛比,俱作粉為業,有織衽者”。[12]清代容美土司田舜年撰著的《容陽世述錄》對容美土司的地域范圍也有明確的記述,其控制地盤跨越鄂湘交界地區。⑥但是這一遺址由過于分散,加之保護不善,在申遺過程中當地政府未予充分重視,未能進入聯合國專家考察認定名單,從而失去了2015年列入世界遺產清單的機會,這是十分遺憾的。實際上容美土司遺址無論是規模還是文化內涵都超過唐崖土司遺址,甚至與黔北播州楊氏土司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如果我們今后多搜集并根據類似《容陽世述錄》這樣的土司文獻進行更多的田野考察,使土司地理的研究建立在更多的田野調查基礎之上,必然會把土司地理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注釋:

①馬強《土司歷史地理研究芻議—以西南地區土司地理為主的考察》,《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馬強:《再論土司研究的歷史地理視角:兼及碑刻與奏疏資料在土司地理研究中的意義》,《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馬強:《略論西南土司政區地理的形成與終結》,《民族學刊》2019年第4期。

②《清史稿》卷五一二《土司一·湖廣》:“其土官銜號,曰宣慰司,曰宣撫司,曰招討司,曰安撫司,曰長官司。以勞績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縣之名亦往往有之”,可見土司政區各司與土司州、縣相互交雜。

③《明史》卷二一《徐問傳》。

④師范《滇系·藝文·范承勛土夷歸誠懇請授職疏》。

⑤瞿州蓮《論清政府開發對土家族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以改土歸流后永順府轄區為例》,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建會30周年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2012年。

⑥田舜年撰《容陽世述錄》曰:“東南四百里至麻寮所,北五百里至石梁五峰等司連添平長陽漁陽關界;北六百里至桃符口清江河邊巴東縣界。其清江以外插入者,軍政不興焉,以軍陣隸司而糧納縣也。上自景陽、大里、建始縣界,縱橫又連施州衛界,西北三百里大荒連東鄉里,西三百里自奇峰關至忠峒、桑植界,西南四百里自朱泉關至林溪連山羊隘界,南三百里自石柱泉下知州連九女隘。外有插入慈利縣、長陽、宜都等縣田地,與縣民一例當差者不興焉”,也說明容美土司為地盤跨越鄂湘邊界的一大土司勢力。《容陽堂田氏族譜》卷三《容美土司疆域》,民國三十三年抄本。

參考文獻:

[1]史念海.歷史地理綱要(上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2]黃盛璋.論民族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5).

[3]安介生.歷史民族地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4]馬強.略論西南土司政區地理的形成與終結[J].民族學刊,2019(4).

[5]成臻銘.群在時空之間:論明代土司的民族族系分布特點[J].青海民族研究,2011(1).

[6]曾代偉.“漢土疆界碑”銘文解讀—以法律文化的視角[J].現代法學,2009(6).

[7]彭福榮,李良品,等編.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歷代碑刻選輯[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8]馬強.再論土司研究的歷史地理視角:兼及碑刻與奏疏資料在土司地理研究中的意義[J].青海民族研究,2018(2).

[9]周瓊.土司制度與民族生態環境之研究[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4).

[10]黃盛璋.論民族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J].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5).

[11]陳俊良.小議改土歸流對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影響[J].黑龍江史志,2012(1).

[12](清)顧彩.容美記游校注[M].袁華忠,校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3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欧美|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91美女视频在线| 99精品免费在线|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久久性视频|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在线播放91|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成人欧美|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AV色爱天堂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黄色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精品|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狠狠干欧美| 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欧美在线三级|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国产精品污视频|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99er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国产色网站|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91青青视频|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精品第五页|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va|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91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亚洲黄色高清| 经典三级久久|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福利视频一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