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焱華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三科,江西 九江332000)
甲狀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在臨床上主要包括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為乳頭狀癌和髓樣癌,乳頭狀癌的惡性程度較低,具有較好的預后性,大部分癌細胞均起源于細胞組織的上皮細胞[1]。該病的發病率與患者的性別、生活環境、工作壓力等有關。據統計,女性患者的發病率高于男性,且高發于中、青年患者[2]。目前臨床上一般通過手術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基于此,本研究探究甲狀腺癌患者采用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0例甲狀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手術方法分為對比組(n=75)和觀察組(n=75)。對比組患者男26例,女49例;年齡33~53歲,平均年齡(41.63±2.36)歲;癌癥類型:乳頭狀癌32例,濾泡狀癌24例,髓樣癌19例。觀察組患者男27例,女48例;年齡32~53歲,平均年齡(40.96±2.84)歲;乳頭狀癌33例,濾泡狀癌22例,髓樣癌2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甲狀腺癌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有其他嚴重慢性疾病以及器官異常者;精神異常、不配合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
1.2.1 對比組對比組患者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進行治療。在術前由專門的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手術流程講解,告知患者相關的手術注意事項,在手術過程中,幫助患者調整合適的手術體位,使患者的頸部過伸位,并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頸前方胸骨上緣處作6 cm切口,并從皮膚表層至皮下組織進行逐層操作,使患者的甲狀腺腺體充分暴露在表面,并通過常規切除的方式,將患者的峽部、椎體葉進行切除,在手術過程中將患者甲狀腺體的上、下血管進行止血、結扎處理,并將部分甲狀腺體進行切除,保留患者甲狀旁腺、喉返神經的部分組織,放置引流管,并縫合切口,術后觀察患者恢復情況,注意采取相關的防感染措施。
1.2.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行甲狀腺全切除術進行治療。在術前由專門的手術室護士對患者進行手術流程講解,告知患者及家屬相關的手術注意事項,在手術過程中,協助患者調整合適的手術體位,取仰臥位使患者的頸部過伸位,并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胸骨上方位置作4~5 cm切口,使患者的皮瓣上緣充分游離,并使患者的甲狀腺腺體充分暴露在表面,將甲狀腺腺體與患者氣管前間隙進行仔細分離,避免在手術過程中損傷患者的各項神經,將甲狀腺體完全切除,并對淋巴結節組織進行全面清除,在手術過程中及時的止血,放置引流管后,采取逐層縫合的方式完成相關手術。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甲狀旁腺素、血清鈣的變化情況:甲狀旁腺素正常范圍為0~70 pg/mL,血清鈣正常范圍為2.25~2.58 mmol/L,高鈣血癥>2.58 mmol/L,低鈣血癥<2.25mmol/L;比較兩組生活質量、疼痛改善情況:生活質量采取SF-36評分法,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疼痛評估采用VAS評分法,滿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度越高。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喉返神經損傷、手腳麻木、高/低鈣血癥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旁腺素和血清鈣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甲狀旁腺素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鈣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旁腺素和血清鈣變化情況(±s)Table 1 Changes of parathyroid hormone and serum calcium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旁腺素和血清鈣變化情況(±s)Table 1 Changes of parathyroid hormone and serum calcium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33%(4/75),明顯低于對比組的21.33%,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和疼痛改善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比組;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和疼痛改善情況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and pain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和疼痛改善情況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and pain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
甲狀腺癌在臨床上較常見,屬于甲狀腺惡性腫瘤,在人體惡性腫瘤中占比較高,主要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等,患病原因主要與長期缺乏碘元素有關,同時,由于促甲狀腺激素、性激素分泌異常,受到輻射等原因,早期患病特征不明顯,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甲狀腺出現小腫塊、腫塊質地較硬等[3]。該疾病在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
甲狀腺切除術在臨床上應用范圍較廣,但在對患者進行甲狀腺切除術治療時,對切除范圍的選擇和判斷一直是醫學界的重大難題,醫學界重點關注的問題包括如何在確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療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甲狀旁腺素水平、減少喉返神經損傷,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的可能性[4-5]。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甲狀旁腺素、血清鈣變化情況、生活質量、疼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比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比組(P<0.05),提示采取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后,能有效調節患者的血清鈣和甲狀旁腺素,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優于甲狀腺全切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6]。同時,采用甲狀腺切除術治療,能降低患者神經和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治療效率[7-10]。
綜上所述,甲狀腺全切除術能有效改善甲狀腺癌患者的病情,提高術后生活質量,改善患者各項指標,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