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產業智慧化和智慧產業化是高水平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然要求和關鍵路徑。準確把握產業智慧化和智慧產業化的新趨勢,深入研究提出產業智慧化和智慧產業化的新模式,對我省更快更好推進產業智慧化和智慧產業化,建設完善現代產業新體系,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經濟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智慧化的新趨勢新模式
產業智慧化,是指加強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即通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新技術、新模式向傳統產業全方位滲透融合賦能,加快制造業智慧化改造,提升服務業智慧化水平,促進農業智慧化發展,以“老樹發新芽”、“有中出新”實現傳統產業提質效。
(一)全球制造智能化發展戰略性競爭趨勢更加明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德國提出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中國的制造2025,雖表述不一,但本質上異曲同工,都劍指智能制造。圍繞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各國都在立足優勢、精準發力。德國憑借其裝備制造模塊化、自動化優勢,著力建設智能工廠。美國發揮軟件和互聯網經濟發達優勢,著力構筑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和工業互聯網。我國則發揮制造大國優勢,以“互聯網+”為工具,深化“兩化融合”。
(二)產品生產模式由流水線式大規模量產向以需定產的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轉變。新工業革命背景下,隨著工業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智能制造技術、可重構制造系統的綜合應用,數控化、智能化生產設備的廣泛普及,生產線的智能化、柔性化水平提高,生產精細化程度和生產質效大大提升,生產模式正逐步由傳統的流水線式大規模生產向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迅速轉變。
(三)產業組織模式由大企業主導的供應鏈垂直一體化模式向模塊化、網絡化、協同化轉變。原有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方式以規模經濟和成本競爭導向為核心特征,形成了以大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垂直一體化模式。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突破式發展使人、機器、資源的智能互聯成為可能,大大提高了供應鏈企業之間、不同供應鏈之間信息的交互性和協作能力,推動產業組織由一體化轉向分離協作,進一步增強了生產組織的靈活性和市場需求的匹配能力。
(四)企業組織管理模式更加扁平化、虛擬化、全球化。傳統的以層級結構管理企業內部運行,以串聯結構與上下游企業共同形成產業鏈條,強調管理組織等級分明的組織管理模式,已嚴重制約了信息化網絡化時代溝通協作的效率,正發生深刻變化。一是企業組織模式加速向扁平化、模塊化、平臺化組織管理模式轉型。二是企業生產方式更加彈性化、虛擬化。三是企業生產網絡全球化。通過網絡將價值鏈與生產過程分解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技術研發、生產以及銷售的全球化協作日趨加強。
二、智慧產業化的新趨勢新模式
智慧產業化,是聚焦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物聯網、空天海洋、量子技術、虛擬現實等領域,推動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顛覆性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促進“筑巢引新鳳”、“無中生有”,實現新興產業提規模。
(一)技術交叉與產業融合趨勢明顯。一是多學科、多技術高度交叉融合。與過去的產業革命不同,這次不再僅僅以一兩個技術領域的突破為帶動,而是信息、生命、能源、材料等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開辟了新的科技前沿。二是科技進步指數級增長趨勢明顯。神奇的摩爾定律和組合式技術創新,使技術創新更為密集,科技進步呈指數級增長,帶動了企業發展的指數級增長。三是技術更迭和轉化的速度越來越快。PC從出現到普及用了近三十年,互聯網用了十幾年,智能手機不到十年。科技成果轉化速度越來越快,催生了一批“獨角獸”企業。四是產業邊界日益模糊化。一些制造企業與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深度融合,進一步發展為數字化網絡化企業,如德國西門子公司、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制造業與服務業加速融合,服務型制造、制造業服務化成為制造業演進的一個重要趨勢。
(二)創新生態系統和創新模式發生顯著變化。一是多主體協同創新、開放式創新重塑了創新的組織形態,創客和創客空間重新定義了創新的生態系統。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由傳統的大公司主導、以集中研發為主的垂直整合創新模式,正逐步轉向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多元化主體相協同的創新新模式。尤其是互聯網開放式創新平臺的出現,極大增強了創新的組織能力,為各類企業整合外部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創造了條件。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新的組織生態也正在形成。二是商業模式創新產生的乘數效應已經顯現。新商業模式不僅能夠提供更高的生產效率、更大的利潤空間,而且因其難以被簡單模仿而成為戰略性的競爭優勢。模式創新與產業、技術相結合,將產生乘數甚至指數級效應。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突出表現是數字化平臺企業的強勢崛起。隨著移動互聯、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企業通過數字化平臺跨環節、跨行業、跨領域的鏈接更加緊密,商業模式創新將雨后春筍般誕生。
(三)信息網絡、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驅動能力更加增強。一是信息技術的樞紐地位更加增強。信息網絡技術是產業智能化升級的基礎。歐盟有關統計表明,信息網絡產業對其生產力增長的貢獻率達40%。信息技術與其他技術的集成融合,帶動了制造業新模式(智能工廠、互聯工廠)、農業新業態(農村電商、農業“新六產”)、服務業新領域(智慧旅游、健康產業等)加速拓展深化。二是人工智能的驅動能力更加增強。經過60多年的發展歷程,人工智能現在已進入黃金發展期,各國紛紛把人工智能作為后移動時代的戰略支點。隨著計算科學特別是量子計算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將進入加速突破期,深度融合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AI+時代即將到來,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強大驅動力。三是虛擬現實技術的帶動能力更加增強。虛擬現實技術是指借助計算機及先進傳感器技術創造的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具有交互性、沉浸感和構想性三大特征。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由過去早期的軍事、航天、飛機制造等領域,逐步延伸到娛樂、藝術、影視、醫療、教育、金融、體育、旅游、制造、消費、房地產等生產生活各個領域。隨著技術的突破、萬物互聯的普及,虛擬現實產業化應用將更加廣泛,必將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 項目編號:19-ZZ-JJ-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