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謝敏 陳建江
摘 要:點翠工藝是一項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制作工藝,由于翠鳥作為國家保護動物,點翠工藝也隨之式微。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快速,藝術領域不斷發生變革,這也為點翠工藝帶來了再次絢爛的可能性,在保持獨有的傳統工藝風格的條件下,借助數字媒體元素和技術,給點翠工藝重新賦予廣泛化的演繹方式,讓點翠工藝重新呈現在大眾眼前。
關鍵詞:數字媒體;點翠工藝;保護
點翠飾品色彩光澤層次分明,華美靈動,璀璨奪目。點翠首飾是中國獨有的特色首飾,在當今以西方簡潔明快風格為主的首飾市場上,更是顯得彌足珍貴。數字媒體的發展為點翠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呈現出更多的括展生存空間,煥發其生命力。
一、點翠工藝概述
點翠工藝是一項優秀的傳統首飾制作工藝,其色彩璀璨,光澤閃耀,與金屬的配合使其更加華美綺麗。使用翠鳥羽毛作為裝飾物可追溯到東周春秋時期,關于點翠首飾的最早記錄于春秋著作的《禽經》:“背有彩羽曰翡翠”,晉代學者張華對《禽經》作注,他解釋為:翡翠“狀如交鳥青鳥,而色正碧,鮮縟可愛,飲啄于澄瀾洄淵之側,尤惜其羽,日濯于水中,今王公之家以為婦人首飾,其羽值千金。此處的“翡翠”即指翠鳥。
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金屬首飾制作工藝與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點翠首飾上點綴了翠鳥的羽毛,致使觀察時的光線和角度的不斷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光澤,層次分明,華美靈動,璀璨奪目。其制作工藝繁瑣,制作時先將金、銀片或鎦金的金屬按花形制作成一個底托(簪架),再用金絲沿著圖案花形的邊緣掐邊,形成凹槽、在中部涂上適量的膠水,將翠鳥的羽毛細致地粘貼在底托上,制成美滿、吉祥、精致的圖案。這些圖案上一般還會鑲嵌一些珍珠、翡翠等寶玉石,進而顯得典致而高雅。可以說,點翠或許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將生物之靈與器物之美結合起來的實物。
在古代,首飾飾品多以素金、素銀或搭配珍珠、玉石等制成,材料貴重、供不應求,而且顏色較黯淡。而點翠以其亮麗、璀璨的顏色,一出世便贏得了皇家貴族青睞。不僅運用于皇家貴族婦女的首飾,明清兩朝的皇后鳳冠、嬪妃頭飾,就采用翠鳥鳥羽作為裝飾。同時也運用到各種生活裝飾用品上,如畫屏、團扇上等等。加入點翠工藝,使得這些東西光澤更加亮麗,觀賞、收藏價值也得到了提高。
點翠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廣泛的應用于工藝擺件、梨園服飾行業中,至今還在北京、蘇州等地遺存著以制作點翠首飾聞名的街道名——翠花街等。首飾之珍在其顏色,在自然界中鳥羽天然的色彩是上佳的,特別是翠羽(以青藍為上品),光澤度高、色澤感強,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青”代表太陽升起的方位,即東方。鳥類象征著具有與神靈溝通的精神狀態,表示著創造、生命與精神的通道、升天的力量。羽飾從敬天示意的符號主體成為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再造演變成單純的裝飾藝術。
二、數字媒體視野下點翠工藝的保護
我們正處于數字化媒體時代,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推進,各式各樣的視聽覺藝術踴躍出現,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娛樂精神糧食。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藝術的傳播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為點翠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新的傳播媒介與傳統技藝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促使點翠工藝急需打破傳統模式,創新內容和形式。
數字化媒體時代給我國的傳統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點翠工藝在數字媒體視野下保護的研究旨在利用當代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對點翠工藝進行照片、文字、錄像錄音、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載體的記錄,實現系統化整合、專業化分類和信息化儲存。通過錄入、掃描、攝影、轉錄、攝影等方式生成數字文件,并建立數據庫進行儲存、管理與共享,改變點翠工藝的保存方式,展示、傳播形式,以此達到以另一種形式保護與傳承點翠工藝的最終目的。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點翠工藝的保護,將有效改變其傳承的現狀。首先,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有助于點翠工藝數據資源的系統性整合通過信息化技術采集、轉換,將點翠工藝以圖片、視頻、動畫、虛擬場景的形式保存、展現,能夠進一步還原點翠工藝原生態的形象,保證點翠工藝的完整性。數字化技術運用于點翠工藝保護,既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傳統工藝技法存續與發展的現實需求。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建立系統的數據庫平臺,創新點翠工藝保護的媒介和模式,拓寬點翠工藝傳播的途徑,解決傳承人少、工藝傳播空間與時間限制等問題,同時將數字化技術手段從外在的媒介形式,逐漸轉化為點翠工藝發展的內在動力,真正煥發點翠工藝的生命力,實現點翠工藝可持續的保護與傳承。數字化并非否定傳統技藝類非遺其原有傳承方式的價值,而是在原有的靜態傳承為核心的基礎上為其帶來屬于當今時代的新生科技技術,數字化保護點翠工藝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其在當今社會擴展生存空間,煥發其生命力,拉近傳統技藝類非遺與大眾的距離,使其能為大眾服務。
三、小結
近年來,傳統文化的復興,很多地方出現了傳統服飾的宣傳活動以及各種傳統服飾的專營店鋪,與此同時,傳統發飾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而點翠首飾也得到了普通民眾更多的關注。我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各項保護和鼓勵措施,也為點翠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數字媒體迅速發展,為點翠工藝傳承擴展生存空間,促進點翠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孔慶婷.淺析新媒體形勢下的民間工藝保護[J].課程教育研究,2019,(04):55-56
[2]呂燕茹,張利.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J].包裝工程,2016,(06):73-74
[3]楊眉.傳統民間工藝在新媒體技術視域下的保護與傳播[J]黑龍江科學,2020,11(12):144-145
作者簡介:李謝敏(2000.8~),女,民族:漢,籍貫(四川省自貢市),北海藝術設計學院,2018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繪畫。
通信作者:陳建江(1988.03~),男,民族:漢,籍貫(湖南省寧鄉市),單位(北海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
基金項目: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一般項目《非遺文化——點翠工藝傳承與現代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113524030
通信作者:陳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