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白
焦作衛生醫藥學校附屬醫院外科,河南 焦作 454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人群多為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功能逐漸減退,多數老年患者多患有骨質疏松,進而在外力作用下,更易導致骨折的發生率增高[1]。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其可有效改善患者關節活動,但術后易出現感染等并發癥,故選擇有效護理干預方式以控制預后風險尤為關鍵[2]。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綜合護理對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2018 年4 月—2019 年10 月焦作衛生醫藥學校附屬醫院收治的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98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將行常規護理的47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行綜合護理的51 例患者納入觀察組。觀察組,女25 例,男26 例;年齡65~81 歲,平均年齡(72.68±4.10)歲;受傷原因:摔傷21 例,交通事故傷30 例。對照組,女21 例,男26 例;年齡66~82 歲,平均年齡(72.73±4.08)歲;受傷原因:摔傷19 例,交通事故傷2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均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3];均已行人工置換術治療者;認知能力正常者;臨床資料均完整者。(2)排除標準:合并人體臟器受損嚴重者;患有精神障礙者;有手術禁忌癥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兩組經常規檢查后,均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向患者普及疾病的基礎知識、治療方式等,指導其謹遵醫囑;日常生活中指導患者采用健康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進行適量運動等。
1.2.2 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內容如下:(1)術前護理:醫護人員帶領患者做好常規檢查,醫師及時評估患者病情狀態。運用圖文PPT、視頻講解等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的治療方式等,告知其疾病的治療方式、注意事項等,提高其疾病認知度。術前由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按摩手術部位的皮膚,加強皮膚護理,準備好各種手術器械、物品等。(2)術后護理:①日常護理:術后,待患者意識清醒,及時告知其手術成功,送至病房。病房內需保持適宜的溫濕度,保證病房干凈整潔、安靜;被褥、床單、病服等貼身物均選擇棉質材料。由營養師評估患者的機體狀態,并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計劃,依據患者恢復情況,告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類食物,少食多餐,禁止油膩刺激之物。②病情監測:護理人員每2 h 查房1 次,仔細觀察患者呼吸等生命體征情況;觀察手術傷口是否出現滲血等情況,并查看各管道的連接是否固定,合體控制患者的輸液速度。若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告知醫師,并協助醫師采取應對措施。③疼痛護理:對術后出現輕微疼痛的患者,指導其通過看電視、看書等方式轉移疼痛注意力;對于疼痛較重的患者,遵循醫囑給予其杜冷丁等藥物或經鎮痛泵行鎮痛處理。④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告知患者手術是有效的、成功的,通過支持性話語鼓勵患者術后積極進行相應治療,鼓勵其樹立治療信心,進而消除其不安、焦慮等消極心態。⑤并發癥預防:術后按時協助患者翻身、更換體位等;密切關注患者患肢形態、顏色等變化,定期按摩受壓部位。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肢體被動運動,行伸屈等動作;指導患者多喝水,排痰,加強會陰部位、泌尿系統的護理。⑥功能訓練:待患者病情好轉后,指導其早期下床運動,行患肢站立、屈伸、步行等訓練,促進肌肉功能的恢復。⑦出院后定期隨訪。連續干預3個月。
(1)干預3個月后,應用髖關節harris評分表[4]評估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滿分為100 分,90~100 分為優,80~89 分為良,70~79 分為尚可,<70 分為差,分數越高,患者髖關節功能越好。(2)觀察并記錄兩組護理期間是否出現褥瘡、泌尿系統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應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2.16%(47/51)較對照組的76.60%(36/47)高(Z=2.116,P<0.034;χ2=4.569,P=0.033)。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例(%)
老年骨質疏松臨床多表現為運動功能喪失、疼痛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致死,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其中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具有手術時間短、手術操作簡單等優點,已在臨床廣泛使用,但由于患者術后受損骨質的修復能力減弱,進而導致骨愈合時間延長,而患者長時間臥床休養,易形成褥瘡等并發癥,不利于預后[5]。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髖關節優良率較對照組高,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骨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原因在于,綜合性護理是一種綜合性、全面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以促進患者康復為目的,可有效改善患者身心健康。護理人員通過帶領患者做全面檢查,可有效緩解患者對環境的陌生感;使用視頻等不同方式對老年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其疾病認知度;術前為患者做好皮膚管理,準備好各種手術器械等,均利于后續手術的順利開展[6]。術后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成功,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不安等心態;由營養師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可有效保證患者機體所需營養,利于促進骨折恢復,增強肌肉能力,為后期骨痂、骨骼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進而保證骨痂生長牢固,增強骨關節穩定性、活動度。術后護理人員按時查房、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手術傷口等,利于及時發現不良事件,并采取干預措施[7]。此外,護理期間協助患者定期更換體位、翻身、按摩等,可有效減少褥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對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機體髖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利于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