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敬波
摘 要:文章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強調地理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的重點是強化宇宙觀、環境觀、人口觀、科技觀、資源觀和領土觀六種教育,并闡明其各自的正確觀念和主張,明確其各自所起的思政作用,為一線地理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確定重點目標、內容和方向,提供具體課程思政的范例和樣板,將地理課程思政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地理;課程思政;宇宙觀;環境觀;人口觀;科技觀
中圖分類號:G711;G71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6-0008-02
地理課程思政,就是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挖掘地理課程中的德育價值和德育素材,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的德行與素養。根據地理學科的獨特性,地理課程思政建設重點要強化宇宙觀、環境觀、人口觀、科技觀、資源觀和領土觀六種教育,從而使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可持續發展觀、愛國主義情懷和國防安全意識。
一、地理課程思政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宇宙觀
教師要通過講述宇宙中的地球,向學生深刻闡述宇宙的物質性、無限性和運動性。宇宙是物質的,不存在沒有物質的真空,有積聚成團的實體如行星,有在廣闊空間呈彌散狀態的電磁波、星際氣體與塵埃,且宇宙沒有最大的物質,也沒有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宇宙是無限的,它是時間和空間的不斷延續,是無邊無沿的,不但大得無限,而且小得無限,沒有什么邊緣、形狀和中心。宇宙物質是按照一定的系統和規律運動的,具體來說就是質量大的天體,將質量小的天體吸引到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并使其繞著自己旋轉,構成一個級別的天體系統,這個天體系統,又被更大的天體吸引,繞其旋轉,并同與它同等級的天體系統一起構成了更大級別的天體系統,依此類推,往復下去,構成了宇宙。這樣,學生就能形成正確的宇宙觀,揭開浩瀚的宇宙的神秘面紗,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
二、地理課程思政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教師要通過講述人地關系,告訴學生人類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從環境中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但若索取不合理,就會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正常的自我修復與調解機制被破壞。而且人類將自己生產和生活的廢棄物拋向環境,雖然環境對這類廢棄物具有一定凈化作用,但是一旦超過凈化的限度,環境就會受到污染和破壞,人類再從環境中獲得的物質和能量,就是被污染的物質和能量,其質量會下降,數量會減少。例如,因亂砍濫伐引發山體滑坡導致泥石流的爆發;工業與生活用水進入江河湖海,引發赤潮;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全球溫度升高,造成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島國被淹沒;人類向大氣中排放氟里昂等化學物質,導致臭氧層變薄或出現空洞,使人與動物患皮膚癌的幾率大幅度上升……所以,人類只有減少有害廢棄物的排放,保護綠水青山,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才能可持續發展。
三、地理課程思政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技觀
高爾基說:“科學是我們時代的神經系統,人類沒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學更強大、更所向無敵的了。”科技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支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和變得強大。如果沒有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地質力學,使得大慶、勝利、大港等大油田相繼被發現,中國就不會徹底摘掉貧油的帽子。如果沒有鄧稼先、錢學森、于敏等“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所創造的科學奇跡,徹底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的大國地位就得不到穩固。如果沒有“神舟號飛船”“嫦娥號探測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天宮”“蛟龍號”“天眼”“悟空”“墨子號”、光量子計算機、大飛機、北斗導航系統、港珠澳大橋工程、中國高鐵工程等,中國就很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這樣,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技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地理課程思政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
教師要通過給學生分析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等對我國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現實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例如,14億多人口給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了可觀的人口紅利,但對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2019年,中國人口比上年末增加46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從中可以看出我國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需全面落實二孩政策,以解決非均衡生育即多子化和少子化問題。中國人口性別比為104.45(以女性為100),男女比例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造成婚姻、家庭不穩定;中國人口年齡結構中,16周歲~59周歲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0%,說明勞動力資源是極為豐富的,也預示著就業面臨嚴重壓力。65周歲及以上占總人口的12.6%,說明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的負擔將非常繁重;中國城鄉結構中,城鎮化率為60.60%,與中等發達國家85%城鎮化率相比還有25%左右的上升空間,說明我國的房地產發展存在一定的空間。中國人口分布,東南地區面積占全國面積的43%,人口約占全國94%左右,而西北地區面積占全國面積的57%,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6%,說明落后地區的開發有很大的空間。這樣,就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人口觀,并為國家進一步科學規劃與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
五、地理課程思政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資源觀
教師要通過講述資源,告訴學生人口過多和消費提高會導致有限資源大范圍短缺,如全球饑荒、水源戰爭、石油枯竭、礦產短缺和各種物質財富的短缺等危機,使人類的發展不可持續。如我國需要以占全球9%耕地和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來養活占全球近20%的人口,所以我們一定要節約資源。不過資源短缺直接導致市場資源價格的上升,反過來也會促進科技不斷進步,去尋找稀缺資源的替代品,從而使資源的無限性成為可能。所以,在一定的技術不變的條件下,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節約資源。而且我們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尋找新的資源,使人類的發展持續下去。
六、地理課程思政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領土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有一個共同信念,這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每一寸領土都絕對不能也絕對不可能從中國分割出去!”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行使最高的權力和享有屬地管轄權,對領土內的自然資源享有永久權利,所以領土是不可侵犯的。領土和人民是互為一體的,人民能自主治理自己的領土則是主權的體現,也是國家存在的根本。領土教育是國家認同教育的核心。歷史與現實都證明,在領土與主權上從來都不會風平浪靜,總是紛爭不斷,如中日關于釣魚島問題、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等。保護祖國的山河,需要國家實力,需要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更需要每一個公民有國家安全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強化宇宙觀、環境觀、科技觀、人口觀、資源觀和領土觀六種教育是地理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內容與方向,能使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可持續發展觀、愛國主義情懷和國防安全意識,能為廣大一線地理教師提供具體課程思政的范例和樣板,進而將地理課程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呂拉昌.中國地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2]李權國,張弢,文力,常華進,祝云龍.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思政”與德育價值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0(01).
[3]俢紫陽.淺談高等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J].環球人文地理,2014(22).
[4]呂富彪,呂富媛.關于高校思政課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的思考[J].城市地理,2016(14).
[5]許武成.災害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