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克春
摘 要: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選擇了陪讀。文章針對陪讀婦女生活狀況及其對子女教育的影響進行簡要概述,分析陪讀的主要原因以及陪讀的作用,并以靜寧縣為基礎,探究甘肅省農村小學陪讀婦女生活狀況,在此基礎上提出陪讀婦女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以及相關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陪讀婦女;生活狀況;子女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9-0038-02
現如今,城市和農村的教育資源配置極為不均,更多的家長為了能夠追求更加優質的教育,會選擇將子女送到城市接受教育,由此引申出陪讀這一社會現象。針對“陪讀”這一概念而言,國內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學者們普遍認為陪讀的弊要大于利。陪讀會造成家庭結構的失衡,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想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應重視農村小學陪讀婦女生活狀況及其對子女教育的影響,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展。
一、陪讀婦女生活狀況及其對子女教育影響的簡要概述
進城陪讀是當今社會的一種特殊現象。所謂的陪讀指的是農村學生的父母或親屬,在城鎮租房居住陪伴學生讀書,照顧學生生活。本文以文獻調查法、隨機調查法兩種模式,對部分學校的陪讀婦女進行調查,旨在了解甘肅省農村小學陪讀婦女生活狀況及其對于子女教育的影響,并力爭改善甘肅省農村小學陪讀婦女生活狀況,減少陪讀婦女對子女教育的負面影響。
二、甘肅省農村學校陪讀婦女對子女教育的影響
1.造成學生能力缺失,助長依賴心理
農村小學婦女陪讀,會造成子女能力缺失。在當前的背景下,陪讀婦女在陪讀的過程中認為子女應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家務等一系列的勞動不應由其承擔。陪讀婦女不讓子女做任何的家務勞動,會導致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淪為學習的機器。這些孩子除了學習外,其他能力均較弱,這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2.子女產生高原性心理,造成親子關系對立
所謂的高原性心理是指人因為缺乏信任、自信以及尊重等經常出現生理性的窒息感。由于離開家鄉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大城市,陪讀婦女的心理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如缺乏安全感、缺乏歸屬感,進而會對子女的心理造成影響,嚴重影響子女的學習成績。筆者通過文獻法、調查法、問卷法等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甘肅省靜寧縣農村小學陪讀婦女并不懂得教育的規律,也不了解處于小學階段子女的知識水平、身心特點,對于子女成才有著極高的期盼心理,導致在對子女進行陪讀的過程中摻雜著更多的學習壓力,使子女產生高原性心理。
3.增加子女的精神壓力,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陪讀婦女在子女做家庭作業的過程中會在旁邊看管,并且會不停地對子女嘮叨。由于文化程度所限,部分婦女無法對子女進行深入輔導,只是單純看管式地陪伴,并不能給子女帶來任何幫助,相反只會使子女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子女會將母親當成監督人員,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精神負擔也越來越重。而從青少年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思維意識,希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因此大多數學生都不希望陪讀。另外,在陪讀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婦女都會限制子女的自由時間,這無疑會加大子女的心理壓力,造成子女心理出現封閉的現象,不愿意與母親進行溝通交流。不僅如此,陪讀現象的產生還會出現教育資源的浪費。農村學校通常情況下都是根據學生的多少建造教學樓或者是餐廳等基礎設施,而陪讀現象的產生會使很多農村學生涌入城市,導致農村教學樓空曠,學校食堂就餐的學生少,產生教育資源浪費的現象。
三、甘肅省農村學校陪讀對子女教育的影響相關解決對策
1.政府方面的解決對策
其一,政府應注重規范寄宿市場以及寄宿學校的運營管理體系,并由政府指定專門的工作人員開展管理工作。針對寄宿環境分散的情況,政府可以出臺相對應的政策,以此促使寄宿市場的秩序更加規范。不僅如此,政府還應注重在相關學校的周圍劃分陪讀區域,以此針對陪讀家庭進行統一的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注重定期進入到陪讀家庭中開展走訪活動,充分了解陪讀婦女在陪讀過程中所產生的困惑和難題,并幫助解決。另外,政府還要定期組織陪讀家庭之間的溝通交流。
其二,政府要興建適合勞動者需求的產業,為陪讀婦女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要重視對陪讀婦女進行崗前培訓,以確保其可以勝任工作。這種有計劃的管理,既可以幫助陪讀婦女規劃閑散時間,培養集體觀念,又可以減輕農村家庭的經濟壓力。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子女創造出良好的陪讀環境和陪讀氛圍。
2.家庭方面的解決對策
陪讀婦女一定要樹立起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調整陪讀心態,科學合理引導子女順利地完成學業,促使子女獲得更好更加全面的發展。陪讀婦女一定要轉變以往過分重視成績的觀念,不要將筆試結果作為衡量子女的唯一標準,要打破筆試成績決定命運的傳統思想。陪讀婦女一定要注重給予子女充分的自由空間,讓子女能夠在課余時間或者娛樂時間之內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此減輕子女的壓力,豐富子女的課余生活,保護好子女的童真童趣,為子女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除此之外,陪讀婦女要正確看待成功、成才,重視培養子女適應社會的能力,進而培養子女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子女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等,使子女通過學習能夠成為一個真正適應社會的人才。
3.學校方面的解決對策
學校要重視陪讀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端正他們對于學習的認知、對于陪讀的認知,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良好的學習精神。學校還要對陪讀子女進行理想教育、素質教育,讓他們對學習和生活充滿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應重視師資方面的培訓。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專業培訓,促使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學能力以及教育水平等有一定的提高。學校還要注重培養教師的奉獻精神,使教師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充分意識和懂得育人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這樣,能為陪讀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總之,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甘肅省農村小學陪讀現象越來越普遍,這種情況不僅使陪讀子女的教育受到影響,更制約著家庭的和諧、國家與社會的進步。因此,各相關部門應針對甘肅省農村小學陪讀現象進行分析探究,進而提高農村進城陪讀婦女的生活水平,提升其子女的知識水平和各種能力,以此減少陪讀所帶來的弊端。
參考文獻:
[1]田北海,黃政.陪讀比較優勢、家庭利他主義與農村陪讀母親的形成——基于L鎮的實地調查[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
[2]許加明.農村中小學陪讀現象的形成機制及其社會后果[J].湖北社會科學,2018(12).
[3]戴岳.西部山區農村家庭陪讀行為對兒童成長的影響[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4]張彩燕,張聯社.社會化理論視角下農村陪讀家長城市適應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
[5]陳鋒,梁偉.生命歷程視角下農村家長陪讀經歷及其影響研究——基于甘肅華縣的實地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