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敏霞
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評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知識殿堂,還可以使學生學會表達,知人識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文章從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對課堂評價進行探究,提出鼓勵性、引導性、過程性和個性化評價方法,旨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更加自信。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評價;自信;思維能力;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9-0126-02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出后,教師以踐行核心素養為己任,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目標,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革新。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引起教師的廣泛關注。總體而言,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立足核心素養,以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理解能為主要評價內容,對學生語文學習給予更為科學、更為人性化的評價。
一、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
核心素養將語言建構能力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在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時,教師要從這方面給予恰當的評價。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強,往往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鼓勵性教學評價能激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何謂鼓勵性評價呢?它并不是單純地說一句“很好”,更不是一句毫無針對性的“繼續努力”,而要對學生的用詞、表達邏輯性以及表達技巧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評價。
例如,在《鄉下人家》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感悟鄉村質樸的氣息和樸實而寧靜的美。在學生自主閱讀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對文本進行復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文章主要講述了瓜架、門前的動植物以及各個季節的鄉下風光,給我的感覺就是簡單樸素的美。”學生發表了自己的閱讀感受。為了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學生:“你的整體概括能力很強,但沒有突出重點,老師覺得你應對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詳細的描述,這樣我們就會被你的語言所吸引。同學們,大家覺得呢?”學生們也開始議論起來,對該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這樣,其他同學在復述的時候,就注意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評價,復述得越來越好。
在實施鼓勵性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改變單一的評價形式,讓學生互評、師生共評,這不僅能增強學生表達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自信心。
二、尊重學生思維能力發揮,給予學生個性化評價
語文學科素養中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思維是高度個性化的,每個人對于事物的看法不同,因思想觀念、教育環境、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具有個性特征。學生內心純凈,天真幼稚,與成人的思想不同。因此,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尤其是在課堂上出現一些求異思維時,教師在評價中不要給予否定,而要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在《守株待兔》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感悟。文章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學生大都可以讀懂。在學生閱讀后,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從中悟到了什么?”“這個人很傻,不懂得變通,兔子會不會再來不一定。”大家大都贊同這個學生的觀點,有一個學生卻說:“老師,我覺得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他足夠堅持。他持久地堅持下去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此時,教師需要做出引導性評價,讓學生的思維可以無限延伸:“你的想法很有創新性,做事情的確需要堅持,但要看堅持的是什么事情,是不是有堅持的必要和價值。你說對不對呢?老師非常欣賞你的個性思維,希望其他同學都能夠向你學習。”這種尊重性的評價,既呵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保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尊重學生,引導學生,不否定學生,這是教師必須要堅持的評價原則。在評價學生時,教師不能只看分數,還要看思維能力以及鑒賞能力,進行個性化評價。
三、重視學生鑒賞能力發展,給予學生引導性評價
青少年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利用文本內容教育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形成正確認知,使鑒賞能力得到發展。因此,教學評價需要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在實施評價時,教師不能讓學生被動接受自己的觀點,而要從文本以及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悟到正確的道理,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質。課堂上,教師要積極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例如,在《刷子李》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老師,這個故事讓人驚嘆,有這樣技藝高超的人嗎?”學生讀完課文后有了感慨。“老師,這是虛構的吧!我覺得沒有這樣的人。”“這需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吧!”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教師可趁此機會來評價學生的表現:“同學們,你們說得非常好,對人物有了準確的把握。但應認真思考,面對這樣的故事,我們該怎么去評價。我覺得,首先是驚嘆,而后是一種尊敬。大家想象一下,刷子李在開始的時候技藝就這么高超嗎?他經過怎樣的努力才練到如此地步?我們要學習他的什么精神?”“敬業”“堅持”“有恒心”“與人為善”“施教于人”“精益求精”,學生們在這樣的評價中學會鑒賞一個人的高貴品質,也能在其中看到人物的閃光點。而這樣的評價需要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配合。
鑒賞能力的發展要在一種積極的心態下實現,強制性的接受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更不利于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因此,引導性評價更加重要,教師在評價環節要積極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其成長為優秀人才。
四、關注學生文化素養形成,給予學生過程性評價
關注學生文化素養形成,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得文化熏陶和文化自信,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學生需要這樣的文化熏陶,在文化領域要看到少年的力量,要看到他們在語文學習中變得謙恭有禮,成為時代的驕傲。文化滲透的過程是長期的,因此,教師在實施評價時,要采取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享受到公平公正的評價。
例如,在《景陽岡》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閱讀我國的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眾多,《景陽岡》這篇文章主要提到了武松,而其中的酒文化值得關注。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收集相關資料,形成對酒文化的認知。為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鼓勵:“同學們,除了酒文化,中華民族的孝文化、禮儀文化、家國文化等都值得我們去探究和學習,老師為大家每人建立一個文化檔案,以這個學期為限,看誰搜集整理的資料更多,感悟更深刻,實踐機會更多,我就為他頒發這個學期的‘文化之星獎。”學生們備受鼓舞,從文化的淵源到文化資料的整理再到實踐,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了文化自信。
評價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新的時代,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關注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其收獲更多精神財富,實現思想品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語文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應不斷創新,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語文評價體系也要隨之發展,革新評價形式和評價內容,以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目標,從語言、思維、文化等方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助力,展開鼓勵性、個性化、過程性評價,使學生能夠獲得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引導,在精神品質與素養上獲得雙豐收,成長為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羅德鳳,郭濱,何麗斯.以深度學習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從《燕子媽媽笑了》一課的教學評價談起[J].廣西教育,2020(05).
[2]王延鳳.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鼓勵性評價的問題及改進[D].湖南師范大學,2015.
[3]邵建文.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22).
[4]張金鳳.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J].高考,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