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蓬勃發展。基于對成都市17家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研究,發現當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整體開展較好,具體實踐形式多樣。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多頭領導、人才缺乏、內容單一、經費不足等問題。對此,提出以下對策:明確黨組織關系,實行統一領導;加強培訓,提高黨建工作者素質;“黨建+業務”,探索新型黨建模式;健全經費保障機制,促進黨建發展。
[關鍵詞]市級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發展現狀頂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D26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1)020016-06
一、引言
2019年《中國社會組織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81.6萬個,與2017年的76.2萬個相比,總量增長了5.4萬個,增速為7.1%,增速下降了1.3個百分點。與十年前相比,全國社會組織數量增長了近1倍,即使增速下降,一年來新增社會組織的總量并不少①。截至2020年11月2日,已有社會組織數量為893627個,其中民政部登記的社會組織數量為2293個,在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地區皆有社會組織的分布,社會組織發展前景較好②。
在社會組織廣泛興起的背后,社會組織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在公益理念上,一些社會組織突破非營利性約束,“存在違背公益宗旨的行為”,通過不正當手段在社會服務當中牟取暴利;在人員構成上,不少社會組織雖然成員總數眾多,但是“掛名會員”現象嚴重,社會組織專業人才匱乏;在組織架構上,部分社會組織內部組織建設不完善,存在結構失衡問題,缺乏完善的部門,組織之間缺乏內生動力;在發展方向上,部分社會組織的發展方向不夠明確,主要負責人對社會組織認識模糊,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方向性的失調[1]。
社會組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是中國共產黨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在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獨特作用[1]。為更好地規范社會組織的服務理念,整合社會組織的人力資源,優化社會組織的組織架構,引領社會組織的發展,我國將黨建工作融入社會組織中,通過黨的領導與社會組織依法自治相統一[2],加強黨對社會領域的全面領導、鞏固黨的社會根基,同時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穩定發展、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XUEHUI學會2021年第2期2021年第2期新時代市級社會組織黨建現狀研究XUEHUI
二、研究方案
為了解當前市級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發展現狀,本研究對成都市17家社會組織進行實地走訪和深度訪談,收集相關資料。通過對訪談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出當前成都市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基本情況、發展困境,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探索出社會組織黨建發展的一般路徑,為促進我國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相應的借鑒。
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法和訪談法。首先采用文獻分析法,通過查找和分析與本課題有關的國內文獻,對目前國內社會組織黨建發展現狀有初步了解,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判斷。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報告及新聞搜集成都市內社會組織的黨建評估狀況,確定訪談對象,即在黨建方面有一定經驗或者特色的社會組織。在調研過程中,采用無結構式訪談與結構式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收集所調查社會組織的基礎數據,了解成都市社會組織黨建基本情況、發展困境,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
本研究的訪談法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選取訪談對象。分層抽樣應用于選擇黨建發展情況不同的社會組織,即按照成都市發布的2019年社會組織等級評估綜合報告進行分層。在選定了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17家社會組織進行訪談。17家社會組織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三、成都市社會組織黨建發展現狀
在實地走訪和深入訪談后,對成都市17家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結果簡述如下。
(一)社會組織黨建基本情況
1.社會組織黨員人數少、年輕化、整體素質較高。在17家社會組織中,黨員(正式黨員和流動黨員)總數≤5人的有7家,5~10人的有6家,>10人的有4家,除較大型社會組織外,整體黨員人數較少。并且,17家社會組織中黨員以“80后”“90后”為主,平均年齡為20~40歲,整體呈現年輕化。黨員學歷集中分布在大專、本科,基本綜合素質較高。
2.黨組織覆蓋程度高,黨建工作深入不同類型社會組織。盡管17家社會組織的服務領域各不相同,但無論是從事兒童早教、青少年司法,還是殘疾人培訓、養老服務等,不同領域的社會組織都建立了黨支部。
3.黨建類型分為獨立黨支部和聯合黨支部。根據社會組織內部黨員人數的多少確定成立黨支部的類型,其中3名以上黨員的,且組織關系轉入社會組織并能有效開展黨的工作的建立獨立支部;正式黨員不滿3人的,經上級黨組織批準且業務相似的單位建立聯合黨支部。17家社會組織中,有14家為獨立黨支部,占82.4%;有3家為聯合黨支部,占17.6%。
4.社會組織負責人多為黨支部領導班子成員。在17家社會組織中,有超過一半的社會組織負責人是其黨支部領導班子的成員,負責黨支部日常事務的開展。有的社會組織負責人并不是黨員,但依舊關心機構黨支部的發展。例如,N協會負責人說:“我是機構負責人但不是黨員,我是民盟委員,我個人對中國共產黨有深厚的感情,有萬分的感情,絕對擁護中國共產黨,一直關注機構黨支部的發展。”
(二)社會組織黨建具體實踐
1.上級黨組織多樣化。受屬地管理原則和組織管理原則的影響,社會組織黨支部的上級黨組織呈現差異,主要為社區黨委、街道黨委和成都市第二綜合黨委。落實黨組織的17家社會組織中,4家受社區管理,占23.52%;5家受街道黨委管理,占29.41%;6家受民政局第二綜合黨委管理,占35.29%;2家受區第二綜合黨委管理,占11.76%。上級黨組織呈現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屬地管理和組織管理的不同影響,對此,L服務中心黨支部負責人解釋:“因為第一,我們中心本身是在成都市民政局注冊的,所以我們是在成都市第二綜合黨委的管理下,也就是我們的上級黨組織,所以我們經常參加他們舉辦的活動,也會和其他社會組織有交流;第二,我們是在G區F街街道S社區黨委下面成立的,成立之初在G區黨群服務中心下面,他就類似于一個社會組織交流平臺。”
2.黨建模式多元化。當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存在較大差異。訪談發現,具有代表性的黨建模式主要為“黨建+業務”“黨建+公益”,以及最常見的理論學習和“三會一課”。在“黨建+業務”中,X服務中心負責人說:“我們不僅有機構內部的黨建,還有一個專門的部門是做外部的黨建,就是幫助政府、國企、兩新組織等做黨建,相當于黨建是我們的一項業務。”關于“黨建+公益”,四川省T協會負責人說:“我們在換屆時把黨建寫進了章程,第一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和公益屬性原則。我們牢固樹立為會員、為行業、為政府、為社會發展的理念,然后堅持協會的協商屬性。”除此之外,17家社會組織在黨支部的日常建設中,都以日常理論學習和“三會一課”的形式,開展機構內的黨建工作。
3.黨建活動固定化。為更好地提高社會組織黨員素質,17家社會組織將開展黨建活動作為一項固定化的工作,但各個社會組織開展活動的頻率不一。黨建活動的內容多以“三會一課”、外出學習、參觀紅色基地等為主。H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平時黨員有固定的學習和活動時間,每年也會有一些特殊的活動,主要為一些主題性活動”;X服務中心活動以學習會議、學習黨章、學習實時新聞以及福利活動為主。但17家社會組織開展黨建活動的頻率不一,有4家社會組織一個月開展多次黨建活動,占23.53%;有6家社會組織一個月開展一次黨建活動,占35.29%;有7家社會組織多個月開展一次黨建活動,占41.18%。黨建活動雖成為社會組織的主要工作,但在實際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每個社會組織的活動頻率差異較大。
(三)面臨的困難
1.多頭領導,黨建工作復雜化。受到屬地管理、組織管理原則影響,在實際的黨支部建設中,一家社會組織可能同時受上級組織黨委和機構所在街道、社區黨委管理,雙重領導導致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復雜化,加重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負擔。出現多頭影響的原因在于注冊地點和辦公地點的不同。社會組織在民政局進行注冊,受民政局黨委的管理,但因辦公地點隸屬于街道或社區,街道、社區會對其黨支部建設進行監督,這造成了社會組織黨支部受雙重領導,對所屬組織黨委負責,對所屬街道、社區負責,進而日常黨建工作量增加,導致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負擔加重,在實際工作中,影響了社會組織開展黨建的積極性。
2.人才缺乏,黨建工作難開展。缺乏專業的黨建工作者,導致社會組織黨建內生動力不足,黨建工作困難重重。17家社會組織黨支部中,支部負責人及其內部黨員多以大專、本科學歷為主,雖基本素質較好,但對黨建的專業知識掌握和運用不足。組織內缺乏黨建專業人才,導致黨建工作成效不明顯。G協會負責人表示:“社會服務機構沒有專業的人才,特別是黨建方面的人才,好的黨支部書記更是鳳毛麟角。”與此同時,Z服務中心負責人多次表示:“組織內部人才缺乏,希望政府方面可以選派一些黨建指導人員,指導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開展。”目前,缺乏黨建人才已成為眾多社會組織開展黨建工作的重要阻礙之一,如何培養和發展黨建人才,助力開展黨建工作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和思考。
3.內容單一,黨建工作流于形式。在具體實踐中,17家社會組織黨建活動多以黨員政治理論學習和召開黨員會議為主,工作內容比較單一。除此之外,為了減輕社會組織內部的黨建工作壓力,大多數社會組織沒有真正落實黨建工作安排,黨支部虛設現象不同程度存在[3]。H服務中心自成立黨支部后,平時黨員只有日常的政治學習機會,內容單一,導致組織內黨員對參加黨建活動的積極性下降。G協會負責人說:“很多社會組織因為自身參加組織評級的需要,功利性地建立黨支部,以獲得更好的評級。而在評級結束后,認為黨建工作增加了自身的負擔,而選擇內部減少黨建工作的開展,虛設黨支部,使得黨建工作流于形式。”
4.經費不足,黨建工作缺乏物質保障。上級黨組織補貼費用少,報賬不及時,導致社會組織在開展黨建工作的過程中缺乏資金支持,黨建活動、項目難以推廣。在17家社會組織中,多數社會組織的黨建補貼是每年5000~10000元,G協會負責人表示:“上級黨組織對我們黨建工作的補貼杯水車薪。”除此之外,多家社會組織表示,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開展黨建活動。黨建資金不足制約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開展。
四、應對策略
(一)明確黨組織關系,實行統一領導
設置專門黨委,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進行統一領導,避免社會組織黨支部受多個上級黨委的領導,造成社會組織不能平穩、有序地開展黨建工作。上級黨委應理順社會組織黨支部與上級黨委之間的關系,設置統一的領導原則,減輕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負擔,保證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正常開展,實現上下級黨組織間的良性循環。
(二)加強培訓,提高黨建工作者素質
培養專門的黨建工作人才,有利于推動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有序開展。要加強社會組織黨員培訓,從整體上提高黨員素質,使黨員了解黨建工作開展的一般流程,熟悉黨建工作的業務,為黨建工作培養相關人才。上級黨委通過指派黨建指導員的方式,增強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指導,加強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者的培訓,以提升社會組織黨建負責人的工作能力,推動黨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黨建+業務”,探索新型黨建模式
社會組織將黨建工作和自身工作領域相結合[4],有助于增強其開展黨建的積極性,探索一條符合社會組織內在發展規律的新型黨建模式。有的社會組織會認為開展黨建工作增加了工作量,是一項工作負擔,究其原因在于沒有將黨建工作和自身業務相結合,將黨建工作視為獨立于社會組織外的行政事務。當社會組織積極探索自身服務與黨建之間的融合點時,不僅可以更好地開展黨建工作,還可以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更加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除此之外,積極探索符合社會組織實際的黨建活動,防止黨建工作的形式化和行政化[4]。
(四)健全經費保障機制,促進黨建發展
健全經費保障制度,為社會組織黨建提供物質保障,促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進一步發展。從上級黨委來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進行補貼,要因時制宜、實事求是制訂相應的經費保障制度,保證基層黨建工作的深入發展。從社會組織自身而言,應建立黨建工作的專用資金保障制度,健全相關的保障體系,確保黨建工作順利開展。除此之外,社會組織應發揮自身黨建工作的“造血”功能。例如推廣“黨建+培訓”模式,鼓勵有條件的社會組織開展黨建培訓業務,不僅可以對自身黨建模式進行宣傳,還可以通過對其他社會組織開展黨建培訓獲得相應的收入。
注釋
①資料來源:2004-200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2010-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4季度民政統計季報》。
②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楊靜嫻.社會組織黨建的制約因素及質量提升[J].河南社會科學,2019,27(5):25-30.
[2]袁校衛.從嵌入到融合:新時代新型社會組織的黨建路徑探析[J].河南社會科學,2020,28(9):48-53.
[3]唐興軍.從嵌入耦合到驅動引領:社會組織黨建的邏輯與路向[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1):33-39.
[4]胡輝華,張丹婷.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社會組織黨建及其面臨的挑戰[J].新視野,2020(3):24-31.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Party building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s developing vigorous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17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engdu c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s carried out well on the whole at present, and the concrete practice forms are various. Bu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multi-leaders, lack of talents, single content, insufficient funds and so on. Accordingly,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we should clarify the Party 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implement unified leadership, strengthen trai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rty construction workers, explore a new model of Party building such as “Party building plus business”, improve the fund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other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municipal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y building work; development status; top-level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