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波 龐曉東 余冬林 張志堅 張亞瓊
[摘要]作為“科創中國”首批22座試點城市之一,咸寧市依托全國學會專家資源,在促進科技經濟融合工作中進行了許多探索。該文總結咸寧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中取得的實踐成果,例如建設產學研融合創新性組織、建立科創聯絡員隊伍等做法,分析科技經濟融合工作中的經驗與啟示,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對策,包括細化企業真實需求、強化激勵措施、加強國際合作等,為繼續打造“科創中國”咸寧特色樣板提供參考,以期為經濟提升提供科技動力,為高質量發展做出新貢獻。
[關鍵詞]科技經濟融合科創中國學會
[中圖分類號]G32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1)020022-05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4月在湖北考察時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科創中國”項目是中國科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推動科技經濟融合,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1]。
2020年,作為“科創中國”首批22座試點城市之一,湖北省咸寧市聚焦醫藥健康、智能機電兩個重點產業,依托中國藥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等全國學會專家組成的科技服務團資源,針對咸寧當地的基本情況和問題需求,通過開展“院士專家咸寧行”活動、成立咸寧市大健康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型組織,為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發展、桂花精深加工產業發展、體醫融合康養產業發展等方面提供了技術服務和支撐,促進了人才培訓與合作交流,探索了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的新路徑。
一、咸寧市在科技經濟融合工作中的探索與實踐
(一)高起點謀劃組織架構,建立各方協同聯動機制
咸寧市制定并發布了《咸寧市建設“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工作方案》(下文簡稱《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與《工作方案》任務有關聯的咸寧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衛健委等市直單位也作為支持單位,建立了中國科協、省科協、市科協以及市直有關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推進試點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二)開展調研,摸清企業需求,推進“科創中國”融通平臺建設應用
1.調研企業需求,建設“科創中國”融通平臺咸寧版塊。按照問題導向的思路,咸寧市先后多次調研相關企業,形成60多條具體需求。通過下發《關于利用中國科協“科創中國”融通平臺促進咸寧科技經濟融合工作的通知》,廣泛動員各園區、企業等注冊使用“科創中國”融通平臺。目前,咸寧市已有超過50家企業入駐“科創中國”平臺,收集企業技術需求60余項,網頁瀏覽量30多萬人次,有效推動了“科創中國”融通平臺應用,打造了“科創中國”平臺的咸寧版塊。XUEHUI學會2021年第2期2021年第2期“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實踐與思考XUEHUI
2.建立“科創聯絡員”隊伍。2020年10月,湖北省科協下發《關于開展首批“科創湖北”聯絡員推薦認定工作的通知》,面向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獨立法人單位中負責科技管理的工作人員,推動建立“科創湖北”聯絡員隊伍,依托“科創中國·湖北”數字化平臺,提供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匹配服務,促進專家、技術、成果的精準對接。目前,全省首批已認定聯絡員87名。通過聯絡員制度,充分發揮了科協組織人才和智力優勢,不斷引導科技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三)依托學會專家資源,柔性引才引智,服務企業需求
1.開展“院士專家咸寧行”活動。圍繞咸寧市大健康產業,2020年11月18日-22日,組織舉辦了“科創中國”試點城市院士專家咸寧行暨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活動,來自中國藥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等4個國家級學會的30多名知名專家出席,開展了專題報告、高峰論壇、技術路演和需求對接、科技服務團進基層等活動。在科技服務團進基層活動中,科技服務團專家根據前期收集的企業需求,深入相關單位實地指導,針對具體問題開展精準對接。
2.開展人才培訓。根據咸寧市大健康產業發展及企業創新的實際需求,專家科技服務團開展“科創專家助力咸寧大健康產業培訓營”活動,通過“科創中國”平臺,開展了“中藥材飲片質量狀況共性問題及檢測關鍵技術方法”“體醫融合與青少年體質健康”等專題培訓、講座共12場,5.5萬余人次觀看。
3.解決企業實際問題。通過學會專家與企業就技術需求進行的對接洽談,湖北金鑒生物有限公司與暨南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院簽訂協議,建立專家工作站,開展體外診斷試劑研發;湖北金福陽公司提出生活垃圾自動分類處理裝置轉化問題,經中國光學工程學會聯系到南京理工大學專家,目前已對接成功;中國藥學會專家與咸寧市通城縣就中藥材種植規劃、標準檢測達成合作意向。此外,中國規劃學會與咸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接,在編制區域協調規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利用規劃上開展合作。通過舉辦“連百校轉千果”科惠行動2020年科創湖北云對接首場活動——咸寧·赤壁專場活動,咸寧市69項企業需求被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揭榜,意向交易金額1.7億元。
(四)成立新型組織,促進產學研融合
1.成立咸寧市大健康產業研究院。參與“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以來,咸寧市依托全國學會的專家資源和本地高校科研資源,籌建了咸寧市大健康產業研究院,大力支持咸寧市高新桂花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組織建設,推進產學研創新平臺建設。借助中國藥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的高新技術及專家團隊支持,對咸寧市大健康產業進行高標準規劃。
研究院精準對接40家醫藥健康企業復工復產需求,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研究院結合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市,為咸寧市大力發展中醫藥養老健康服務,推進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建設好藥姑山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打造特色中醫藥文化品牌,發展中藥種植、加工、生產等全產業鏈提供助力。研究院聚焦生物醫藥、智慧醫療、高端智能設備等細分行業的創新孵化、技術研發及應用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開展聯合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實用性技術推廣、高端研討、咨詢論證、宣講培訓、項目對接、技術交易、檢驗檢測、知識產權保護等公共服務,為咸寧市大健康產業企業的復工復產提供了新動能。
2.支持湖北香城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圍繞機電產業轉型升級,咸寧市大力支持湖北香城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研究院走訪調研了200多家智能機電企業,針對企業共性需求,圍繞電機的高效節能、起重機械產品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赤壁磚茶清潔化、自動化改造、基于視覺的機器人應用等方面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工作,開發新產品30多個,并成功應用到湖北二電、諾貝佳、華寧防腐、咸寧祥天、赤壁趙李橋茶廠、赤壁大德和茶業等多家企業,為企業帶來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
二、“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經驗
(一)提高站位、高度重視是關鍵
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領導分別對“科創中國”工作在湖北省的具體開展做出了批示。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同志兩次帶隊來咸寧就“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進行調研,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國科協領導專門參加了在咸寧市舉辦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現場交流調研活動(南片區),對咸寧市如何開展“科創中國”工作提出了指導意見。
咸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創中國”工作,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科創中國”建設列入《中共咸寧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落實省委領導及中國科協批示和要求,建好“科創中國”試點城市,打造科技經濟融合樣板,支持智能機電研究院、大健康產業研究院、湖北特種設備檢測檢驗中心做大做強。
(二)開展科技服務行動是基礎
咸寧市與對口服務的4家全國學會服務團密切合作,多次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對接會議,根據前期收集的企業需求,與中國藥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共同組織了3次調研活動,共53人次院士專家參加,為咸寧市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和高層次人才支撐。同時,咸寧市組織開展科技志愿服務“智惠行動”,動員各級學會、基層科協組織、“三長”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成立專業高效、各具特色的科技志愿服務隊伍,面向基層開展豐富多樣的科技志愿服務活動。目前,已成立各類科技志愿服務組織23個,在線注冊科技志愿者500余人。在已有的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立新時代“科技工作者之家”,將社區需求與科技志愿者服務相結合,開展“點單式”科技志愿服務。
(三)著力搭建產學研融合新型組織
目前,咸寧市通過咸寧市大健康產業研究院、湖北香城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組織,積極探索融合了“政、產、學、研、用”等創新要素的集成服務模式與運營方式,聯合學會、高校、企業組建產業聯盟,整合行業資源,更好地集聚相關學科創新人才與科研力量,加強了產、學、研各方的結合,延伸完善產業鏈,為大健康和智能機電領域專業人員促進技術和產業融合、推動學術進步和技術成果應用等互動搭建平臺支撐,著力構建相關產業良好生態。組織院士專家深度問診企業難題,指導技術改造升級,初步形成合作機制。
(四)用好“科創中國”平臺
2020年,由湖北科協牽頭,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園寶科技公司共同打造了“科創中國·湖北中心站”,為“科創中國”湖北落地服務提供數據和服務支持。目前,基本完成“科創中國·湖北中心站”大數據平臺、科創易(聯絡員小程序)建設,湖北中心站已經融入“科創中國”平臺主站,實現了專家、技術、成果、需求等數據的初步對接,建立了2.8萬名專家學者信息庫,覆蓋近6萬家企業,匯聚了19萬余條成果和發明專利。通過前期探索,初步形成了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流程:園區聯絡員收集、拆解企業技術需求,并利用科創助手進行智能匹配;平臺研判匹配結果,確認要對接的專家;科研院所、高校聯絡員聯系專家,確認專家意向反饋到平臺;平臺反饋專家意向,組織專家進企業。平臺的智能匹配技術先后協助武漢高德紅外、襄陽萬州電器、莫納(武漢)生物科技公司等30多家企業成功匹配科技成果,幫助企業家找到了科學家。
“科創中國”通過建設線上線下協同的技術服務與交易平臺,連通全國學會的專業化服務平臺和地方科協的本地化服務平臺,打通了上下游的技術和產業[2]。截至2021年2月18日,“科創中國”平臺已累計匯聚資源31.43萬條,其中匯聚技術、服務及人才需求1萬條,成果資源12.03萬條,開源資源18.4萬條。用好“科創中國”平臺,有利于顯著降低產學研各方前期交流溝通的成本,幫助企業、科學家更高效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企業需求不細致,融通平臺匹配成功率較低
與東南沿海省市、武漢市等中心城市相比,咸寧市企業的發展普遍規模較小。通過對企業上報的需求進行分析發現,部分企業并不清楚自身需求,上報的技術需求非?;\統、概括,導致學會專家無法高效率地對企業需求進行反饋。部分企業出于對商業機密的考慮,對核心技術相關的需求反饋有所顧慮。
對此,要充分發揮“科創聯絡員”隊伍的作用,吸納高新園區、科技園、產業園、孵化器等單位中從事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相關工作的從業人員作為科創聯絡員,定期走訪企業工作,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科技創新情況以及存在的困難,挖掘其技術或人才需求,積極配合省科協與園區企業建立聯系,推動園區、企業與相關專家之間的交流、合作。
(二)缺少激勵措施,專家服務企業的長效工作機制有待完善
通過近一年的試點建設,咸寧市建立了科技服務團、掛點工作組與試點城市的定期交流溝通機制,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工作對接,切實推進各項工作進展。但如何形成學會專家與地方企業溝通的長效機制,快速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尤其是相應的激勵機制,還有待完善。參考目前北京、江蘇、浙江等部分地區的成功經驗,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配套產業基金,探索產學融合的組織機制和激勵機制,實現人才聚合、技術集成和服務聚力。
(三)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充分發揮路演功能作用
如何以“路演”為切入點,讓先進技術和資本市場產生信息互動、利益互動并創造更大價值,以及開展面向全球的國際技術交易協作,積累國內外資源,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咸寧市在試點建設過程中做得還不夠,今后應該充分利用“科創中國”平臺,組織科技路演,積極申報中國科協“海智計劃”等項目,加強國際科技交流。
四、結束語
當前,我國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急迫性愈加凸顯。廣大中小企業需要借助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尋求生存之道。我國的產業生態存在斷點和堵點,在技術服務和交易方面存在成本高、耗時長、條塊分割、信息不對稱、國際化程度低等問題。針對技術交易流程中的“無人區”開展專業服務,是我國實現轉型升級和突圍躍升的必由之路。中國科協打造“科創中國”品牌,就是發揮自身作為科技類社會組織優勢,搭建科技經濟融合平臺,推動創新要素精準對接,構建技術服務與交易體系、資源動態循環機制以及融通創新的生態系統。但是,科技成果轉化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度非常大的一項工作,如何跨越導致大量科技成果無法商業化的“死亡之谷”[3],有效促進科技經濟融合,各地、各系統都在探索。咸寧市結合“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做出了一些探索與嘗試,為科技經濟融合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但如何更好地發揮科協組織優勢,因地制宜更好地促進科技經濟融合工作,還需要各方繼續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協召開“科創中國”試點建設座談會[EB/OL].(2020-05-28)[2021-02-22].https://www.cast.org.cn/art/2020/5/28/art_79_122571.html.
[2]中國科協:發揮自身優勢,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發展[N/OL].(2021-01-29)[2021-02-22].http://www.jjckb.cn/2021-01/29/c_139706954.htm.
[3]趙晨鈺,盧學強,張愛國.科技成果轉化“谷?!眴栴}的美日經驗及啟示[J].當代經濟,2019(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