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喜梅 汪潤茂 高越
[摘要]國際性社團作為我國科技外交的重要平臺,對于提升國家國際影響力、掌握國際科技話語權具有重要作用。該文基于國際仿生工程學會的實踐與探索,論述了后疫情時代學會在學術引領、智庫支撐、科學普及、產學融合、國際化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進展,并進一步提出了國際性社團創新發展的路徑和對策,旨在為我國科技社團服務能力提升和國際化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國際性社團科技外交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32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1)020027-06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新冠病毒呈現出全球流行肆虐之勢,嚴重阻礙了國際社會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在給我國造成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戰略機遇。我國成功應對疫情危機并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威望大幅提升。進入后疫情時代,我國也將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積極、更主動的大國角色[1]。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尚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中國國際性社會組織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而在機遇中拓展新思路、在挑戰中尋求新突破,則成為后疫情時代國際性社團的創新之基、發展之道。
根據中國科協、民政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家將致力于引導并支持打造在學術引領、智庫支撐、科學普及、產學融合、國際化發展等業務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會[2]。國際性社團基于全球會員體系,無疑在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建設世界一流學會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而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謀求創新發展,則是國際性社團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主要闡述了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在后疫情時代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以期為國際性社團創新發展提供有效參考。
一、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創新發展建設路徑
國際仿生工程學會作為全國38家國際性社團之一,由吉林大學牽頭15個國家的仿生學者聯合發起,經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外交部、中國科協會商同意,并報經國務院批準后,于2010年正式成立。歷經10年發展,學會已成為國際仿生領域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的高端平臺,在推動仿生科學進步、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政策下,學會在會員服務與創新發展方面不斷實踐和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和進展。
(一)強化創新方向引領,打造學術活動集群
1.凝聚會員力量。會員是社團的構成主體,科技社團通過凝聚會員實現自身在組織規模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升級[3]。國際仿生工程學會一方面通過吸納、培養高水平會員加強學術引領,另一方面則通過拓展會員國別來擴大引領范圍。當前,學會擁有院士13人,長江學者、國家杰青30余人。2020年,多位會員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突破性成果[4-7],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過線上渠道擴大海外宣傳,學會新增來自愛爾蘭、埃及、阿爾及利亞、匈牙利等12個國家的會員,會員國別達到72個,奠定了學會在全球仿生領域的學術引領地位。XUEHUI學會2021年第2期2021年第2期后疫情時代國際性社團創新發展探究XUEHUI
2.增強學術交流。為會員提供學術交流服務,是科技社團最重要的功能和職責[3]。國際仿生工程學會通過創設高端學術交流品牌引領學術領域研究發展。疫情防控政策下,學會發起并舉辦系列仿生前沿在線學術論壇,聚焦前沿熱點領域,吸引中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內外數百名學者參加,促進了所在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此外,在已有國際會議和研討會品牌活動基礎上,學會于2020年成功舉辦第一屆仿生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共吸引400余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參會,展示了仿生領域最新科研和技術成果,做到開拓創新、先導領航。
3.提升會刊影響。根據科睿唯安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學會會刊《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在國際仿生專業期刊領域的影響因子排名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并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榮譽稱號。學報編輯部還積極組織編委會改革,增設期刊子領域副主編和青年編委,以進一步提升期刊活力和水平。為加強學術引領,學會同時啟動創辦綜合性期刊《Frontiers in Bionics》,致力于報道全球仿生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學術動態、新聞聚焦、社會評論等,反映學術前沿進展及水平,引導仿生領域應用與發展。
(二)注重智庫成果轉化,提升跨域交流水平
1.建設專業智庫。面對國家建設創新智庫的新形勢,科技社團向智庫方向轉型,既可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也可以促進自身發展[8]。國際仿生工程學會通過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凝聚了一批活躍在國際最前沿的知名專家學者,逐步建立起具有資源特色的開放式專家智庫,彰顯了跨地域、跨部門、跨行業的結構優勢。學會智庫在做好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咨詢服務的同時,圍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主持制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物與仿生制造”“十四五”規劃,并組織召開仿生創新發展戰略研討會,研討仿生學科建設發展目標,評估仿生科技與產業發展方向。
2.開展對標研究。為更好地服務于我國仿生學科發展,同時為智庫建設提供必要支撐,學會與美國知名智庫費爾馬尼安商業與經濟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積極開展仿生科技創新對標研究。由雙方共同完成的達芬奇中國指數在第一屆仿生科學與工程研討會上正式發布,展示了近20年來我國仿生活動發展情況,以及與全球指數的對比關系。雙方還進一步召開線上會議,就對標世界一流,開展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仿生發展指數合作研究,聯合發布系列達芬奇全球比較指數達成合作意向,做到對標定位、促進發展。
3.豐富情報探索。圍繞國際仿生科技發展動態,學會積極開展科技情報研究工作,為會員提供數據庫平臺服務與智庫服務。學會創建有仿生數據庫,收錄論文、專利、機構、專著等信息5萬余條,同時開展國際科技前沿信息采集、動態跟蹤、數據分析、熱點挖掘、發展預測,有效提升智庫服務能力。學會于2020年開發建設國際仿生科技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框架,致力于發揮數據資源優勢,編寫《全球仿生科技發展白皮書》,充分發揮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的作用。
(三)做好社會科普服務,推動仿生學科普及
1.推動學科建設。國際仿生工程學會致力于通過完善學科建設來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和促進科普能力提升。以學會為支撐,“仿生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已通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批準,我國仿生學科建設迎來重要里程碑,為進一步建立健全科普人才培養體系奠定了基礎。學會基于與中國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協會的合作,擬設立仿生科普促進委員會,并共同推進仿生科普館的建立。此外,創辦科普期刊也已列入學會工作規劃,將與公眾平臺等電子媒體共同做好大眾科普服務。
2.拓展科普活動。學會多年來一直專注于科普服務的創新,于2013年創辦科普品牌活動——仿生學基本方法短期課程。2020年,受疫情影響,短期課程轉為在線舉行。此項科普活動先后吸引來自國內外多所高校不同研究領域的數百位青年學者和碩博研究生參加,并獲得培訓證書。為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學會于2020年在線主辦第二屆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面向在校研究生、本(專)科生、中小學生開展科技競賽,吸引近1000人參加,既激發了青少年科學熱情,又提升了青少年科技水平。
(四)促進產學深入融合,啟動標準研制認證
1.深化校企合作。2020年,學會企業委員會依托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走訪對接30家企業,并與威海市科博樂汽車電子、威海光威復合材料等企業簽訂框架協議。學會第一屆企業委員會論壇于2020年10月在威海召開,通過校企交流深入促進產學研用結合。為快速推進仿生技術產業化發展,學會聯合64家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發起籌備成立仿生健康聯盟,同時進一步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合作籌備成立中國仿生工程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以構建學會與產業連接的紐帶,深入推動校企合作,打造基礎研究與產業結構協同發展的一體化創新體系。
2.強化標準支撐。面對仿生學產業發展的形勢和需求,學會與國際仿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 266)國內對口單位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研究制訂仿生標準體系,聯合推動中國仿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備成立進程。2020年,在ISO/TC 266換屆之際,雙方聯合提交了秘書處遷址中國和主席任職申請,以增強我國在國際仿生標準制定過程中的先導權和主動權。學會還進一步與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聯合建立標準化服務機構,引導仿生技術與產業相關標準制訂、實施與推廣。
(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創建世界一流學會
1.創新管理機制??萍忌鐖F國際化發展有利于推動全球科技協同創新,提高我國國際科技話語權[9]。學會的國際化發展依賴于國際化的管理運營。理事會作為領導機構,其組織架構與運作模式決定了學會的國際化水平。國際仿生工程學會理事會組成堅持彰顯國際性,外籍理事占比近90%。學會著力發揮理事會的引領作用,通過廣泛聯系各國會員、開展國際活動,引領國際學術發展方向。自2017年起,德國、丹麥、以色列、韓國、英國等境外理事單位先后參與和組織學會相關學術活動。良性的長效管理運營模式,保證了學會國際化進程穩步向前。
2.構建國際平臺。為提升全球競爭力、培育世界一流,學會專注于舉辦高水平學術活動,搭建創新性交流平臺,開展實質性交流訪問,建立前瞻性項目合作,多措并用,堅持國際化發展。2020年,在常規國際活動受到疫情防控政策限制下,學會另辟蹊徑,與常駐中國的德中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墨軻博士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雙方在中德仿生推廣方面達成合作意向,將積極推動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成立,為中德兩國高校仿生學科建立對接,在充分利用德方優勢資源基礎上,深入推動我國仿生學教育發展,實現國際化仿生人才培養。
二、后疫情時代國際性社團創新發展困境
當前,中國國際性社會組織依然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與我國的大國地位和全球影響力極不匹配。尤其是2020年以來,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通行持續受阻,嚴重阻礙了國際性社團業務活動的開展,社團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制度規范性不強,缺少政策扶持
我國多數國際性社團成立較晚,且作為非政府組織,同政府之間暫無經常性、制度性的溝通機制,導致國際性社團社會知名度不高,發展受到很大制約[10]。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世界各國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盡管我國疫情防控較好,但受困于國外疫情現狀,政府主管部門尚未完善國際性社團組織出國(境)管理制度,對外交流協作仍處于停滯狀態,國際活動規模未來幾年可能會持續壓縮。
(二)社團凝聚力不足,缺少資源扶持
從目前公開的數據可以看出,國際性社團科學治理程度低、深度國際合作少、外籍會員占比小,在創新服務方面理念模糊,舉措不多。進入后疫情時代,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發生改變,國際性社團出國訪問學習、辦會參會等活動勢必受到影響,導致學會的國際影響力降低。同時,由于各項服務不能及時跟進,可能會出現部分會員參與度降低、自動脫離社團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團的凝聚力。
(三)自身籌融資不利,缺少資金扶持
目前,在政府層面仍然缺乏推動國際性社團發展的資金、人才支持體系[10],部分國際性社團資金流入有限,收支循環不暢。尤為重要的是國際性社團自身籌融資能力較差,收取會費普遍存在障礙,而資金短缺直接造成國際性社團難以順利開展國際合作。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貿易形勢持續惡化,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甚至出現倒退,從而增加了國際性社團爭取境外資金扶持的難度。
鑒于以上多種因素影響,在后疫情時代,國際性社團業務活動開展面臨嚴峻考驗,未來發展陷入不確定性。因此,實現在困境中挖掘潛力、在限制中尋求發展是國際性社團參與全球治理、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
三、后疫情時代國際性社團創新發展的對策
(一)創新管理理念,提升國際影響力
社團發展,管理先行。先進、科學的管理運行模式是國際性社團創新發展的關鍵。在后疫情時代,更要通過創新管理理念,把國際性社團打造成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以提高國際影響力。
1.吸收境外學者參與治理。國際化治理結構有利于吸納和團結境外會員,國際仿生工程學會正因為一直堅持理事會治理結構國際化,才能保持學會鮮活生命力。在后疫情時代,可以側重培育對社團發展有謀劃的境外專家擔任理事,聘任對社團工作有熱情的外籍志愿者加入秘書處,切實提升國際化管理水平。
2.適時推進辦事機構建設。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因于2020年增設北京秘書處和威海秘書處,為學會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在后疫情時代,可以逐漸推進境內代表機構建設,通過屬地管理,避免人員不必要流動。根據境外疫情防控情況,待條件成熟時,也可在境外設立辦事處或聯絡處,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
3.提升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國際性社團應在不斷完善辦事機構功能結構的同時,加強培養復合型國際化管理人才。在后疫情時代,通過互聯網開展的線上活動增多,要重點提高工作人員專業知識技能、國際語言交流、數據信息管理、云端活動籌劃等綜合業務能力,以對外展示國際性社團的良好風貌。
(二)創新服務體系,提升社會公信力
國際性社團作為上接政府、下聯公眾、內聯專家學者、外聯國際同行的社會組織,面向會員的學術引領、面向公眾的科學普及、面向企業的成果轉化、面向政府的決策咨詢都是其肩負的重要功能[11]。因此,國際性社團實現創新發展必須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提升社會公信力。
1.發揮科技外交作用。在會員服務方面,社團應堅持學術引領,團結學科領域的中堅力量,提升學術交流服務。在后疫情時代,要充分利用全媒體平臺拓展海外宣傳,吸納更多海外高層次會員,在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引進輸出方面做好平臺對接服務和專家咨詢服務,從而有效發揮國際性社團科技外交作用。
2.發揮科普宣傳作用。國際性社團多在專業技術、學術研究等方面處于世界優勢或者領先地位,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科普宣傳。在后疫情時代,要同步加大線上線下科普宣傳力度,通過線上邀請境外專家參與公益講座,線下舉辦科普大賽等活動,在提高全民科技素養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社會認知度。
3.發揮科學決策作用。國際性社團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提升智庫建設水平,為政府部門、跨國企業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在后疫情時代,社團要積極尋求同政府、企業建立長效溝通機制,開展國際對標研究和前瞻預測研究,主動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三)創新籌資模式,提升社團生命力
國際性社團由于成立時間相對較短,發展尚不完善,大多依賴于掛靠單位資助運行,因此急需闊斧改革、推陳出新,通過開發多元化、多維度的服務方式和經營模式來拓寬經費籌措渠道,破解發展困境。
1.創建一體化智慧平臺。在后疫情時代,社團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開發建設集數據庫、知識庫、社交網絡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混合運營,實現穩定的收入。此外,國際性社團可以依托智慧平臺,創辦高水平開源期刊,在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也增加經濟收入來源。
2.創建市場化運作模式。為提高組織運行效益,國際性社團除了積極推進會費收取、開展活動獲取盈利、爭取政府企業資助之外,還可以借鑒企業運營策略,嘗試開展市場化運作。在后疫情時代,國際性社團要尋求引入商業投資,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科技創收,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
3.創建個性化咨詢服務。從國際經驗來看,國內企業邁向國際市場,跨國企業實現更優發展,都離不開國際性社團的支持。在后疫情時代,國際性社團要基于專業優勢和人才優勢,同跨國企業、境外企業加強合作,為其提供優質的個性化咨詢服務,助力企業走出疫情低谷,達到雙方各取所需,實現共贏的目的。
總之,國際性社團在后疫情時代,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應積極轉變思維,提升應變能力,改進應對措施,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以會員為基石,以服務為杠桿,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運營模式,開發更多種類和更精細化的服務方式,不斷提升學術引領、智庫支撐、科學普及、產學融合、國際化發展業務水平,努力擘畫后疫情時代國際科技合作藍圖。
參考文獻
[1]林利民.后疫情時代的大國變局、全球治理與中國對外戰略[J].當代世界,2021(2):39-43.
[2]中國科協,民政部.關于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的意見[EB/OL].(2020-11-26).http://www.mca.gov.cn/article/xw/tzgg/202012/20201200031072.shtml.
[3]章雁超,尚智叢.英美科技社團會員服務與發展方式探究與啟示[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3):33-40.
[4]Xu W H,Zheng H X,Liu Y,et al.A droplet-based electricity generator with high instantaneous power density[J].Nature,2020,578(7795):392-396.
[5]Zhao C Q,Zhang P C,Zhou J J,et al.Layered nanocomposites by shear-flow-induced alignment of nanosheets[J].Nature,2020,580(7802):210-215.
[6]Wang D H,Sun Q Q,Hokkanen M J,et al.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J].Nature,2020,582(7810):55-59.
[7]Phan H V,Park H C.Mechanisms of collision recovery in flying beetles and flapping-wing robots[J].Science,2020,370(6521):1214-1218.
[8]西桂權,叢琳,付宏.我國科技社團智庫的建設路徑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8,3(3):1-7.
[9]齊志紅.以國際化建設促學會健康發展——中國力學學會案例[J].學會,2019(1):38-42.
[10]楊麗,游斐.中國國際性社會組織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11]孟凡蓉.科技社會組織應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J].科學學研究,2020,38(3):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