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松
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雙方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當前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國產業集群現象更為常見,通過多個企業的集聚,能夠取得規模效益,并帶動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對于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十分有利。因此文章就圍繞這一方面內容進行了分析與探究,梳理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并結合現實情況提出一些推動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產業格局,這些產業格局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情況的良好體現,也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要素。而產業格局的形成為產業集群營造了有利條件,通過產業集聚能夠對區域中的優勢產業進行聚集,發揮強大的協同效應,但是也會導致內部競爭不斷激烈化。所以應當構建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在推動產業集群耦合效應發揮作用的同時為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一、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概述
1.產業集群的含義
產業集群主要指在有關區域中,地理位上相對較為集中且有競爭與合作關系的企業、金融組織、供應商等所構成的群體。不同的產業集群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其發展的縱深度以及復雜度并不相同。具體來看,產業集群的特征有如下幾個:其一,各企業之間在地緣上十分臨近;其二,處于某個產業領域中;其三,有共享的基礎環境;其四,外向型的投入產出;其五,在價值鏈上存在相互需求。
也可以將產業集群理解為多種類型組織機構相互融合、多種產業有效結合而組成的共生體,通過集群能夠形成競爭優勢。從產業架構以及產品結構視角來看,產業集群就是對某種產業鏈的持續擴張和對某種產品的深度加工,也是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的良好體現。
2.區域經濟的含義
區域經濟就是區塊經濟,是按照經濟活動空間規律分割的,有集聚性、均質性等特征的,且有完整經濟結構的地域單元的經濟。我國經濟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區域,即東部區域、中部區域、西部區域。各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其中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全國56%的GDP由東部地區創造,且人均GDP高于23000元;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次之于東部地區,全國23%的GDP由中部地區創造,人均GDP占全國總數的77%;西部地區則是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地區,以全國23%的人口,創造了13%的GDP,人均GDP為全國的0.62倍。
二、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
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夠對產業集群產生影響,促進產業集群正面效用的發揮,而產業集群又能夠以自身的規模效應對區域經濟實力增強起到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區域經濟決定了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等,產業集群又在很大程度上為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帶來了助推力。此外,產業集群還可以為區域品牌形成帶來較大的引導力,使區域資源更為豐富,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雙方之間的關系和影響總結如下:
1.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集群中的企業持續發展,能夠產生溢出效應,這會導致很多上下游企業在此匯聚,相互之間產生影響,并以產業鏈為核心構成企業群,而群體中的企業開始進行協作與分工,這能夠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在這個過程中集群中的企業會出現規模不斷擴大的現象,又可以引發新的企業進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區域中的生產要素可以得到源源不斷地供給,從而會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帶動力。可以將產業集群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原理總結為:政府對產業集群進行持續引導,吸引諸多關聯企業進入到集群中,促進資金、人力等各種生產要素涌入區域,且集群中的各個主體相互合作實現技術進步,推動知識傳播,帶動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并持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區域經濟對產業集群所帶來的影響
根據波特教授的理論可以得知,自然資源、人力因素和政策法規是影響某一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要素,而這些要素也是產業集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這些基礎要素會對產業集群帶來較大的助推力。其一,自然資源。在社會發展中自然資源是基礎物質,所有科技創新、生產力發展等都是在自然資源基礎上完成的,尤其是在產業集群中,自然資源的作用十分顯著。如果某個地區缺乏自然資源,那么在該地區開展建設活動就需要投入比其它地區更多的資金,這樣企業在此集群就難以實現成本優勢,從而會影響企業到此集聚的欲望。其二,人力因素。人力因素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基本要素也會對產業集群帶來較大的影響。在產業集群中,因為有人力優勢,才會使集群內部勞動力市場資源分配效率更高,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一方面會提升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還會對周圍人員產生帶動效應。而其聯動反應則能夠促進區域中薪酬水平的提升,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的到來,推動產業集群的深入發展。其三,政策法規。政府所出臺的政策法規會在很大程度上對產業集群產生影響,例如,假設政府在某地區大幅提升固定資產投入力度,那么就能夠對這一地區的投資環境進行改善,使這一地區投資企業付出更少的成本,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到此集聚。因此可知,區域經濟中的多種要素都會對產業集群帶來影響。
三、推動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做好機制建設
1.構建協調發展機制
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本身是存在千絲萬縷關系的,雙方之間聯系緊密,既能夠相互影響,又能夠相互促進,所以在發展中應當遵循協調發展原則,實現雙方的共同進步。其一,要加強交流與合作。在產業集群過程中企業會大量匯聚,而不同企業的發展情況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應當加強交流與合作,相互吸收經驗,做到優勢互補,不斷縮小差距;其二,對各方利益進行協調。產業集群是一個系統性工作,其中涉及到各種類型企業、主體機構的匯聚,包括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生產企業等,是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層面的復合體,因此應當對各方利益進行協調,確保各個主體都能夠在相互協調過程中實現發展。
2.構建動力機制
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市場機制是重要的動力機制,應當通過構建科學的市場機制,為雙方協調發展起到帶動力。市場可以通過競爭機制、供求關系、價格杠桿等因素對產業集群中的企業產生影響,推動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時市場機制還影響區域開放度,隨著連鎖效應的發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能夠持續得到提升。因此要想促進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當構建科學的市場機制,結合具體情況建立政策法律、制度體系等。
3.構建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是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政府調控機制則是良好的保障機制。當前我國并沒有建成完全經濟秩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發揮也并不是十分充分,因此政府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較為關鍵的作用。政府能夠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進行系統分析,總結地區經濟的比較優勢、綜合優勢等,并科學對產業集群進行規劃,利用政策為產業集群中企業的發展提供便利。政府還應當構建跨區域性的創新體系,使區域合作效果更為理想,使產業集群走向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發揮更好的保障作用。
四、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1.從戰略上對產業集群進行規劃
在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戰略規劃是基礎工作,只有構建科學的戰略規劃,才能夠從整體上對雙方發展進行引導,提升協調發展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政府要依據產業格局需求、產業組織、區域發展特征等制定科學的區域發展戰略規劃。而在戰略規劃中政策是基礎內容,可以對企業的發展過程進行引導,推動產業集群有更高的穩定性,因此政府要科學制定政策,并對有關政策進行評價,明確其對于區域經濟以及產業集群發展所帶來的作用,根據戰略規劃以及具體發展情況對政策進行調整,使其更符合市場狀況。還要提升對區域重點產業的關注度,通過配套設施建設、政策規范的制定等,實現產業的持續發展。
2.營造創新環境
區域經濟與產業集群發展中是否有創新環境,會直接影響發展的成效。創新環境能夠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增強創新效率,同時還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力,使其有更好的條件創新發展。不過區域創新環境是一個綜合性的環境,其不僅包括基礎建設,還包括激勵制度、創新政策等,應當推動區域內部或外部的企業、高校院所等形成良性競爭局面,并在政府的引導下形成創新環境,為區域經濟與產業集群的穩定持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3.整合產業集群結構
產業集群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了產業集群發展的有效性,科學整合產業結構,能夠使產業集群發展有更為明確的方向,推動發展水平的持續提升。具體應當從兩個層面對產業集群結構進行整合,即區域品牌建設方面、產業集群整合方面。通過我國各個地區產業集群的實踐發現,諸多集群區都存在優勢產業較為單一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效果,難以凸顯出集群效應。因此應當通過有效途徑對產業集群做出整合,推動各個產業科學協調,更好地對產業帶動作用進行發揮。還應當推動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幫助企業建立自主品牌,以品牌帶動企業知名度、影響力的提升。并對品牌進行維護,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總層面對品牌發展進行系統規劃,不斷提升品牌形象。
4.強化溝通與交流
從空間層面來看,產業集聚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但是產業內部也需要合理分工,應當對產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以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不過緊靠產業內部分工也難以達到這一目的,還要推動區域內外部企業的溝通與協調,起到帶動內外部產業發展的效果。這就需要建立溝通交流機制,實現區域內外部企業的有效溝通,相互之間吸收經驗、分享成果,從更為高遠的層面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