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梅 吳珊
摘要: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月亮和地球的運動規律制定出的一種氣候歷法,是中國古代定制的一種用來指導農耕生產的一種體系,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歷史積淀的產物。繼承和發揚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傳統理念,讓節氣文化在新的應用空間和審美享受中得以傳承,引導一種順應時序,健康優質的生活理念,以此助推山東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承;現代生活
中圖分類號:K89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02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農業生產、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西方文化的涌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慢慢淡化了。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瑰寶,其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我們一定要對其進行繼承和發揚,讓其很好地指導現代文明的發展。
1 二十四節氣文化
在現代社會,節氣文化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在逐漸削弱,但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卻一直在指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發揚和傳承節氣文化,充分發揮它的社會文化功能,讓節氣文化在新的應用空間和審美享受中得以傳承,引導一種順應時序、健康優質的生活理念。
2 節氣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2.1 在公共交通體系中引入節氣標識,使之嵌入城市生活的肌理,提醒公眾注意節氣時令的變化、綠色出行
在一個城市的發展建設中,合理汲取并利用公共資源來宣傳節氣文化,是提升一個城市的層次、塑造其內外部形象和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節氣文化除了具有指導農事的作用以外,在當代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提醒人們季節轉換、指導人們養生,并且其相關文化和實踐活動也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我國有很多古老的歇后語,至今還在流傳,如“一場秋雨一場寒”“冬至餃子夏至面”“過臘八節喝臘八粥”等。所以,我們要在公共交通體系中引入一系列的節氣標識,時刻提醒公眾不忘節氣意識,注意節氣時令的變化,綠色出行。
一個城市的精神和現代文明水準除了通過建筑和街道等大型物象展示出來以外,也能通過點點滴滴的細節體現出來。要充分利用好我們身邊最容易被忽視的車站宣傳欄、公交車身、電梯間、樓道等公共空間,甚至像馬路上的護欄等這些點綴物也要納入我們的設計范圍,都要給他們進行形象包裝,增加文化元素,充分體現我們在傳承傳統文化上的用心。更關鍵的是,把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內涵與圖形、聲音等傳播媒介相結合,變成一種可視化的資源,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比如,車站的宣傳欄和樓梯間等地方就可以設置滾動屏幕來播放節氣歌謠、養生、飲食等內容,讓人們在等車和等電梯之余可以學習傳統文化。這樣的可視化設計更能深入挖掘節氣文化底蘊,更容易喚醒人們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關注和傳承,讓它深入城市生活的肌理,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
另外,可以利用公交車和地鐵的車身來宣傳節氣文化,讓它深入城市生活的脈絡,時刻提醒人們增強節氣意識。比如,2020年1月,鄭州的9路公交車為了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將車廂內精心布置成了二十四節氣中“秋分”的場景。乘客一上車就會被車頂兩邊掛滿的玉米、高粱和辣椒等農作物吸引,一片豐收的景象。這樣讓乘客很容易意識到現在的節氣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及養生等,結合宣傳彩頁,讓乘客在乘車的環境中感受節氣的變化和文化。不同的公交車可以設置不容的主題,比如在“大雪”的主題車廂里,我們可以在車頂懸掛飄動的雪花,如果想進一步了解節氣文化,也可以手機掃描宣傳頁的二維碼。在這樣充滿節氣文化的旅途中,再伴隨著車里播放的二十四節氣歌謠,乘坐公交車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盛宴。
2.2 在公共活動場域引入節氣文化,使之與社區、廣場、公園等具體環境協調為一體
將節氣文化與城市建設很好地結合起來,可以給城市建設注入新的靈魂,用文化來塑造一個城市的品牌。
第一,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傳承,可以在文化館、博物館等地方設置節氣文化展區,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在社區、街道、公園、廣場等地設置文化藝術長廊,圖文并茂,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安裝滾動屏幕,不斷播放節氣文化故事,傳播經典。
第二,讓二十四節氣文化走進社區,深入老百姓的生活。可以適當地在社區、廣場或者公園里組織一些宣傳活動,讓居民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了解傳統文化,拓寬視野,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魅力。可以適當地在社區組織一些節氣文化的宣傳活動,比如小暑的時候,可以請一些廚藝比較好的老人現場展示如何制作涼面,孩子也可以參與進來,制作成胡蘿卜、紫薯、菠菜等各種口味,讓孩子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不知不覺就學到傳統文化知識;還可以在端午節的時候,讓老人和孩子們參與包粽子比賽等活動,讓居民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魅力。
第三,打造二十四節氣公園。目前,在北京、杭州等地都陸續建立了二十四節氣公園,展現深厚的歷史文化。將二十四個節氣按照不同的設計分布在公園內部,比如北京的節氣公園,設計了二十四節氣柱,每組的間距分別代表春、夏、秋、冬,每根節氣柱上分別刻著節氣圖案和故事,設計精美巧妙。再比如杭州的半山節氣主題公園,在游客觀覽的通道兩邊分別安置了二十四個節氣裝置,讓游客在步行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熏陶。這兩個公園都在形式上下了功夫,但僅有形式的宣傳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比如我們可以利用現在的多媒體技術,組織傳統文化燈光秀,在內容上不僅有傳統的畫面,還有各種節氣飲食習俗等,讓人們在動態中了解傳統文化。而且有了燈光秀以后,我們的展覽時間就不再拘泥于白天了,晚上還可以通過燈光的烘托,讓傳統文化散發出新的光芒,讓古老的節氣文化用新的傳播手段傳承下去。
2.3 努力開發關于節氣文化的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是一種聚集了設計師的靈感、創意和高科技表現手段的特殊設計產品,它不僅具有審美性,還需要有功能性和內涵。我們要努力開發創作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比如書簽、臺歷、民間年畫、郵票、工藝品和紀念品等。通過文創產品的方式對二十四節氣進行創造性的傳播,實現節氣文化的動態發展。目前,市面上關于二十四節氣文化的文創作品種類非常豐富,但大多數都傾向于外觀設計,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內容不是很明確。這樣,公眾只是一味地追求作品的材料和樣式,反而忽略了里面蘊含的文化內涵,沒有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設計師在構思創作理念的時候,一定要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融入視覺設計中去,使觀眾在欣賞產品的外形和美感的同時,更多關注作品深層次的東西,關注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無窮魅力,進而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也是文創產品在當今激烈的競爭中能站穩腳跟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基礎。只有將二十四節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融入視覺設計中去,才能使公眾在了解商品的過程中,被節氣文化的無窮魅力所吸引,面對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通過創新和再設計,在商品競爭中扎穩腳跟,占有更廣闊的市場[1]。
另外,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其他傳統文化相比,有很大的獨特性,它既是二十四個獨立的文化,又是一個豐富的整體文化。無論是立春、雨水、驚蟄,還是夏至、小暑、大暑,每一個節氣都有自身獨特的價值和文化底蘊。我們在設計文創產品的時候,可以進行系列化的設計,將二十四個節氣文化形成一個系列來展示。這樣既可以很好地發揚和傳承節氣文化,又能避免單一性的設計作品,在滿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同時,還可以帶來經濟價值。
2.4 利用網絡及新媒體平臺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
隨著網絡及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以互聯網為主體的高科技發展時代。在這個時代,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信息,越來越多的人將新媒體作為獲取資源的主要渠道。網絡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們繼承和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個便利條件下,我們宣傳和推廣節氣文化,實現它的活態傳承,就應該占據網絡媒體的制高點,開展一系列的節氣文化宣傳活動。我們可以開發一些主題形式設計的交互式APP,涵蓋養生、食品、旅游、節俗、文學等諸多方面,風格多樣,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更有音樂、食品、游戲等多種形式[2]。這樣人們在關注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僅可以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溝通交流,擴展自己的交際空間,也可以實現二十四節氣的高效率、廣泛性傳播。
另外,可以深入挖掘以節氣文化為主導的動漫產業,積極開發動漫游戲,構建高端動漫、特色網絡游戲產業。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也是最容易被高科技吸引的人群,要充分利用動漫游戲的方式讓青少年在娛樂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讓他們在電子產品中時刻參與游戲,體驗傳統文化活動,這樣生動、立體、多角度地展現二十四節氣文化的方式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中國文化元素在電子游戲中的使用已經不局限于游戲題材、場景設計、人物服裝配飾等方面,更多突出的是中國人民尊老愛幼、熱愛和平、見義勇為的價值理念[3]。
新媒體的發展對弘揚節氣文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手段,將節氣文化發揚光大。
2.5 通過傳承節氣文化,讓鄉村旅游與文化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節氣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可謂是方方面面的,合理對其進行傳承和傳播,還能促進現代旅游業的發展。
現代旅游作為當今社會人們消遣娛樂的一種重要方式,其發展最重要的趨勢就是文化性,在目前的旅游資源開發、管理和經營過程中,文化性也成為彼此之間競爭力的重要考核標準。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也認為“旅游的本質屬性是‘文化交流,旅游是文化展示、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和載體之一”。二十四節氣從古至今都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傳統的節氣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節氣文化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增添了鄉村旅游的魅力,這也必將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入鄉村體驗生活,讓游客重新認識傳統的節氣文化。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非常快,講究的是速度和效率,也正是這樣的速度帶給人們緊張和壓抑。二十四節氣文化給人帶來的是一種穩定的、充滿安逸的生活節奏,讓人們更有歸屬感。
所以,我們要努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尤其是將節氣文化融入山東旅游業的發展中,這無疑是地域性旅游業發展的新面貌。可以圍繞二十四節氣開展相應的節氣活動,比如清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或者祭掃等,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組織一些如詩歌朗誦、舞蹈、茶藝、親子互動等多樣化的活動,讓游客深入其中參與互動,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舉辦專題作品展,將節氣文化的精神用圖片、影像、實物和表演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給人們展示出來,真正做到讓文化傳承與旅游相結合,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模式,讓節氣文化散發出永久的生命力。
3 結語
節氣文化養護著人們的生活世界,政府部門、大眾傳媒乃至社會各界應當群策群力,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傳播節氣文化,構筑多元的保護機制。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精神標識,應在全社會層面實現其在社區、家庭、學校的落地生根,讓人們感知、了解節氣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自覺將節氣文化內植于生活中。以社會性服務為目標,將節氣符號創造性地融入公眾生活中,整體考慮設計、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因素,以重塑美好生活為理念,通過好的設計增強公眾的節氣意識,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 楊睿,姜在新.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現代視覺設計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9(11):151.
[2] 方云.自媒體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以二十四節氣為例[J].民間文化論壇,2017(1):27.
[3] 魏詩雅,李子樂,孟馨,等.借助游戲傳播二十四節氣的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0(9):148-149.
作者簡介:陸梅(1981—),女,山東濟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設計學、美術學。
吳珊(1984—),女,山東濟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