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院是一個城市最脆弱的空間,見證了無數的悲歡離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影視工作者將鏡頭對準醫院,記錄這人間最真實的歡笑,疾苦與祈禱,出現了以《急診室故事》《生門》《人間世》系列為代表的大批優秀的醫療類紀錄片。本文對醫療類紀錄片展開論述,從創作手法、側重點及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探究國產醫療類紀錄片的成功之處,并且通過對國外優秀醫療類紀錄片的分析,對國產醫療類紀錄片的新道路進行探索。
關鍵詞:醫療題材;紀錄片;《人間世2》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02
醫療類紀錄片一經出現,就引起了國內觀眾的熱烈討論。醫療類紀錄片不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且還具有豐富的歷史和社會價值。同時,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醫療類紀錄片發展越來越趨于國際化。中國的醫療類紀錄片不僅要繼續提高自身的敘事水平,還要學習借鑒國外相同主題紀錄片的創作經驗,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創新,將紀錄片做得越來越好。
1 被攝主體的選擇
醫療類紀錄片的內容雖然都是講醫院中發生的故事,但每一部作品都有其鮮明的個性和不同的側重點。紀錄片像鏡子一樣,審視著人們的生活。在選擇拍攝對象時,《生門》講述了4個來自不同家庭的產婦的故事,目的并非歌頌偉大的母愛,而是在新生命誕生之前,使中國現實社會的殘酷和人們普遍的無知展露無遺。
就紀錄片而言,《生門》比許多戲劇電影更具張力。通過4個女人分別講述了4個不同的故事:有的人性命垂危;有的人生活窘迫;有的人處于困境難以抉擇;有的人執著孩子的性別,不生出兒子決不罷休。記錄的內容客觀而真實,直面生死。盡管這部紀錄片中也記錄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但它卻不是《生門》的主題,《生門》中展現的更多的是人的欲望。如果在關鍵時刻不執著于保留子宮,夏金菊就不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能正確、客觀地面對生活,在貧困的生活條件下放棄產子的執念,陳小鳳就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境遇;曾憲春也不會淪為生育機器;李雙雙的故事則赤裸地展示出了面對金錢與生命的抉擇。從某個角度來說,《生門》更像是一部中國制造的“戰爭片”。等待分娩的婦女是“戰士”,她們面對的敵人是時間、金錢、疾病甚至是死亡。當戰爭結束時,有的人得到了新生兒作為獎賞,有的人卻被不幸殞命,成了一抔黃土。其中也隱約地展現出了生命的奇跡和隱藏的人性。
在拍攝主體的選擇上,《人間世》錄制時正逢醫患關系的敏感時期,因此“醫鬧”占據了多半篇幅。幫助病患憑借的是醫術,安慰病患依靠的是醫者態度,而治愈僅僅是所有結果中的一種。對醫生來說,救死扶傷是天職,使用醫術幫助病人減輕或是免去痛苦是醫生的目標,但最終能否治愈,誰都無法完全保證。而作為病人和家屬,卻常常因為看不到醫生的實際操作和醫學態度,便忽視了醫學本身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將醫學治療理想化處理,僅關注最終的治療結果,這是引發醫患矛盾的根源所在。激動的患者家屬與無奈的醫生展現了真實的醫患關系,引發了社會大眾的思考。
不難發現,《人間世》是基于真實環境的記錄,在反映醫療、醫患問題的同時也傳遞出了一種生命觀,借此引導觀眾正確思考,從而回歸理性[1]。2019年《人間世2》播出之時,醫患關系已經得到了大幅改善,更多的患者家屬愿意聽取醫生的意見,這體現出了醫療類紀錄片的價值。
此外,在《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急診室故事》《醫心》等紀錄片中,在選擇被攝主體時更多地選擇了醫護人員。例如,《人間世》系列與《急診室故事》相比,就有較明顯的差異。因為急診室特殊的位置,注定了它所接待的大部分病人都是因車禍等意外傷害而受傷的病人,而這其中又有很大部分需要醫生完成接骨接指等工作。這類以醫護人員為主體的紀錄片往往會從某位醫生的日常入手,了解醫院運作、醫護人員工作狀態和某種疾病。而無論這些紀錄片的主體是誰,所要傳達的珍愛生命的主題都是不變的。
2 創作手法的運用
紀錄片秉承真實記錄的原則,要追求準確、客觀,不對畫面做過多的藝術處理。在《人間世2》中,導演們秉承第1季的態度,不沉溺于過分煽情,亦不會著急批判下結論。鏡頭下的醫院是一個聚集矛盾、放大情緒、打破陳規的地方,客觀的拍攝展現了一個較為立體的人間世態[2]。
在攝像機景別運用上,攝像師使用了大量中景鏡頭以傳達冷靜、克制的情緒。整部紀錄片節奏舒緩,從容不迫,它始終以一種冷靜的態度記錄病患的治療過程,獲取客觀公正的影像。《人間世2》在展現真實性的同時獨具匠心,用MV的拍攝方式攝制了安仔“披荊斬棘”的戰斗畫面。在藍色燈光的照射下,安仔穿上他所喜愛的香克斯的服裝,與病魔展開斗爭?;璋档膱鼍?、頂光的布置同樣被運用在了安仔和其他患骨腫瘤孩子用錘子擊打“CAREER”道具的場景中,單束頂光形成視覺中心,起到了突出主體人物的作用;周圍大片陰影則形成未知的區域,危機四伏;最后,醫護人員們逐漸聚攏在孩子們身邊,象征著堅定不移、并肩作戰的醫者的決心?!度碎g世2》突破了紀錄片一貫的紀實原則,在常規記錄中穿插了兩段特殊的場景,將安仔的意識外化,用具體可感的形象賦予精神以實體。新元素的加入,不僅改變了醫療類紀錄片的刻板形象,也為紀錄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創意和形式為紀錄片打開了一扇門,一部作品只有擁有新鮮的元素人們才有一直看下去的意趣和動力。紀錄片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展現小眾事物,而要在展現背后,做到更為深遠的關懷和守護。在聲音的處理上,《人間世2》沒有使用旁白進行解說,而是以一個病患小女孩的口吻講述整個故事,軟糯的方言消除了隔閡,拉近了屏幕內外人們的距離,給觀眾帶來了親切的感受。
3 思想觀念的轉變
3.1 正視死亡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最忌諱的就是“死亡”,似乎說出這個詞就會招致災禍。多少年來,國人對于死亡諱莫如深,而《人間世》打破了這份沉默。在充滿疾病的醫院里,生死問題是平凡的、渺小的、無法回避的,《人間世》用最樸素的記錄方式記錄了人類所有的感情和社會情緒,在紀錄片里它們被放大了,也被還原了。其中,放大的是普通人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恐懼,是人性的軟弱和堅強;還原的則是微弱個體的精神力量。直面死亡,遇到問題不逃避是這部紀錄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同時也是擊中無數觀眾的根本所在?!墩撜Z》中,當孔子被問及鬼神之說時,他這樣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歷史發展的哲學演變過程中,《人間世》再次發問:“未知死,焉知生?”,指出“病房里的故事不是童話,并非所有結局都是完滿的”。那些悲傷的故事令人潸然淚下,生命拋出了一枚硬幣,在它落下之前沒有人知道它是“字”還是“花”,抑或奇跡般地站起來。紀錄片第1集的名字叫作“煙花”,而惡性骨腫瘤,就是吹滅煙花的疾風。人類的生命就像煙花一樣短暫地盛開,沒有比生死更深刻、更無解的問題了,只有接觸和理解死亡才能使人更好地理解活著的意義。
3.2 套路與反套路
《人間世》系列的成功與事件選擇上的“反套路”密不可分。它撕掉了醫療題材作品中常見的美化的外衣,展現了真實的眾生百態。6月11日,拍攝于上海多家三甲醫院的醫療類紀錄片《人間世》第1季開播,第1集就打破了“套路”,直接給觀眾呈現了幾個無可奈何的案例——海鮮中毒致內臟器官衰竭死亡的24歲青年、手術后第二天去世的馬方綜合征患者……以往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多半是醫生與死神搏斗最終保住了患者垂危的生命,然而,現實并不是故事,任何手術都有可能失敗,對于失敗,我們似乎形成了某種避而不談的默契。而《人間世》的出現,是首次在一部醫療類紀錄片中使用大篇章揭露醫療上的“瑕疵”。真相并不全是完美的,但是,選擇揭開真相并有勇氣承擔真相帶來的后果的人總是令人敬佩的。而人們對《人間世》的接受度也間接反映了我國國民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環境得到改善。
4 醫療類紀錄片創作思路
放眼世界,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歐美國家發達的醫療產業。在美國,醫療類紀錄片已經成為紀錄片主要的類型之一,出現了許多經典的醫療類紀錄片,早在2010年,ABC(美國廣播公司)就推出了醫學三部曲《霍普金斯醫院》《波士頓醫務組》《紐約醫學集團》[3]。不難發現,國外醫療類紀錄片的拍攝主體更加豐富,更多集中于醫護人員;而拍攝方式多采取攝像師跟拍,微微抖動的鏡頭時刻提醒著觀眾緊張的現場;優美的生活畫面、歡快的音樂轉場則傳遞出了外國人樂觀的性格。以《波士頓醫務組》為例,其中醫生形象和醫院真實環境的展現為我國醫療類紀錄片創作提供了新思路。
4.1 醫生“去神化”
《波士頓醫務組》中的醫務人員,都擁有出色的醫療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專業水平再高的醫生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會犯錯。與《急診室醫生》里營造的生死時速,塑造的恪盡職守的醫生形象相比,《波士頓醫務組》在向觀眾展現醫學奇跡的同時,也展現了醫務人員作為常人的一面。例如,一名兒童心臟病專家對一名新生兒患者進行了復雜的手術,但作為患者的嬰兒并沒有好轉,經過反復調查后才發現,原因竟在于主治醫生自己的失誤,萬幸這顆年輕的心臟在連接錯誤的情況下依然在跳動,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在另一集中,高級醫師嚴厲批評了年輕的住院醫生,因為他給病人服用了錯誤的藥物,這使病人遭受了更多痛苦;急診室醫生也受到批評,因為危機來臨時他沒有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團隊……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國內醫療類紀錄片中,往往會過分粉飾醫護人員的形象。白衣天使,藥到病除,醫者仁心,妙手回春,這只是理想化的狀態,是醫護人員救死扶傷所追求的一種境界。然而媒介宣傳產生的放大效應、課本教學的潛移默化會導致人們作出錯誤的預判,給予醫生過高的期望,一旦心理建設完成,手術失敗就會成為醫生不可饒恕的錯誤。《波士頓醫務組》講述醫生犯錯的故事,在屏幕上直觀地展現了醫療人員的過錯,這樣做并不會損害醫生形象,反而會讓人們對醫生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認識到他們也有家人朋友,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他們不過是一群和死神博弈的勇士,是人而不是神。
《波士頓醫務組》不僅展示了醫生的辛勤工作,還展示了他們的情感世界,展現了他們的個人生活和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沉重的學業貸款(在美國讀醫學院非常昂貴,學生們需要通過貸款減輕負擔)、無休止的實習工作、課余時間勤工儉學的現象屢見不鮮。碧娜·帕特爾是麻省總醫院一名急診科住院實習醫師,非常青藤大學畢業的她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忙碌的醫療事業使她無暇顧及自己,父母對她的擇偶要求也從“找個印度人”變成“趕緊結婚吧,是個人就行”??杉幢銈€人要求不斷降低,但她的工作強度依舊只增不減,碧娜·帕特爾承受著主治醫師的批評訓誡以及與家人朋友疏離的痛苦。
醫生可以治愈病人,帶來健康,在世人眼中是“神明”般的存在,但能看到醫生壓力、痛苦和犧牲的人卻寥寥無幾。而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醫療行業的局限性,許多觀眾對醫務人員的敬意愈深。正如帝國理工學院NHS醫療保健信托機構的管理者所言:“在拍攝的六個星期中,您遇到了我們最好的一面和最糟糕的一面。但是如您所見,我們努力嘗試做正確的事……說到底,我們也只是普通人,不是嗎?”
4.2 醫院“修羅場”
《波士頓醫務組》打開了不為人知的醫院“修羅場”。在醫院里,實習生是最沒有地位的,他們處于醫院“食物鏈”的底端,不時會遭到醫生的否定,遇到不愿配合治療的病人,持懷疑態度的家屬,這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挫敗感;其次是護士,經驗豐富的護士還不如初出茅廬的主治醫師有說服力(這里存在著嚴重的學歷歧視);再次是實習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會毫不留情地剝奪犯了錯的實習醫師的手術機會;最后,位于食物鏈頂層的主治醫師,最受人愛戴,擁有極高的威望,工作也相對輕松。這是醫療人員工作時的真實境遇。盡管醫院里等級森嚴,但紀錄片卻告訴人們,經過實踐積累經驗的實習生同樣具備完成一臺成功手術的能力、護士的診斷比新手醫生的診斷更準確、住院實習醫生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也能取得醫師證書,成功轉正。他們雖然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努力,他們都能成為了更好的自己。該片在展現殘酷現實的同時也傳遞了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對比這種勇于剖析自身醫療系統的不足、正視醫務關系的醫療類紀錄片,國內很大一部分醫療類紀錄片都頗有避重就輕之嫌。一味地宣傳醫療團隊的“神性”而忽略其“人性”顯然不利于醫療行業的進步,更會導致人們對醫生的過高期待。紀錄片團隊努力講述醫療故事,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展示醫院的生活,更是要挖掘醫療系統中根深蒂固的問題,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找到優化醫療系統的解決方案,健全醫療機制。
5 結語
醫療類紀錄片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生活在線性時光軸上的人們,總以為還有明天,不曾擔心是否“明天”會再也不見,也不會擔心是否某天醒來它就不再屬于我們。事實上,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見一面少一面,明天之后未必還有下一個明天。因此人們要更加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更加關注自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審視自我,敬畏生命。
參考文獻:
[1] 王宇明.醫療類紀錄片《人間世》的創作特性和價值導向[J].電視研究,2017(10):79-81.
[2] 楊逸.從《人間世》看我國醫療紀錄片的成功與不足[J].視聽,2018(5):43-44.
[3] 張欣.中美醫療紀錄片敘事比較研究[D].山西大學,2016:22-23.
[4] 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92-94.
作者簡介:褚寧寧(1997—),女,江蘇徐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攝影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