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商務領域的特性,使知識產權不管是表現方式,還是發展都有了重大變化。電子商務中的各種信息交流,都離不開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的保護。本文分析知識產權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的特性,以及新型侵權行為的出現,探討電子商務環境中文學藝術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關鍵詞:電子商務;文學藝術作品;侵權行為;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02
0 引言
在互聯網時代,全球聯系日益密切,電子商務方面的協作是必然趨向,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使傳統經濟發生重大革新。在2020年疫情的影響下,雖然全球經濟有一段時間的停滯,但疫情期間大眾對電子商務領域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亞馬遜成交額增長了大概40%,國內的拼多多相比2019年大概增長了1.5倍,京東大概增長了1倍[1]。阿里巴巴作為國內電商巨頭,國內零售的總成交額高達數萬億元。在2019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電子商務領域的零售額占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可以說,如今電商的發展已經超過了人們的預期,電子商務這種經營模式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
電子商務,簡稱“電商”,我國信息化的發展和完備的物流配送體系等都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今,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網上門店的商業模式,而近年新興的直播賣貨,更是展現了電子商務強勁的發展勢頭。直播賣貨與傳統的網上門店的區別主要在于數據的直觀化,一場直播結束,可通過后臺可視化的數據分析用戶的需求。截至2020年,天貓活動的雙十一已經持續11年,從以往的交易數據來看,雙十一交易額幾乎每年都在不斷刷新。2019年雙十一,李佳琦直播間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賣出上億元的商品;2020年,在短短2分鐘的時間內,交易額突破100億。這樣的成交業績,對首次舉辦雙十一活動,成交額僅5000萬元的阿里巴巴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由此可以看出,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層面,對整個社會的活躍度和消費度的帶動作用。而電子商務領域無時無刻不與知識產權相聯系,電子商務能有今天的發展成就,離不開其基本要素“數據信息”的助力[2],而恰好知識產權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知識信息的保護。電子商務與知識產權的癥結在于電商經營平臺上,網上門店用于宣傳的影視作品,直播賣貨中使用的影視資料、錄音作品乃至文學作品等,均會影響商標權人、著作權人的權利保護問題,故對此種侵權行為進行討論有一定基礎。
1 電子商務環境中知識產權保護的新特點
電子商務以互聯網為基礎,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基于網絡的便捷性、信息的及時性以及網上個人真實身份的隱蔽性,傳統版權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領域中產生了重大變化,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平臺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電子商務領域對音樂作品、影視作品、文字作品、舞蹈作品等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播、使用與侵權,也在無時無刻地顯現。由此知識產權新的知識形態應運而生。權利人對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智力成果的控制,因互聯網的特性,一公開即可在霎時間散播到信息網絡所能覆蓋的各個角落。網絡上的信息基于“三公”的特點,使權利人對其權利難以掌控,這就導致知識產權在實體法和程序法上出現了新難題。但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是無法避免的。基于網絡的特性,網絡行為無時空限制和國界的限制,再加上網絡行為人身份的虛擬性,版權糾紛處理面臨較大困難。與傳統紙質媒介不同的是,網絡信息的發布和刪改基本不需要任何成本,行為人隨時可刪除其實施的行為,一個網絡行為可在霎時間“蒸發”掉,故一旦產生侵權糾紛,實踐操作取證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
2 電子商務環境中存在的知識產權問題
2.1 著作權方面
我國的《著作權法》于1990年9月7日首次頒布,現行《著作權法》是2010年2月26日修正后施行的,我國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對著作權的重視較晚。而電子商務領域侵犯著作權的問題大量存在,如擅自使用文字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以及音樂作品等他人具有著作權的作品宣傳營利。而對于電子商務領域中的新型侵權行為,現行《著作權法》并未對其進行規制,對此種行為,仍然依據大量的司法解釋和條例進行規制。但僅有條例和司法解釋是不夠的,畢竟不是法律的規制,實務中電子商務侵犯著作權糾紛的證據收集和證明仍是比較困難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對社會生活形象的概括和表述產生的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作品,《著作權法》主要對各種文學藝術作品的侵權方式、侵權行為以及救濟途徑等進行規定。電子商務平臺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播是極為廣泛與快速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各種海量信息,對文學作品的使用也十分常見,其中存在我們自己都未意識到的侵權。
2.2 商標權方面
商標權的獨占性、排他性特征,使其成為一種無形資產。在電商迅猛發展的今天,2019年中國網購人數達到6.49億人,近兩年興起的直播帶貨模式更是對商品產權的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賣貨平臺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審查商品是否屬于“山寨”產品,是否侵犯他人權利,但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商標侵權的形式和手段愈發難以發現。而法律的滯后性,導致侵犯商標權的新型手段或者形式難以被監管和制裁。
在電子商務領域,電子商務經營者,如淘寶網賣家,在出售商品時或者在提供一些網絡服務時,故意或者非故意地侵犯他人商標權的行為大量存在。如著名的“花花公子”商標侵權案,侵權行為人在自己的網頁上,暗中設置花花公子的商標“花花公子”,導致人們在網絡上搜索花花公子時,出現侵權行為人的網頁,并且侵權行為人的網頁出現在花花公子的網頁之前。因此,“花花公子”指控侵權行為人操作標記侵犯其商標權。法院經過審理后認為,侵權行為人在其網頁中暗中設置花花公子的商標,導致人們在搜索“花花公子”時,首先出現的是侵權行為人的網頁,該行為構成對花花公子的商標侵權,判決侵權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該案的審理表明,雖然明面上侵權人并未直接侵犯他人的商標權,但是種種操作具有淡化他人商標的嫌疑,故構成新型的商標侵權。
2.3 專利權方面
專利權的技術性,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尤其是在技術保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每一次革新,都是技術創新和技術變革的重大突破[3]。任何領域要想得到更持久的發展,其核心無一不是技術的創新,而技術創新必須依靠相關制度予以保護,專利權制度能保護專利權人的創新成果,所以專利權的保護在電子商務專利領域具有深遠意義,但基于電子商務的特性,專利權在其領域中面臨新問題。網絡環境的開放性特征,致使專利權的新穎性不斷弱化,使傳統專利權制度迎來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面對新問題、新挑戰,我們要將那些保護制度的模糊和空白地帶在法律上予以明確,創新保護體制,更好地讓專利服務于電子商務行業。
專利權人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和地域范圍內,排除他人對其專利權的實施。比如專利權人就其享有的軟件、商業方法等專利權在其獲得授權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未經其授權排除他人對專利權的實施。因此,電子商務專利最核心的其實是電子商軟件的專利權問題[1],以及近年來出現的商業模式和方法軟件的可專利性問題。正如著名的亞馬遜訴某網站專利權糾紛,1999年10月20日,亞馬遜對某A知名網站提起訴訟,該網站是亞馬遜的競爭對手,亞馬遜對點擊選購法是經過申請享有專利的,而該網站自己開發出了一套快速的結帳系統,亞馬遜公司請求法院判決禁止該網站使用這套快速結賬系統。最終法院支持了亞馬遜公司的請求,禁止該網站使用該套系統。
3 電子商務環境中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從世界范圍來看,1790年的《安娜女王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法。而我國現行的《專利法》是2008年修訂的,現行的《著作權法》是2010年修訂的,現行的《商標法》是2001年修訂的。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使知識產權法不能有效解決新興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2020年9月10日,最高院針對專利授權確權行政案件適用法律的問題,以及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釋。到此,我國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已經相對較多,但仍然跟不上新型侵權行為的“步伐”。因此,對電子商務中文學藝術作品的相關侵權保護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是有必要的。
3.1 通過立法途徑解決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就目前我國的立法來看,總體上對侵權行為的規定較為完備,但法律法規更應根據電子商務中知識產權的特性來完善目前的法律。我國已經制定了《著作權法》《商標權法》《專利權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最高院還于2020年9月最新發布了《關于審理涉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的相關司法解釋。如今國際關系日益復雜,我國的交易環境也對知識產權方面的立法提出了新要求,不僅需要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更需要結合國際環境,從立法上解決電子商務領域對文學藝術作品的使用與侵犯問題,制定符合實踐的法律法規。從以往的司法實踐來看,雖然我國相關制度規定較多,但是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制度與操作不配套的問題。雖然相對于以前來說有較大的進步,但對目前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來說,仍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3.2 加強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的國際協作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中國從跟隨到引領。近些年電子商務以“乘數效應”對經濟價值的影響得以凸顯,我國的經濟數據表明,電商經濟對帶動我國整體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重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都能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如亞馬遜、淘寶、京東、宜家、沃爾瑪等等,購買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或服務。電子商務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學藝術作品,電子商務中對文學藝術作品的侵權與保護也并非是一個國家能解決的問題,只有在網絡環境與知識產權方面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解決文學藝術侵權與保護的問題。基于商品、服務的全球化,對于電子商務領域中的規制問題,我們需要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加強國際性合作,建立國際性的保護體系,與自身實際相結合,有效解決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
3.3 加強對電子商務平臺的監管
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不僅需要從立法上予以解決,更需要結合司法和實踐予以監督和管理,從而在立法、司法與實踐領域形成完善的保護體系。子商務企業自身也需要加強對平臺上文學藝術作品的監管與保護,這是在實踐中有效杜絕侵權行為的源頭,能有效防范與制止對文學藝術作品的侵權行為,電子商務企業及時發現平臺的侵權行為,更能有效預防侵權損害的擴大,這是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的有效方式,也是預防成本較低的一種有效可行的方式。可以通過加強電子商務企業的技術研發,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進而從侵權源頭減少知識產權的侵權問題。電子商務企業也需要加強自身的企業管理,通過自身力量在電子商務領域維護權利人的權益,減少知識產權侵權的問題。
4 結語
當今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和文學藝術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它們是相互促進的。電子商務領域的特性,使文學藝術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在該領域中不管是表現方式,還是發展都有了重大變化。故本文對文學藝術作品知識產權保護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特性與新型侵權行為進行淺析,試為文學藝術作品在電子商務中的保護問題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馬菊萍.電子商務環境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J].發展,2016(11):64+93.
[2] 何正賢.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保護的新特點與新問題[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31-33.
[3] 鄒征優.電子商務商標侵權易被捉[J].中華商標,2014(01):58-59.
作者簡介:喻永莎(1995—),女,貴州仁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