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第二小學 夏靜芳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主體性作用難以充分發揮,這樣雖然課堂教學進度能夠得到良好的掌控,但制約了學生創造精神、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可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與建構數學知識,這樣不僅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實現,而且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也能得到滿足。
受認知、年齡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性、具體性特征明顯。部分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難以主動開展探究活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將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起來,努力構建探究式課堂。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因此,教師可創設生活化探究情境,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同時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這一章節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圓”展示出來,包括水桶、汽車輪子等。這些事物學生經常接觸,但并沒有深入探究。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過后,鼓勵學生思考:這些物體設計為圓形有何依據和優勢?如果將其改變為方形,是否合適?學生面對這樣新奇的問題將會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進而促進后續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問題是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教師通過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能將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出來。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對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等進行深入分析,合理選擇提問方式,依據具體的探究主題,將探究學習活動組織起來。同時,教師也要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鼓勵學生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通過探究來解決,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能力等得到發展。


很多教師為加快課堂教學進度,往往會直接向學生傳輸數學知識,這樣就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制約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影響,鼓勵學生結合具體任務自主思考與探究。學生通過自主嘗試與驗證,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不要向學生直接教授計算公式,而是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探究,探索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一些學生思考之后,借助繩子等材料繞圓形一周,之后測量繩子的長度,即得出了圓的周長。面對學生的各種想法,教師要及時給予贊美,以便增強學生的探究信心。之后,教師將更加便捷的計算公式引入進來。學生結合自主探究經驗,能夠對計算公式的簡潔性形成充分認識,進而加深記憶。
受智力、成長環境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不同學生具有差異化的理解能力。教師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客觀差異性,增強探究問題的層次性,促使所有學生的探究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促進班級學生共同發展。
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個人想法,對圓形學具進行分割,組合成自己比較熟悉的圖形,計算出圓的面積。一些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較為熟悉,所以將圓形學具組合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求解。一些學生對三角形十分熟悉,則將圓形學具組合為三角形。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動手實踐與計算結果,對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設想和推導。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優勢,自主選擇問題的解決角度。這樣教學不僅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了全面滿足,還能夠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探究式教學的應用與實施,能夠充分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較大意義。教師要準確把握探究式教學的內涵,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科學構建探究式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