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鶴同,薛 正,程嘉倩,鄒開宇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句容 212400)
梨小食心蟲[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屬于鱗翅目小卷葉蛾科,以幼蟲蛀食桃、梨、蘋果、李、杏等果樹的嫩梢和果實[1]。近年來,由于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果樹栽培種類增多,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引發許多果區梨小食心蟲呈現逐年偏重發生的趨勢,個別受害嚴重果園蛀果率達70%以上,嚴重影響果實品質和果農的經濟效益[2,3]。目前,對梨小食心蟲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4],但由于該蟲危害具有隱蔽性和轉主危害的特點,使得化學防治效果不理想,且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易導致抗藥性增強、果品和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具有綠色環保、無污染、無抗性等優點。通過迷向散發器在果園釋放高濃度的性信息素,來掩蓋雌蟲性信息素氣味,降低雄蟲觸角靈敏度,干擾雄蟲定位,使其不能交配或交配推遲,可大幅度減少有效蟲卵及蟲口密度,以此達到防治的目的[5,6]。為明確性信息素迷向對江蘇省句容市桃園梨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于2018 年開展了不同密度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防治梨小食心蟲的防效試驗,以期為該地區桃園合理應用性信息素迷向技術防治梨小食心蟲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江蘇省句容市云塘村,占地面積為20 hm2,園內種植油桃、蟠桃、千代姬、日川白鳳、拂曉、良姬、新白花等優質桃品種。樹齡10~15 年,株行距為3 m×6 m。迷向區桃園與梨園相鄰。此外,還有少量板栗和杏樹。
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持效期為6 個月。梨小食心蟲專用性信息素誘芯,由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載體為天然脫硫橡膠膠塞,所用監測誘捕器為翅膀型粘膠誘捕器。
1.3.1 試驗設計 于2018 年3 月8 日,田間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方位為桃樹樹冠中央西部或北部枝條上,迷向試驗共設置4 個處理:①迷向區懸掛密度為 990 根/hm2;②迷向區懸掛密度為 600 根/hm2;③迷向區懸掛密度為450 根/hm2;④空白區,未懸掛迷向散發器。每處理面積為2 hm2,各處理與對照桃園間相距1 000 m 以上,且均設置3 個梨小食心蟲性誘芯翅膀型粘膠誘捕器監測梨小食心蟲成蟲,掛在各處理的中心部分,每個誘捕器懸掛在樹冠外圍距地1.0~1.5 m,將誘芯置于誘芯座的容納孔中。誘芯每隔30 d 更換1 次,迷向處理區和對照區均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其他常規管理一致。
1.3.2 調查方法 自3 月初,梨小食心蟲性誘芯翅膀型粘膠誘捕器開始懸掛桃園1 周后,每隔7 d 調查記錄1 次誘蛾量,于每代誘蛾高峰期比較各處理區誘蟲量的變化情況,并計算各代迷向率;在越冬代高峰期后15~20 d 調查新梢受害情況;在桃果采收前,調查各處理果實危害情況。調查不少于5 棵樹,每棵樹按東、西、南、北、中5 個方位進行,隨機調查20個新梢、果實,每株樹調查100 個果實,記載梨小食心蟲為害的折梢數、蟲果數,計算折梢率、蟲果率。
試驗數據用Excel 2016進行處理。計算公式如下:
迷向率=[(對照區性誘蟲數-迷向區性誘蟲數)/對照區性誘蟲數]×100%
折梢率=(折梢數/調查新梢總數)×100%
折梢防效=[(對照區折梢率-迷向區折梢率)/對照區折梢率]×100%
蛀果率=(蛀果數/調查果實總數)×100%
蛀果防效=[(對照區蛀果率-防治區蛀果率)/對照區蛀果率]×100%
由圖1 可知,梨小食心蟲一年可發生5 個世代。其中越冬代成蟲自3 月下旬開始羽化,發生期整齊且發生量大,高峰期在4 月上旬。第一代成蟲發生高峰期在5 月中下旬,發生量輕;第二代成蟲高峰期為6 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蟲高峰期為7 月中下旬,持續時間較長;第四代成蟲高峰期為8 月中下旬;第五代高峰期為9 月中旬,發生時間持續最長,之后誘捕量逐漸減少,大部分梨小食心蟲進入越冬狀態。除越冬代,梨小食心蟲出現世代重疊,以第二代、第三代重疊現象明顯,誘捕量一直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

圖1 2018 年江蘇省句容市梨小食心蟲種群動態變化
桃園內設置3 種不同密度的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梨小食心蟲進行迷向防治后,整個調查期梨小食心蟲誘蛾量低,密度增加,迷向率增加,各迷向區處理對梨小食心蟲的平均防效達90%以上(表1)。
其中,990 根/hm2處理在整個調查期內誘到成蟲數量最少,迷向效果最好,迷向率最高為100%;600根/hm2處理最早在4 月上旬誘到成蟲,迷向率則在9月中旬梨小食心蟲第五代成蟲發生高峰期有明顯下降,但仍保持在90%以上;450 根/hm2處理同樣也在4 月上旬誘到成蟲,迷向率最低為90.31%。各代迷向效果總體表現為第一代、第二代迷向效果均高于90%,持效性好,表明性信息素已擾亂雄蟲方向,梨小食心蟲種群數量得以控制。隨時間推移,第五代防效略低于第三代、第四代,迷向散發器已接近6 個月有效期,說明其防效在逐漸減弱。

表1 各處理區不同性信息素濃度對各世代梨小食心蟲的控制效果
3 種不同密度的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梨小食心蟲進行迷向后,迷向處理的誘捕量遠低于空白區的誘捕量(表2)。990、600、450 根/hm2迷向區處理平均誘捕量分別為42、49、60 頭,空白對照區為847 頭。990、600、450 根/hm2迷向防治效果分別為95.04%、94.21%、92.92%。綜上所述,990 根/hm2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的防效最佳。

表2 各處理區不同性信息素濃度對梨小食心蟲迷向防治效果
桃園施用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后,梨小食心蟲折梢率和蛀果率均低于對照桃園。施用密度為450、600、990 根/hm2的迷向區桃園梨小食心蟲折梢率分別為0.68%、0.35%和0.10%,防治效果分別為94.79%、96.58%和96.90%;蛀果率分別為1.23%、0.17%和0.14%,防治效果分別為92.55%、96.09%和97.51%。可見,性信息素迷向處理對梨小食心蟲防治效果好于對照桃園。
本研究結果表明,桃園中不同密度迷向散發器的防治效果均有差異,990、600、450 根/hm2迷向區處理防效分別達95.04%、94.21%、92.92%。這與何超等[7]研究結果較為相似,而蛀果率及折梢率與梁泊等[8]研究結果相近。梨小食心蟲種群高峰期后15 d 3 個處理防效均達90%~100%,表明雄蟲定位受干擾,影響成蟲正常交配,種群數量得到了抑制,使蛀果率和蛀梢率明顯下降。
性信息素迷向技術防治梨小食心蟲具有高效、無毒、省時、省力等優點[9],一次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防效可持續6 個月以上。如深圳百樂寶生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240 mg 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持續期可達180 d以上,且495根/hm2的防效高達98%[10,11]。而本試驗所使用的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未滿6 個月時迷向效果明顯下降;對比褚姝頻等[12]應用其他國產迷向產品,整個生育期防效達95%以上,表明國內同類性信息素迷向產品之間,在持效性、防效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對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有效組分、有效組分配比、載體及包裝展開進一步研究。
迷向散發器單價為 3 元/根,990、600、450 根/hm2各迷向區處理所需花費分別為2 970、1 800、1 350元/hm2。綜合防效和成本考慮,600 根/hm2迷向區處理對梨小食心蟲的單位投入產值最佳。若監測到梨小食心蟲蟲量較多時,可結合傳統化學農藥噴灑,但農藥的多次利用易使梨小食心蟲產生抗藥性,需嚴格控制其用量和次數。
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懸掛高度及與誘捕器的間距、應用面積、蟲口密度、品種差異、懸掛時間、氣象條件等因素都會影響其防效[13,14]。本試驗所在地品種較雜,栽培管理比較粗放,桃園附近有少量梨樹,試驗期間前期溫度較常年同期偏高,因此,為持續有效控制該地區梨小食心蟲危害,還需就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方面進行進一步試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