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寵,翟緒軍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2.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福州 350108)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規模與速度均呈上升趨勢,2019 年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但受傳統城鎮化過于追求速度卻忽視質量的發展模式影響,土地城鎮化速度遠勝于人口城鎮化,戶籍城鎮化率僅為44%,并催生出半城鎮化現象,進一步拉大城鄉之間差距[1]。隨即出現以城市病、空心村為集中表現的城鄉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污染破壞等棘手問題,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急需做出科學調整?;诖耍h的十八大強調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以人為本,追求同城同權同尊嚴[2]。推進產城互動,發展生態宜居的城鎮化,主張持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3]。2014 年國務院印發《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自此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式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計劃;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新型城鎮化發展再次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主題,標志著中國城鎮化發展正式由過去對量的追求轉向對質的追求;2020 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指明方向。本研究聚焦新型城鎮化質量問題進行分析,以期構建黑龍江省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新型城鎮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概念,國外未形成明確概念,但學者對城鎮化研究起步早,理論體系較為成熟。結合本研究所需,可借鑒的主要研究包括:①在推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方面。Cil?liers[4]提出應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優勢,進而推進新型城市發展,即向城鄉結合體方向發展;Rdgis?ter[5]認為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市相協調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Cohen[6]認為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應重視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基礎設施與社會服務的供應能力。②在城鎮化發展評價研究方面。早期以城市人口與總人口比例的單一方法評價城鎮化水平[7];伴隨研究的深入,Fernando 等[8]豐富了指標,以人口、學生人口、住宅與普通住宅、非居住建筑等密度為主要指標選取范圍,評價城鎮化水平;Enayatrad等[9]則對指標選取進行了更全面的梳理,選取人口、人力資源、通信、能源、醫療、人力資本、市政服務與土木工程7 項一級指標和33 項二級指標,針對伊朗31 省構建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而評價方法的運用包含因子分析與主成分分析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8]、層次聚類分析法[9]。
國內學者針對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研究主要從2 個方面展開。①在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研究方面。邱高會[10]、王冠軍[11]、陳曉華等[12]、趙永平等[13]以生態文明、公共服務、空間協調等不同視角對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進行研究;方創琳[14]則圍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內涵,認為高質量新型城鎮化是市民化、人居環境、城市管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5 個方面高質量的協調發展。②在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研究方面。馬德功等[15]結合以人為核心,在除常見的人口、經濟、基礎設施外,還引入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生活質量作為參考指標;劉晶等[16]則圍繞經濟、制度與社會角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史歡歡等[17]從生活、經濟、社會、生態、科教文衛五大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而曹飛[18]、藍慶新等[19]、李燕娜[20]根據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融入體現城鄉發展狀態的相關指標。在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方法上,國內學者常采用以AHP 為例的主觀傾向研究方法以及客觀傾向的FA 分析法、熵值法、灰色關聯法等,對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進行評價研究[21-28]。
綜上,國內外學者對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研究角度不斷豐富,指標選取方面也日趨完善,均為本研究提供了有效參考。在方法選擇上,層次聚類分析法的不可逆性、AHP 分析法的主觀性、灰色關聯法的優劣判別,均無法真正評估研究對象的水平;而FA 分析法又存在數據失效的可能性,為避免人為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保證指標數據的有效性,本研究運用熵值法從經濟、社會、生態、城鄉4 個維度出發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黑龍江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展開客觀評價。
本研究在指標選取過程中遵循5 項原則:一是可獲得性原則,即確保指標數據的來源具備可獲得性;二是數據可量化原則,即指標具備可量化條件;三是科學性原則,即可體現新型城鎮化內涵并順應其發展規律;四是以人為本原則,即指標選取符合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核心的要求;五是系統性原則,即重視不同指標之間的內外邏輯關聯性,從多角度選取指標。
本研究根據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內涵與指標選取原則,建立包含4 項一級指標和23 項二級指標(含5 項負向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以2008—2018年作為研究區間,相關數據均來源于《黑龍江省統計年鑒(2009—2019 年)》《中國統計年鑒(2009—2019年)》。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熵值法早期應用于信息論,隨著其測度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成熟,現已廣泛運用于多種領域。本研究運用熵值法對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中的各項指標進行權重賦值,根據熵值判斷指標離散程度的特點,若某項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則其對評價結果的影響程度(權重值Wj)就越大,反之亦然。最后通過標準化平移值與權重之間的乘積計算各項指標的評價結果[29]。
3.2.1 無量綱化處理 為確保數據的有效性,對不同量綱與屬性的指標,運用極值法以消除差異,解除其帶來的影響。其中針對正、負不同屬性的指標,處理公式分別如下。

表1 黑龍江省2008—2018 年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正向指標:

負向指標:

式(1)、(2)中,X′ij為某年某項指標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值?;陟刂捣▽Α? 的數值無法實現有效計算,本研究采取平移處理避免此類問題。令X′ij平移后記為X″ij,X″ij=X′ij+v,其中v設為0.001。
3.2.2 熵值法計算 首先,計算第i年第j項指標值的貢獻度Yij;其次,基于貢獻度數值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ej;再次,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值dj和權重Wj;最后,計算第j項指標的評價得分Sij。公式分別如下:


式(1)至式(7)中,Xij為評價體系第i年第j項指標的數值,而max{Xij,…,Xnj}與min{Xij,…,Xnj}則為全部年份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k=1/lnm,其中m為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評價年數,n為指標數。
通過熵值法測算黑龍江省2008—2018 年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根據得分結果初步發現,各維度的得分從高至低依次為居民社會生活質量、人居綠色生態質量、經濟發展動力質量以及城鄉協調發展質量。具體評價結果如表2 所示。
由黑龍江省2008—2018 年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綜合評價得分(圖1)可知,2008—2018 年黑龍江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整體表現為上升趨勢。其中,2012 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因此上升狀態明顯,高于前后2 年;而2013 年經濟發展動力質量、居民社會生活質量、城鄉協調發展質量得分均低于上一年,比上一年整體下降4.51%;隨后2014 年國務院下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黑龍江省于2015 年發布《黑龍江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以下簡稱《規劃》),在政策部署方面均向《規劃》看齊,因而分值變化由2013 年的0.486 逐年攀升至2018 年的0.803,處于穩定上升階段。

表2 黑龍江省2008—2018 年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結果

圖1 黑龍江省2008—2018 年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綜合評價得分
2008—2018 年各維度均表現為逐年增長狀態,但由表2 可知,受國家政策、黑龍江省城鄉居民收入分配二元結構加劇與經濟環境等問題不斷累積的影響,2008—2018 年經濟發展動力質量與城鄉協調發展質量得分比重呈下降趨勢,最終引起各維度的評分與排序發生變化。
1)居民社會生活質量。由圖1 可知,相較于其他維度,居民社會生活質量得分明顯迅速上升,比重逐年增長。在此期間,黑龍江省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控制在4.5%以下,同時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數也分別迅速增長。與此同時,2015年復工“三供三治”項目投資額達778 億元,為“十一五”時期的2.5 倍,居民社會生活質量發展提速,這一點在圖1 中表現明顯。而后黑龍江省政府持續加大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環境治理方面的資金投入,因此居民社會生活質量表現良好。
2)人居綠色生態質量。由表2 可知,人居綠色生態質量的得分由2008 年的0.004 增長至2018 年的0.168。這與黑龍江省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有關,2008 年黑龍江省政府實施大量節能改造和生態保護工程,并將減排指標納入各區目標考核體系中,從“三供兩治一綠”到“三供三治”,黑龍江省政府著重加強整體人居環境的治理,扎實推進固體廢物的監督管理工作,積極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以及城市污水處理3 項環保回收處理方面的工作。同時,在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方面也略有成效。
3)經濟發展動力質量。經濟發展動力質量得分整體呈緩慢增長趨勢,綜合評分排第三,但比重處于遞減狀態。2008 年,黑龍江省R&D 經費投入占比較高,發明專利授權量隨之增加,帶動經濟快速發展;但受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環境產生的滯后效應影響,黑龍江省政府公共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9 年的10.3%銳減至2010 年的7.3%,同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下降。此外,2013、2015年因R&D 支出占GDP 的比重與發明專利授權量均比上一年下降,引起小幅度波動。
4)城鄉協調發展質量。城鄉協調發展質量在得分上小幅度上升,但以比重作為參考則明顯下降,說明與其他維度水平相比城鄉協調發展質量過于落后。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08 年為2.38,2018 為2.12,變化幅度不大,城鄉差距縮小趨勢不明顯。2008—2018 年黑龍江省城鄉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差距持續拉大,城鎮約為鄉村的2 倍,從側面體現出城鄉生活品質上的差距之大,主要原因是黑龍江省受傳統東北老工業基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影響,城鄉居民的就業環境、工資收入等各方面均存在明顯差距,影響城鄉協調發展。
2008—2018 年黑龍江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居民社會生活質量、人居綠色生態質量穩定,但仍需在原基礎上繼續提升。同時,黑龍江省長久以來受傳統產業主導地位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對較弱,嚴重阻礙了黑龍江省經濟效益的增長。而城鄉之間又存在嚴重的制度障礙,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差距以及城鄉區別待遇是引起城鄉發展極度不協調的問題核心,因而經濟發展動力質量與城鄉協調發展質量狀態不佳,需做出科學調整。
1)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務。完善地方基礎公共設施與社會服務,加大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繼續推進“三供三治”項目,改善居民社會生活服務水平。同時,增加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與基本醫療、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在就業方面應規范就業制度,建立和發展擴大就業的體制機制,降低黑龍江省的失業率。
2)持續提升生態綠色環保能力。加大公共綠化建設力度,完善綠色人居環境建設與生態自然的保護工作。針對減排政策,加大整治力度,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同時優化黑龍江省產業的空間布局。針對城鄉的多種污染物與垃圾排放處理,要進行嚴格把控,制定科學合理的治污計劃,并對相關企業進行全面的治污管理,引進高新技術,提高城市污水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3)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持續培育和引進科技與人才,加大R&D 與新興產業的經費投入,拓展科技成果轉化途徑。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對黑龍江省能源類的傳統主導產業,如煤、木、糧、油、礦等原字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將科技融入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利用新型技術充分延伸產業鏈條,促進黑龍江省產業新型化發展。在持續加大對第三產業扶持力度的同時,提高第三產業在地區總產值中的比重,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針對具有資源與地域優勢的地區,政府應進行合理規劃開發,積極推動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引導其成為地區支柱產業,將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
4)加深城鄉融合,優化資源配置。黑龍江省應打破社會資源過度集中城市的現象,加快消除橫向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針對資源型地區,可推行產業多元化發展,使城市結合周邊農村資源優勢,推動資源型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建設特色小鎮、特色農村,形成城市帶動農村、農村促進城市的發展道路,縮小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