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 談 勇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210029)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簡稱內異癥,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1],約80%的患者異位內膜侵犯卵巢組織,因囊腫內容物呈暗褐色、似巧克力樣糊狀,為陳舊血性液體,故又稱卵巢巧克力囊腫(varian endometrial cyst,OEC)。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AM)好發于25~45 歲的育齡婦女,婦科手術中5%~15%的患者被發現有內異癥存在。急性盆腔痛者超過33%伴發內異癥,慢性盆腔痛女性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異質性較大,從2%~74%不等[2]。痛經是這些疾病常見的主要癥狀,血瘀是其主要證型,有關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其發生率高達56.05%,其中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者占13.55%[3],屬婦科臨床疑難病癥。現將血瘀痛經的成因與調治探析如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4]曰:“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并擬定了治療此證的土瓜根散,以行血祛瘀、溫經止痛。說明“少腹滿痛”是“瘀”的癥狀表現,并指出其有周期再現的特點。所以痛經的發生與沖任、胞宮密切相關,瘀血的形成也具有復雜性,大體分為干性、濕性、癥瘕性3 類,可以單一出現,也可以兼夾為患。
1.1 月經氣血對血瘀痛經之影響每次月經來潮,是重陽轉陰之時,應當排除舊血,促進血海滋生新血。在排泄方面,要求全部徹底,所謂“留得一分瘀濁,影響一分新生”。陳舊性血瘀包括應該剝脫的子宮內膜和宮內容物,如不能及時排除,遺留下來,將導致“瘀濁”,從而阻礙氣血運行,不通則痛,發為痛經。
此外,《景岳全書·婦人規》[5]中還指出:“婦人久癥宿痞,脾腎必虧,邪正相搏,牢固不動,氣聯子臟則不孕,氣聯沖任則月水不通”,即指婦人之“癥痞”積聚日久損及脾腎,邪正之氣相搏結,瘀積氣結傷及沖任胞宮,則出現月水不通、不孕。
1.2 血瘀痛經之治療原則由疼痛發生的時間、部位、性質及程度,明辨在氣、在血、寒熱、虛實之不同,治療以調理氣血止痛為大法,以血氣為主,辨證論治,辨病施治。輕則予痛經湯、膈下逐瘀湯,重則予琥珀散、逐瘀脫膜湯等。
1.3 從陰陽大整體調治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透過現象看本質,認為該類疾病止痛為治其標,調整月經周期節律乃治其本,從而促進大整體的陰陽平衡。因為這類疾病內在環境紊亂,陰陽失衡,氣陽不足,難以推動氣血流暢,而疼痛的發生一方面與不通則痛有關,再者與筋脈、經絡的痙攣,以及心神不安密切相關。在治療方面,提出以天、地、人為主,具有多層次、立體性、多系統特點的陰陽大整體調治。強調經間排卵期的重要性,保證陰陽轉化順利及經前期陽長水平健康,陽、氣、火、神均到位,心神安定,方能從根本上控制痛經的發生。我們提出的以治未病為理念,大整體調治的治療原則具有以下4 大特點:未病先防,重在經間期;重視心(腦)與陽、氣、火、神;調陰陽重在復陽調周;根據不同年齡、病證、體質、季節選擇不同陽藥。所謂止痛法,有六大要點:止痛、止痙、溫陽、寧心、通瘀、調肝。此外,可配合外治法,如針灸、貼敷等加強止痛作用。
2.1 辨證論治臨床上因為疾病的多樣性,血瘀常常兼夾他證,當辨證論治。夾寒者:輕則予少腹逐瘀湯,重則予溫經湯、桂上加桂湯等。夾熱者:輕則予宣郁通經湯,重則予加味川楝湯加三黃湯、清熱調血湯。夾虛者:腎虛,予決津煎(當歸、牛膝、肉桂、熟地、澤瀉、烏藥)合折沖飲(當歸、肉桂、川芎、芍藥、牛膝、延胡索、丹皮、紅花);氣虛,予補中益氣湯合痛經湯。夾實者:氣滯,予加味烏藥湯、七制香附丸;干性血瘀,予大黃?蟲丸;濕性血瘀,往往見月經淋漓兼有盆腔炎性疾病,選用桂枝茯苓丸;癥瘕性血瘀,予化癥回生丹。
2.2 辨病施治痛經臨證可分為功能性、器質性、心因性3類。
(1)功能性痛經包括:原發性痛經,選用痛經湯(鉤藤、牡丹皮、當歸、赤芍、五靈脂、肉桂、廣木香、延胡索、川續斷、莪術、益母草)加琥珀、合歡皮;膜樣性痛經選用逐瘀脫膜湯(肉桂、五靈脂、三棱、莪術、炒當歸、赤芍、延胡索、益母草、廣木香、川續斷、炒枳殼、三七粉)。
(2)器質性痛經包括:子宮腺肌病,常選用內異止痛湯(鉤藤、紫貝齒、炒當歸、赤芍、五靈脂、延胡索、莪術、肉桂、廣木香、川續斷、全蝎、蜈蚣、琥珀粉);子宮肌瘤,選用定坤丹或助陽消癥湯;盆腔炎性疾病,予紅藤敗醬湯合活絡效靈丹;結核性盆腔炎,可選用大黃?蟲丸合活絡效靈丹;盆腔粘連,選用補陽還五湯(生黃芪、當歸、赤芍、干地黃、川芎、桃仁、紅花)加肉桂、生薏苡仁、生白術、廣木香等;宮腔粘連,選用蕩胞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
(3)心因性痛經,選用筆者安神定痛湯,藥物組成:丹參、赤白芍、琥珀粉、鉤藤、青龍齒、延胡索、茯苓神、廣木香、五靈脂、景天三七、肉桂、合歡皮。
3.1 注重經間期陽長情況經間期,是重陰必陽的轉化時期,也是陽長的開始階段,陽長的健康與否,與導致痛經的血瘀有著重要的關聯,陽長的情況可以通過測量基礎體溫(BBT),觀察BBT上升呈高溫相的情況以了解,陽長正常則BBT呈正常雙溫相。詳見圖1。
此外,BBT高溫相的情況還有以下3種:(1)延后上升:稍后,超半月內;中后,超1個月左右;過后,超2~3個月者。(2)升后復降。(3)不規則上升等。

圖1 正常及異常基礎體溫(BBT)表現
3.2 重視心腦與陽、氣、火、神,避免血瘀形成,控制疼痛我們認為痛經的發作及其加劇與心神有關。因為“心主神明”“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從臨床角度而言,痛經劇烈甚則昏暈者,與心神有關,又因心主血脈,血脈的阻塞與痙攣,引發子宮痙攣性收縮,皆與“心”有關,不通則痛,血脈攣縮,均是疼痛的原由。正如《雷公炮制藥性解》[6]在琥珀條下說:“《內經》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服琥珀則神室得合,五臟安,魂魄定,邪何所附,病何自生邪。于是使道通,而瘀血諸證靡弗去矣。”由此可知心主血脈,心君不明不舒則血道不通,極易產生瘀血,故古人喜用琥珀散來治療痛經,而我們在經間期、經前期重視精陽、火陽者原是心、火、神之意也。
3.3 陰陽大整體調治之要點要注意到多層次、立體性、多系統以天、地、人為主的調治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調理月經周期的治法,簡稱調周法。重在陽長期及其所體現的BBT高溫相的變化。一般來說BBT高溫相的不足或不夠,及其維持的時間偏短,所體現的高溫相欠穩定,或者前低后高,前高后低,馬鞍狀者,均為陽虛(六陽不足,有所偏頗),臨床上較為常見,但也有少數或個別反常者。所謂反常者,有3種情況:其一是陰虛及陽,需從陰論治,根在于陰;其二是陰虛火旺,火旺爍陰,又必損陽,清火滋陰為主,但必須顧陽;其三是陽太過,反過來不僅傷陰,亦必損陽,反使BBT過高或呈犬齒狀起伏不定,甚則不能形成高低溫雙相,病情錯雜,只能選擇清熱化瘀法論治。
3.3.1 正常情況正常情況下陽不足為多見。六陽不足,經我們臨床觀察,主要有以下3種情況:
(1)癸陽、海陽的不足,BBT高溫相偏低、偏短、不穩定、上升慢等。偏于癸陽者,一般用右歸丸或飲;偏于海陽者,一般用毓麟珠加減。在臨床上使用時,還應辨證而定,筆者認為尚需加入琥珀、合歡皮、肉桂、鹿血、茯苓神等安神助火之品,以杜絕血瘀。服藥后BBT高溫相應有所改善或恢復正常。
(2)氣陽、土陽的不足,BBT高溫相偏低、偏短、上升緩慢而且伴有明顯脾胃氣虛陽弱的癥狀。氣陽不足者,一般用人參、鹿茸片;土陽不足者,可用健固湯、溫土毓麟湯,甚則需用健脾溫腎湯;伴有器質性病變的,尚須加入琥珀、肉桂、冬蟲夏草、炙黃芪、蜈蚣、生薏苡仁等品。
(3)精陽、火陽不足,BBT高溫相偏低、偏短、不穩定或呈齒狀,或呈不規則波浪狀。精陽不足,一般可用《千金要方》之茯苓補心湯、水火種玉湯;火陽不足者,一般可用《金匱要略》之腎氣丸加心火藥,《婦人大全良方》之續嗣降生丹,具體用藥:當歸、桂心、龍齒、烏藥、益智仁、杜仲、石菖蒲、吳茱萸、茯神、牛膝、秦艽、細辛、桔梗、半夏、防風、白芍、干姜、附子、川椒、牡蠣,定坤丹亦為常用之品。具體使用時,尚需辨證論治。此外,在上述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入清心鎮降之品。因為精陽、火陽的不足均與心腎之陽,特別是心、火、神關系較大,故易出現上熱下寒、前熱后寒、寒熱錯雜的狀態。以及心煩痛劇及反復疼痛,是以在治療上必須顧及。
3.3.2 反常情況 反常情況亦有3種:
(1)陰虛及陽,BBT高溫相偏低、偏短、不穩定者需用六味地黃湯,或歸芍地黃湯加減,才能維護BBT高溫相。
(2)陰虛火旺,以致陽弱者,BBT高溫相不穩定,或上升后又低落者,需以知柏地黃湯加菟絲子、巴戟天等。
(3)陽、氣、火過盛者,BBT可出現過高,或過高中的不穩定狀,同樣導致陰陽失調,氣血失和,氣火偏旺,血行不暢,瘀濁內阻,由于此類病證極為復雜,一般可用清降、清瀉結合行血化瘀法,如鉤藤湯合三黃湯、三和飲、玉燭散、當歸龍薈丸、龍膽瀉肝湯等。
3.4 選擇陽藥之若干體會
3.4.1 不同年齡,選擇不同助陽藥,以維護BBT高溫相青春期,助陽與發育相結合,可選如紫河車、鹿胎、鹿茸、沙苑子、肉蓯蓉等品;中壯年時期,重視肝陽、肝氣,舒發心肝之氣陽,可選川椒、葫蘆巴、紅參等;更年期或老年期,更重視心脾,可選肉桂、黨參、白術、黃芪、琥珀等品,兼有風濕者,還可選二仙。
3.4.2 不同病證,選擇不同陽藥一般功能性病證者,應以癸陽海陽為主,藥選鹿茸、鹿胎、杜仲、川續斷等;器質性病證,早期應以氣陽土陽為主,藥選黨參、黃芪、巴戟天、炮姜、益智仁、補骨脂、冬蟲夏草等;中后期應以精陽火陽為主,藥選肉桂、桂枝、制附片、紫石英、紅參等;如屬腫瘤,應選琥珀散、陽起石、鹿血等,需長期服用,不僅助陽扶正,而且化瘀祛瘤。
3.4.3 不同體質,選擇不同陽藥陰虛陽弱之體,宜選擇滋陰助陽之藥,于滋陰藥中加入川續斷、菟絲子、肉蓯蓉、沙苑子等品;陽虛氣弱之體,必須選擇助陽益氣之藥,如紅參、黨參、鹿茸、附片、肉桂等品;痰濕之體,應選黨參、白術、陳皮、半夏、冬蟲夏草等。若為過敏之體,特別對有些助陽藥物過敏者,則需禁用。
3.4.4 不同季節,選擇不同陽藥秋冬季節,氣候寒冷,陽藥加重;春夏季節,氣候轉暖,陰中求陽,陰藥陽藥合用;長夏濕熱偏重者,尤當加入清利之品以調之。所謂天地人相結合者,早在《素問·離合真邪》[7]中就有論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說明人體陰陽氣血變化與自然界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夫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之陰陽盛衰,四季更迭,氣候變幻,必然影響人體內陰陽水平,夫人者理應順應四時之變化,而臨床治療選擇藥物亦需順應自然界之陰陽變化,順勢而為,方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