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 徐衍霞
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做數學題時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錯誤。
一、原因分析
1.認知缺陷
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存在缺陷,沒有對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準確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知識結構沒有建立起來,當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題時,就容易出錯。
2.學習中的負遷移
學生受個人生活經驗或學習經驗的影響,在解答數學問題時遇到了一些思維障礙,影響了準確思考。如有的小學生對學習存在思維定式,容易陷入解題誤區,或者在遇到類似題目時總是著急下筆,忽略一些隱含條件,從而導致解題錯誤。如在小數乘整數教學中,學生對小數點的處理經常受到小數加減法的影響,認為小數點就是落下來。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糾正學生的不良思維習慣,夯實對每個題目的理解,讓學生對解題更有信心、耐心。
3.學習注意力不集中
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審題時比較粗心,在做題時犯了一些本可避免的錯誤。如學生在審題時以偏概全、邏輯不清,解題時書寫潦草、粗心大意等,都有可能造成錯誤。數學教師要帶領學生對錯題原因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4.思維跳躍導致頻繁出錯
低年級學生在做題時有時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結果產生思維的跳躍而導致錯誤。比如口算 8×4÷8×4,會有部分學生將答案寫成1,他們直接受相同數字的影響,而在不自覺中先算了第一步和第三步。
二、“救錯”對策
1.巧設陷阱,引導質疑
課前教師要加強備課,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嘗試出錯的“苦頭”,再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思考、討論來發現錯誤,找出病因,這樣不僅能避免類似的差錯,同時對經過一番“波折”獲取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因此教師要在學生形成新知識雛形,又尚未產生認識誤差時,不失時機地巧設陷阱,把學生的錯覺和疑難誘發出來,進而引導學生質疑、釋疑,避免出錯。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上,學生在初步學習了角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數角的個數時,故意設置“陷阱”,對錯誤的答案進行全班的交流討論,促成自相矛盾,從而不攻自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實踐操作中有效“救錯”
教師應該寬容、理性地看待學生的出錯,因為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如在學習《分數的認識》時,學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平均分”的概念,將“平均分成”說成“分成”是教學中屢教不改的地方,如果這時教師快刀斬亂麻,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的嘴,或接二連三地提問學生,直至得出正確答案,效果往往不明顯。此時教師可拿出實物或者圖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一分,觀察分的各種情況,讓其發現“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不同情形,從而悟出什么是“平均分”。
3.提高做題正確率
針對學生因為粗心犯的錯誤,教師要保持既不忽視又不過于重視的態度。小學生由于做題經驗還不充足,在做題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粗心而導致題目做錯,教師對于此類現象應保持理解的態度。同時,由于學生做題正確率需要多加練習才能夠得到保證,所以教師應該適度增加題目的訓練量。對于學生集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就可以進行錯題的整理,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數學計算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競賽的緊張氛圍中,在提高解題速度的同時提高解題正確率,對于比賽中全對的同學給予得分獎勵,并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所在,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避免粗心等現象再次導致錯題的產生。
錯誤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其認知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不完善,出現一些錯誤在所難免。如果教師對學生出錯情況過于糾結,不顧后果地批評學生,會嚴重打擊學生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極易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這樣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影響學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教師應當珍視課堂差錯,分析錯誤產生的深層原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錯誤成為學生學習前進的動力,通過及時糾錯開拓學生思維,鞏固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