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昱 吳海茹

摘要:通過移情理論挖掘兒童情感需求,引導兒童產生繪本閱讀的移情體驗,以疫情主題繪本對兒童進行生命教育、品格教育。通過審美移情分析,結合移情觀察設計方法,進行信息搜集整合,開展移情理論下的疫情繪本設計。總結基于移情理論的兒童疫情繪本設計原則,完成以兒童為中心的疫情繪本實踐。移情理論適用于疫情主題兒童繪本設計的創新,完善兒童本位論,實現兒童與繪本的情感交流。
關鍵詞:移情理論 兒童 疫情 繪本研 究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J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5-0042-03
引言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國數億民眾同心協力抗擊疫情,從國家迅速防控到個人居家隔離,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涌現無數以生命捍衛生命的動人故事。加繆在《鼠疫》中提到“鼠疫似乎離去,返回它悄然出現、不為人知的巢穴,人類在這場和鼠疫的博弈中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疫情阻擊戰中直面生死的知識、經驗、故事、品質是需要傳播的生命教育。面對兇猛的疫情,兒童不應被排除在防控外,應在疫情抗擊這些現實場景中認知疫情危害、感受動人品質,進行生命教育。兒童階段是觀念內化、品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方向正確的教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疫情防控的積極能量轉為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是當前疫情留給德育的重要土壤,是這場阻擊戰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圖文并茂的繪本是兒童教育的最佳讀物,是進行兒童疫情教育的有效途徑。但在時代語境改變中,需要對繪本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在講解疫情知識基礎上,更多引導兒童感受生命,進行品格培育。本文通過移情理論指導疫情主題繪本設計,以移情設計的方法科學設置繪本情感,繪制以兒童為中心的繪本,以設計心理學拓展繪本設計途徑,進行繪本方法新探索。
一、疫情繪本設計現狀分析
新冠疫情爆發后,國內陸續出版兒童防護手冊等科普讀物,為超過2億的兒童提供疫情知識講解。但向生活經驗淺薄、自我防護意識不足的低齡兒童解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是一個難題。在已出版且出名的兒童繪本讀物中,主要有科普知識介紹的《寫給孩子的病毒簡史》《新型冠狀病毒走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圖解學生版),選題主要集中于新型冠狀病毒上,內容較枯燥、說教,缺乏兒童趣味點設計。此外,《打怪獸的10個方法》《九千毫米的旅行》《不一樣的春節》《等爸爸回家》等跳脫病毒自身,融入故事場景,敘事手法和內容相較豐富。但存在一定同質化現象,且虛構類讀本在代入性、思想性上仍有需要考慮的地方。但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以上書籍較少普及出版,更多是以科普類網絡條漫進行簡單介紹,畫風粗糙隨意,內容空洞乏味。盡管國家陸續推行支持疫情主題兒童讀物計劃,但我國疫情主題繪本仍多處于無體系、無趣味、無教育的環境中。
新時代兒童早期教育普及,智力發育快,接受信息渠道多樣,理解程度高,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移情理論以兒童為中心,擴大繪本選題范疇、豐富繪本故事語言、完善繪本創新路徑。疫情繪本不僅需要兒童了解防護知識、認識疫情危害等淺層知識,更應挖掘兒童需求、偏好、情感,引導兒童自主閱讀。以疫情抗擊中人民、社會、國家的動人瞬間,對兒童進行品格塑造、生命教育,引導兒童產生責任感、使命感,樹立正確價值觀。
二、疫情繪本的移情設計原則
(一)設置繪本閱讀的移情特征
兒童繪本閱讀審美中普遍存在移情現象。兒童閱讀繪本時,對無生命的對象生命化的情感投射,將自己情緒情感置入角色,認為繪本中的角色是自己,自己是角色,這就是繪本閱讀中的移情現象。移情是兒童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嬰兒時期便具備生理基礎,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積累,不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提升移情能力。繪本內容吸引兒童時,兒童會無意識自主發生移情,并對產生移情的繪本角色產生偏愛,進而被角色影響。所以疫情繪本的角色設計要設置觸發兒童移情的特點,使角色與兒童建立情感鏈接,吸引兒童產生興趣。
移情消除兒童與繪本角色的邊界。兒童2~7歲思維發展的特點之一是主客體不分,這樣的狀態使他們成為泛靈論者,表現為主觀將沒有生命特征的物體賦予生命特性。這種思維幫助他們消除自我與外物的隔絕邊界,快速融入交流情境,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當兒童閱讀繪本時,畫面中的角色在兒童觀念中便變成真實存在的個體。兒童會對角色灌注情感,也會將角色情感替代為自我情感,散發想象,在腦中產生審美意象,與意象交往中獲得審美愉悅,這種愉悅是兒童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投射到繪本中的結果。在這過程中,兒童釋放了自我,融合了物我,打破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邊界,以豐富、深刻的方式表達了自身愉悅的審美體驗。
移情表現了兒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當兒童對繪本角色產生移情,與審美對象進行情感交流時,會對角色表現出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經驗達到同構,進而產生一種角色和自己一樣的滿足感、獲得感。兒童受經驗程度和個體差異的影響,使審美移情帶有個體的情緒性想象,通過想象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審美情感、認知體驗等移置于客觀事物上,賦形于物。移情時兒童會按自己興趣、審美、意識,以自己為中心自行建構對象,憑借內在的意識自主創造屬于自己的審美想象。疫情主題繪本可以以移情為切入點,挖掘兒童對繪本的需求,設計吸引兒童興趣、想象、情感的移情觸發點。
(二)融合家庭成員對兒童的啟蒙教育
兒童移情繪本關鍵是繪本中呈現兒童熟悉事物的經驗。兒童審美心理會對繪本中熟悉事物進行意識加工,所以繪本要設置兒童熟悉經驗,調研兒童環境,尋找教育角色。在設計調研中,發現兒童最熟悉的角色是家庭陪同成員,主要成員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其中以母親為主要陪伴者。兒童與母親的情感交流是兒童獲取愛的主要來源,母親對兒童人格塑造意義重大,很多繪本都以媽媽為繪本角色,如安東尼.布朗《我媽媽》,大衛.梅林《像媽媽一樣》,薇拉.威廉斯《媽媽的紅沙發》,宮本忠夫《我和媽媽》等,媽媽作為兒童最熟悉、最信賴、最愛的家庭成員,是兒童家庭教育重要角色。
生命教育對教育有著基礎性價值,但現有生命教育多集中于生命教育理論本體和學校教育層面,家庭教育卻零星涉足,家庭教育作為大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尚未真正步入生命教育的話語體系。《指南》要求,“要借助故事以及圖書等讀物,父母給幼兒講講撫育孩子成長的經歷,讓幼兒體會母愛與父愛”因此,家庭教育融入繪本藝術形式與是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員間相互教育、影響及家庭環境產生的教育功能,既有顯性影響,又有隱性影響。狹義家庭教育指長輩對晚輩的教育行為,是家長對子女的培養教育,家長在家庭中自覺、有意識、按照社會需要和子女身心特點,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影響。本繪本從狹義教育出發,側重通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影響進行疫情故事的開展。
繪本呈現兒童熟悉事物經驗初角色塑造外,內容選擇也是重要方向。疫情抗擊中動人故事藝術化的呈現,是提升疫情童書質量、增強內容感染力、生命力、真實性的有力路徑。在舉國抗疫的過程中,涌現出數不勝數的感人故事。其中,很多內容與兒童體驗息息相關,如援助湖北醫療隊中趙英明孩子說“等媽媽回來抱著媽媽,吃飯也不松開,睡覺也不松開”,寥寥數語,將兒童對媽媽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安慶副護士長張敏奔赴疫區,對哭泣緊抱的女兒說:“媽媽要去打怪獸,很快就回來”...以這些真實故事為原型,創作繪本故事內容,對兒童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繪本創作中,也要注意因疫情使家庭發生驟變的兒童心理,細膩的情感刻畫對兒童相信角色,完成情感置換至關重要。
三、疫情繪本移情設計過程
(一)用戶信息收集
移情需要繪本真實再現兒童生活經驗,真正處在兒童環境,了解兒童認知基礎。繪本作為一種產品,兒童讀者是它的用戶,了解用戶真實需求和體驗,以兒童為中心,是繪本創作發展的主要途徑。很多創作者習慣以俯視兒童的角度進行設計,對疫情主題以教育者身份進行說教、解釋、告誡,沒有考慮兒童認知、興趣、疑惑,嘗試視線下降,從兒童的高度進行設計。移情是一種情感本能,是兒童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發生。創作者想要繪本觸發兒童移情,就需要使用移情設計的方法,進入兒童環境,將自己當作兒童,移情觀察記錄收集兒童的信息,挖掘兒童表面行為活動下的心理活動。兒童對疫情的認知與了解,是他們對疫情主題已有的經驗,記錄兒童語言數據、行為數據進行信息收集整理,從兒童共有認知出發,進行繪本主題與內容選擇。
(二)移情圖組織
移情圖將繪本創作者得到的調研結果簡單圖表化,通過主題關系的梳理,厘清設計思路,探究兒童家庭對兒童的近距離影響。通過對XX幼兒園中對56個兒童做疫情認知提問,得到兒童對疫情主題的關鍵詞提及頻率次數,知男童女童對疫情主題關鍵詞不受性別影響。兒童觀念中,對疫情的關鍵詞認知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口罩、醫生、家里玩耍、洗手、電視、危險。以上詞組均是與兒童集體訪談提問中,根據兒童言語回答,記錄的多數兒童認知。選取頻率高的詞組作為繪本線索,將這些熟悉經驗作為兒童移情的觸發點,結合繪本藝術手法進行疫情主題的繪本創作。
此外,對8個兒童進行個體訪談,了解兒童家庭情況,通過記錄父母職業、疫情期間父母行為、兒童行為變化、兒童主要情緒為移情故事卡設定。主要選擇兒童李,她的媽媽職業為醫生,爸爸為單位職員,通過訪談得到此兒童疫情期間生活狀態變化最大,情緒反應最為強烈。媽媽最初沒有回過家,爸爸也是早出晚歸,主要由老人陪伴,隨著后期疫情可控,媽媽才正常回家。兒童李經歷好奇、生氣、思念、煩躁、孤獨等系列情緒。所以選取兒童李的移情圖,設置為故事主板。通過兒童視角講述醫生媽媽辛苦抗疫的背后故事。通過記錄兒童共識認知,總結兒童的熟悉經驗。選擇代表人物故事,以兒童視角講故事,引導兒童將自己當作繪本中的角色,體驗角色情緒情感,收獲角色體驗。
四、移情在繪本中的表現形式
(一)移情繪本的角色設計
1.角色情感設計:《野獸國》中,調皮的邁克斯與媽媽吵架生氣,沒有吃晚飯,氣沖沖地待在自己房間中。當看到邁克斯生氣,會帶動兒童讀者想到自己生氣的樣子。這樣真實情緒的刻畫會增加兒童的代入感,感受角色的情緒。很多創作者致力于將美好、溫馨、純真賦予兒童繪本,躲避負面、消極的內容對兒童干擾。但兒童是發展中的個體,有著真實的喜怒哀樂,繪本人物只有真實表現兒童遇到問題時的自然情緒,才會讓閱讀的讀者代入角色,產生移情。
在筆者繪制的《媽媽流了好多汗》中,(圖1)對于果果的情感塑造,由于媽媽長時間不回家,聽到別人說媽媽去抗擊疫情,主角果果不解又難過,思念又埋怨。睡前在被子里一個人暗暗的生氣。在兒童認知里,多少大道理都沒有媽媽不在身邊關鍵,睡前嘟嘟囔囔的抱怨:“媽媽那么笨,她能贏嗎?她還沒有我厲害”后半句是典型性的兒童語言,繪本中兒童式語言不是用哦,啦、哈、呦等語氣詞裝飾,而是考慮兒童說話內容、情境。這樣的語言描述,也是基于兒童自我中心的思維,兒童認知單一,對于事物比較常常以自己為基準。對比前文媽媽在生活中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在果果認知里媽媽是不會戰斗的,媽媽有時候還沒有自己厲害,怎么去打怪獸,既體現果果的生氣,也表達對媽媽的思念擔心。
2.角色場景設計:繪本再現兒童熟悉的生活場景是兒童快速移情的關鍵。前期進行兒童繪本移情觀察時發現,兒童對繪本中出現自己見過的場景經驗時,會表現出興奮,手舞足蹈的反應。《大衛,不可以》中大衛穿著泥鞋子到處跑,光著屁股準備往外面沖,將平底鍋敲出砰砰砰的吵鬧聲,洗澡吃飯時玩玩具被媽媽呵斥,這些場景都是兒童生活中常常發生的,大衛的活動會讓兒童想到自己也在生活中發生類似的行為,閱讀繪本時兒童會代入大衛,將大衛看作自己,感受著大衛的情緒感受。閱讀《我媽媽》繪本中,出現媽媽化妝畫面時,很多兒童爭先恐后表述自己媽媽也有這個化妝品,有好多口紅,自己還幫她抹過,這些兒童語言反應都是兒童看到口號這個熟悉事物符號,聯想到自己的媽媽使用場景。這樣的現實細節設置就會引發兒童移情,從內容角色映射到自我的生活。所以繪本需要從兒童生活場景入手,留心兒童在疫情期間在家庭中的情感、行為、語言活動。
在筆者繪制的《媽媽流了好多汗》(圖2)中,通過兒童視角,講述媽媽日常場景中是個迷糊平凡的媽媽,做飯可能并不好吃,逛超市特別懶,哄騙果果推購物車,洗衣服會馬虎的染色,還會遛狗時候丟了東西。這樣手忙腳亂的媽媽是真實存在,有優點有缺點的。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場景都塑造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媽媽,這些熟悉的生活場景會觸發兒童想到自己的媽媽場景。
(二)移情繪本的對比設計
1.對比設計表現情節:兒童需要視覺刺激,所以常常需要以對比、夸張等手法凸顯事物特征,增加兒童記憶。對比手法進行故事渲染可以通過同一畫面中事物大小差異、不同畫面中前后差異展現,(圖3)中,通過大大的、數量少的醫生形象和背景中小小的、數量多病床進行對比,既體現醫生的辛苦、偉大,也表現疫情中生病人數多,疫情的危險。通過形態差異增加兒童注意。此外,在故事內容設置上,繪本開始以媽媽日常刻畫了一個啼笑皆非,冒冒失失的形象,是存在于兒童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一員。但到后期疫情爆發,看似普通的媽媽卻忽然不見了,好久沒有回家,也逐漸為讀者揭曉謎底,媽媽是醫生,醫生是這場疫情中偉大的英雄。先抑后揚的手法給兒童帶來認知變化,同時也揭示主題,每一位疫情期間付出辛苦的英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但在危難之際,卻勇敢站出,通過孩子最熟悉的媽媽角色給予兒童品格的教育。
2.色彩對比烘托情感:從繪本色彩選擇看,兒童更傾向純度高、對比強的色彩。從兒童視覺認知角度出發,合理配色,更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當繪本中色彩設計符合兒童閱讀心理,兒童會不自覺地調用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解釋圖畫,以便符合自己情感需求,增加閱讀興趣。對比色常常被用來增加兒童視覺刺激,如紅與綠、橙與藍、黑與白等等。在筆者繪制的《媽媽流了好多汗》封面設計中(圖4),封面采用果果流淚,封底媽媽留著汗流著淚的鏡頭,進行情感描繪,展開故事疑問。動作設計上以果果對媽媽的捧臉行為形成封面封底的互動,母女二人戴著親子裝的帽子,增加游戲的趣味效果,提早進入故事狀態。通過果果和媽媽的背景色表現環境差異,對封面溫馨安全的黃色背景和封底渾濁雜亂的黑色背景進行對比,以色彩的對比進行故事鋪墊,暗含媽媽在危險環境中拼搏抗爭,為果果提供了安全光明的生活,傳達醫生在疫情中辛苦付出的精神。
(三)移情繪本的想象設計
1.虛實結合的空間設計:新鮮事物激發好奇心,熟悉事物具有代入感,繪本要合理安排熟悉經驗和新鮮事物的比例設置。移情需要以兒童熟悉事物經驗吸引兒童興趣,但卻需要融入新鮮事物道理教育引導兒童,承接故事發展走向。兒童移情會被繪本中某個點觸發,發散出自己的故事,兒童審美過程中,審美感知、想象、移情、理解角色,其中想象是兒童最自由狀態,兒童會依據繪本中提出的熟悉事物特點,融入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所以每個兒童的審美想象是大相徑庭的,兒童情緒發散在想象中達到最大化。繪本要注重設計虛實結合的情境。
在筆者繪制的《媽媽流了好多汗》(圖5)中,果果很想媽媽。實際描寫在她睡覺的時候,用望遠鏡看看媽媽在干什么,接下來進入虛幻的描寫,看到媽媽變成超人,與病毒怪獸大戰。用兒童虛構的眼光,卻帶領讀者看到媽媽實際在做的事情。將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拉制同一水平線,在同一空間中實際提供真實性,虛擬引發想象,虛實結合會增強兒童對角色的信任感。此外,(圖6)在結尾果果眼里,媽媽回來了,媽媽流了好多汗,也流了很多淚,升華主題,揭示醫護人員的辛苦,但也虛實結合,沒有說明媽媽是真的回來還是果果想象媽媽回來,可能是疫情結束,媽媽結束任務回家,也可能是果果思念媽媽,想到媽媽回來抱一抱她,給予兒童自我想象的空間。
2.滿足情感的結尾設計:《大衛,不可以》結尾處,一直約束呵斥大衛的媽媽說出大衛乖,媽媽愛你。《我媽媽》中,我媽媽很厲害,會很多技能,結尾表現媽媽最重要的愛我。這些愛的結局會讓在兒童在隨著主角情緒體驗完故事后被感動,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濃濃愛意,這種愛意對兒童安全感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繪本設計要融入兒童參與的理念,兒童參與的觀點要求題材類型、故事選擇、角色塑造、文字對白等均以兒童視角為考量。移情理論以用戶為中心,挖掘兒童的同理心思維,以情感體驗為重點,可滿足兒童對性繪本的情感需求,深刻地與兒童的情緒感知保持一致性。故事結局傳達愛意,滿足兒童情感的需求,會使兒童感動沉醉。在筆者繪制的《媽媽流了好多汗》(圖6)中,媽媽在暖暖的燈光下,緊緊抱著果果,母女倆彼此的思念產生濃濃的愛意,結局給兒童一個溫馨美好的畫面,使兒童散發情緒想象,產生自我情感體驗。
結語
總之兒童繪本融入移情理論,會激發兒童自主閱讀,產生審美偏愛。能夠使繪本更具有情感與生命力,在角色設計、內容設計、想象設計中貼近兒童現實經驗,滿足兒童情感需求,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吸收繪本知識內涵,滿足兒童角色代入的體驗。疫情繪本是繪本創作者對兒童生命教育的現實突破口,為兒童傳遞抗疫知識,培養品格意識,進行生命教育。移情理論在兒童與繪本閱讀中雙向建立聯系,以移情設計方法構建內容設計,創作以兒童為中心的繪本,為我國原創繪本設計增加新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程鐵男,包琳繪本風格多樣化的必要性研究[J].設計,2019,32(21):335.
[2]焦瀚,田星瀚色彩情感在動畫電影中的設計應用分析——以動畫電影《哪咤之魔童降世》為例[J].設計,2021,34(05):110-112.
[3]史超,李玲.當下中國內地繪本發展現狀的思考[J].設計,2013(02):92-93.
[4]曾棟,李楠,李梅子產品移情設計方法與應用研究綜述[J].包裝工程,2017,38(22):150-156.
[5]姜勇.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20(06):21-26.
[6]王琳,穆雷.童心戰“疫”:后疫情時代我國童書出版策略及思考[J].科技與出版,2020(07):92-96.
[7]徐躍東,汪穎.基于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區APP設計研究[J].設計,2021,34(07):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