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瀅 沈怡
摘要:為順應未來城市的發展,將城市高架橋下空間逐步由陰影推向前臺,使其轉變為宜人的公共開放空間,并漸漸成為城市品質的展示窗。通過對城市高架橋下空間類型和特質的分類梳理,歸納具有普適性的各種類型空間改造思路。從人本和城市發展的角度提出了針對性的景觀營造模式。該景觀營造模式可為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喚醒和活化提供參照。
關鍵詞:城市高架 橋下空間 景觀營造 空間利用 橋梁美化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5-0158-03
引言
伴隨著快速城市化,交通開始高速發展,城市高架橋為改善隨之而來的交通問題而不斷被修建。建立在高架橋下的大量地面場地逐漸變得消極,高架橋本身也因其巨大的構筑加劇了城市空間的割裂感,在對城市生活品質日漸重視的今天,高架橋下空間的景觀營造正成為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新命題。如何通過景觀營造將這種負面灰色空間轉化為正面空間,消除橋梁對城市的割裂感,改變橋下空間黑暗、潮濕、狹窄和危險的刻板印象,是現代城市建設亟需解決的新挑戰。
一、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類型及特質
(一)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研究背景及現狀。目前關于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以綠化植入為主,通過橋下綠化及垂直綠化進行道路附屬綠化空間的美化,對于植物配植和生長環境的研究較為深入凹;另一種則通過結合周邊用地對橋下空間進行改造、增加人的參與度,以此來復活城市橋下空間。
在實際案例中,歐美國家更多的是強調空間利用的公共性,人們以空間是否能夠作為城市中日常社交的功能場地來判斷空間的優劣。而日本在高架橋下空間的設計上,商業引導性更為明顯,如中目黑高架下項目和萬世橋車站改造項目,實體商貿在橋梁下形成了一股日本獨特的新興潮流,激活了高架橋下空間。中國對高架橋下空間的開發正處于起步時期,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下,高架橋下空間便演化成了解決老城區停車問題的巨大停車場[3]。
綜上所述,國外對高架橋下空間的開發設計和景觀營造相對起步較早,而國內當前此類研究雖多,卻基本只停留在研究階段,或是僅通過某一角度進行利用,對于城市高架橋下空間類型的研究不夠全面,也尚未有較為完整的歸納整理及對比分析。本文試圖從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各種類型及特質出發,歸納具有普適性的各種類型空間景觀營造模式。
(二)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類型及特質。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分為路段高架橋下空間和立交高架橋下空間,根據其范圍設定原則可以歸納出其各自的主要特征,并利用這些特質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設計。
路段高架橋下空間,據其分布位置的不同,位于道路紅線以內的為路中高架橋下空間,位于道路紅線以外的為路側高架橋下空間,總體位于道路邊角地塊,主要為帶狀和線性空間,屬于派生空間。路中高架橋下空間大部分在橋梁投影之下,以狹長的帶狀空間為主,較為消極、孤立;路外側高架橋下空間則常與相鄰地塊連接,不僅僅只有高架橋投影下部空間,一般呈寬帶狀或接近面狀,相對具有公共性。
立交高架橋下空間通常以最外側立交橋的邊界線定義范圍,包括立交橋下道路紅線內、外側空間。一般呈面狀,公共性較強,邊角性、消極性和派生性相對較弱,如表1。
高架橋下空間由頂面、承重柱和地表三部分形成,頂面面積、離地高度及形狀的不同導致了高架橋下空間尺度大小和空間形態的不同。承重柱的高度決定了橋下空間可利用空間的高度[4],高架橋承重柱一般分為單柱墩、Y型墩、T型墩和雙柱墩,承重柱將橋下空間切分成一個個小空間,其中使用單柱墩、Y型墩、T型墩的橋下空間較小,使用雙柱墩的橋下空間相對較大。
(三)城市高架橋的影響。城市高架橋空間在起到交通通道功能與承載公共社會生活的同時,其自身就是一種景觀的表達,也是景觀表達的場所。高架橋作為城市的地標,體現城市文明,具有時代特征,與其所處的時代相適應。
但是高架橋本身是一種工程構筑,其形態是由功能決定的:厚實的高架橋墩,寬大的橫梁,粗糙的質地必將影響到其周邊的城市空間。高架橋的建設雖在平面上縮短了兩點之間的距離,但對于行走在城市中的人們來說,這是以人行尺度下的不舒適感為代價的,橋梁自身的尺度之大導致一旦落成便極易成為當地的主導景觀,這對于周邊城市空間形態和人文色彩的沖擊是難以估量的。
對每座城市來說,最重要的是其文脈和精神內核所在,人們在初期注重速度、效率的建設導致城市傳統景觀的逐步消失使城市歷史和文化難以延續,城市文脈的失落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的。而橋下空間的利用,正是在人的視角下縫合被高架橋隔斷開的城市空間,使城市中零散的空間再次擁有新的主要用途和存在的價值,使其充分發揮出超過一般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發展潛力,成為城市文化新的聚焦點。
二、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的營造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是多種景觀要素的復合,對城市景觀系統有獨特實際意義,在對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的營造過程中,應考慮到橋下空間景觀在全部城市景觀系統中的層級,根據其重要性的差異,在景觀建設中應體現一定的層次差別,以協調城市景觀體系的整體性。
(二)交通性原則。便于通行是高架橋的主要目的,在橋下空間的營造中,應優先滿足高架橋的交通需求,避免景觀遮擋視野引起安全隱患,并利用其提升對車流和行人的正確引導。同時,消除橋下空間開放后人流對車輛交通的影響,可通過建造地下隧道、過街天橋或交通指示燈正確引導和控制行人及車輛流量,防止人與車混合交通的情況。
(三)人本性原則。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用地的日漸緊張,目前城市公共休閑娛樂空間愈來愈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高架橋下空間的綜合利用成為大勢所趨。人作為城市生活的主體,景觀營造應遵循人的意愿,重點考慮人員對空間的可及性和對景觀的舒適性要求。
(四)生態性原則。種植綠化是現有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最常見的改造形式,在生態景觀營造中應考慮生態的整體性和持續性。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綠化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必須將其與周邊綠地景觀結合起來考慮。在品種的選擇上應優選對塵土、噪音和廢氣有較強吸咐能力的綠化植物,多挑選抵抗性強,維護保養低成本的鄉土樹種。
(五)藝術性原則。考慮到高架橋的交通性特征,景觀營造應把握車行速度尺度下人們對景觀的觀賞感受,為了加強景觀總體意向的形成,應注意景觀設計的完整性和可識別性。而對于人們可以進入的橋下開放空間景觀,應在注意車行尺度的同時,考慮人行尺度。對于人行可接觸區域,需要加以人行尺度的景觀小品或植物配置,滿足兩種尺度下的景觀體驗。
三、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模式
(一)路段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模式。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狹窄細長、光線昏暗、噪音嘈雜、環境較差,通過設計改善這樣不良的空間特征,使橋下空間成為宜人舒適的場所,才更能反映城市的公共空品質。
對路段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的方法有添加視覺色彩、藝術人文植入、增加生態措施、特色照明亮化和增加復合功能這五種:
1.添加視覺色彩。當前大部分橋梁都為混凝土表面,灰沉的表面加之本就昏暗的橋下空間,不僅無法激起人們的興趣,也使橋下空間更加沉悶無趣、缺乏生氣。利用彩色涂裝對橋梁立柱特別是下部橋墩進行裝飾,以色彩點燃整體空間活力。色彩搭配以輕松明快為宜,通過表現具有文化內涵的圖案或涂鴉,使其從灰色空間變為充滿活力的城市文化風景線。
2.藝術人文植入。通過安裝藝術裝置和城市家具增加橋下空間的藝術元素,以改善整體城市環境。裝置藝術作為點睛之筆,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易于被接受和喜愛。城市家具不僅對塑造城市精神文化形象具有幫助,同時也具有實用意義,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同時,將藝術融入居民切實生活之中。
鑒于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特殊的空間特征,所添加的藝術元素應形態簡單且相互統一,與周圍環境風格保持一致,適應高架橋下空間特點。藝術元素設置應以安全為首要前提,綜合車行與人行的視覺特征,在通行速度較低處設置,也可與橋墩、橋柱相結合。
3.增加生態措施。生態方面以運用垂直綠化和海綿城市概念結合高架橋特性進行改造為主。垂直綠化即利用攀緣植物攀附橋柱和橫梁,在一些重要節點上也可用容器種植和壘土種植觀花觀葉植物組成造型或圖案;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上,例如增加存儲模塊和用于雨水收集處理的初始雨水處理設備,增加灌溉加以利用,使高架橋下空間能形成雨水收集再利用的循環。
4.特色照明亮化。特色照明主要包括橋身亮化和景觀照明。橋身亮化應把重點放在梁或墩的腹部,著重于體現橋梁結構之美,通過顏色,明暗變化來重塑橋梁夜間形象;或對景觀元素進行照明,如植物、小品等;也可將照明工具景觀化,植入城市文化藝術,使其自身成為景觀元素。
5.增加復合功能。根據不同高架橋的特點,將其他功能植入橋梁空間中,提高其利用率。如高窄的高架橋可進行垂直利用,通過結合快速路車型高架、多條軌道高架或快速交通與慢行交通垂直分布的形式,增加橋下空間的復合功能;較寬的面狀橋下空間可加入商業或休閑功能等。
不同的橋下空間類型適用不同的營造方法,通過各種營造方法的結合,以形成不同類型空間獨特的景觀營造模式。根據路段橋下空間的空間利用方式,可分為綠化景觀型、公共交通型、停車場地型、市政設施型、倉庫儲存型、商業零售型和休閑娛樂型。綠化景觀型多為停車場及附屬設施為主,適用于添加視覺色彩、藝術人文植入、增加生態措施等方法,常種植耐陰植被;公共交通型以公交站、軌道站及其他公交設施為主,基本利用了增加公共交通復合功能的方法,如上海中運量公交站,同時適用于添加視覺色彩、藝術人文植入等方法;停車場地型以停車場及其配套設施為主,可適當加入視覺色彩和藝術人文增添橋下空間活力;市政設施型為市政管理所用,如橋梁管理用房、電力設施用房等,可通過增加視覺色彩對空間進行亮化;倉庫儲存型作為倉儲空間存放雜物,如環衛管理設施存放,同樣利用視覺色彩進行改善;商業零售型在橋下設置商業設施或臨時商業等復合功能,如汽車維修、餐飲零售等,可綜合利用增加視覺色彩、藝術人文和照明亮化等方法;休閑娛樂型一般聯合周邊用地設置橋下空間公共活動,如橋下公園等,適用于增加視覺色彩、藝術人文植入、增加生態措施、特色照明亮化和增加復合功能等多種景觀營造方式,可改造余地較大,如表2。
以上各種類型對城市立交橋下空間的適用范圍逐步提高,但仍需探尋更富創造力和多樣化的綜合利用方法,因地制宜地對橋下空間進行改造,在保證橋下空間使用率的同時,提高其品質要求。
(二)立交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模式。立交橋下空間包括立交橋面以下的空間及其向外延伸的開放空間,是一個更具公共性的面狀空間。隨著城市的發展,立交高架橋下空間的的開發利用方式也從單一的綠化植入開始趨向于街頭公園,功能更加復合[5]。
立交高架橋下空間的改造可以參考休閑娛樂型路段高架橋下空間,綜合利用增加視覺色彩、藝術人文植入、增加生態措施、特色照明亮化和增加復合功能等景觀營造方式,但在總體空間的營造上,應更注重以下幾點:
1.功能人性化。在景觀營造中應更加重視人性關懷,注重市民的參與度。設計應從使用者需求出發,以人為本,根據當地情況調整措施,凸顯場地特色的同時滿足功能和美學要求。立交橋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也應圍繞功能和審美出發,首先分析周邊居民需求,為空間植入功能,提高空間的利用率,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舒適宜人的日常公共活動場所。
2.空間開敞化。立交橋的交通性功能需求導致立交橋下的空間大多是封閉的,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橋下封閉的空間構成了灰色區域,很容易導致新的危險。在交通通順的前提下,增加引導行人進入的步道,打開城市立交橋下空間,使原來閉塞的橋下空間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利用橋梁的結構美化來引導視線,將本身封閉的立交橋空間變為一個開敞舒適的新區域。同時,應注意預留出視線通道,防止引發因視線障礙產生的安全問題。
3.延續城市文脈。文脈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所在,將城市文脈提取成代表性的區域文化符號,應用于城市橋下空間的景觀設計,同時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融合,形成具有獨特意蘊的城市空間景觀,延續城市文脈,發揚城市精神。
4.橋梁自身美化。由于立交橋一般位于城市核心樞紐或門戶位置,其本身也成為了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代表著城市形象。橋梁自身美化是立交橋空間開發利用的最直接的手法之一,良好的橋梁形象可以使人們獲得最直觀的美的感受,改變人們對于立交橋的古板認知。
(三)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模式的利用。通過各種營造方法的綜合利用來改造城市高架橋下空間能獲得最大的效益,現今不少成功的改造案例都說明了這一點。如巴西圣保羅市對一座線性高架橋下空間進行了改造,場地周邊分布著大量商務用地,設計師將其改造成了一個綠化休閑空間,運用生態措施在橋梁上懸掛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利用雨水收集系統達到空間內部水資源的可重復利用;一條健身步道貫穿其間,并設有休憩座椅,除此之外還放置了各種功能的綠色功能亭,為居民提供便捷服務[6]。丹麥建筑事務所BIG為曼哈頓島設計了一個U形保護系統以保護內陸地區遠離洪水的侵擾,其中東河公園將于高架橋下建設一個橋接平臺,休憩、社交、運動、商業、天幕影院...高架橋下將誕生一個有彈性的城市棲息地[7]。荷蘭贊斯堡城市廣場的改造將一個無趣的橋下停車場地改造成了一處開放自由的社區會客廳,老人可以在這里的花店和超市購物,年輕人可以在運動場上玩滑板、練街舞,還有一個小碼頭,人們可以從那里劃船到大河,不同年齡層的活動場所都在高架橋下得到了滿足[8]。
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模式并非一勞永逸的萬能藥,成功的設計必然是對當地的城市生活有明顯改善的。從這些設計中汲取靈感,歸納改造成功的要點,并結合中國實際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靈活利用到實際案例中,才能探尋出真正適應于中國本土的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之路。
四、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發展趨勢
城市高架下的空間,因高架橋本身理性結構的冷漠和橋下的單調壓抑給人以不好的感受,是現代城市快速崛起下被忽視的黑暗之處。巴西曾經對改造前后的高架下空間作過統計分析,在新的社區運動場地建成完工后,該地區違法犯罪的概率大幅度降低[9]。反觀中國,現已存在的高架橋下空間眾多卻仍未得到合理的處置,大多被流浪漢和停車場所占據,有巨大的改善空間。
在當下的現代城市生活中,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已被滿足,人們開始期待更新鮮的社會生活,對公共社交空間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架橋下空間公開、可達,具備這些條件并直接可以置換出的人們所需的新城市空間。實則在某種意義上,高架下空間可以視作一個高質量的城市補充模塊,通過功能的轉換和混合,適應城市不同的需求補充城市結構、完善居民生活、拓展商業休閑...更多當下無法想象的新鮮形式都有可能出現在高架之下。這些城市中真實存在的需求,很大一部分都可以通過利用橋下空間進行改善。設計過程中,應透徹了解城市居民的需要和主觀觀念,引入公眾參與設計,從而有效避免城市建設中上下層脫節的問題,使設計更有效地為人們服務。在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高架橋自身早已完成了從單一作用到多樣性功能的變換,完成了由消沉向積極主動的改變。
作為城市發展的產物,城市高架橋也終有成為過去時的一天,橋下空間的景觀營造不僅要處理好當下橋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也應為未來的城市可持續建設考慮,高架橋下還會有更多無限的未知和想象力。在建設過程中,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應盡量減少甚至改善交通對生態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協調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持生態平衡,與城市和諧共生[10]。
結語
城市生活是一個由眾多有機生命組成的系統,城市也理應是無數城市空間構成的總體。這在其中,既有由上層至下層整體規劃而產生的空間環境,也有自下層到上層需求所產生的空間環境,城市高架橋下空間便是其中之一,其重塑與振興是對城市主體作用空間的有利填補,更是這其中最具魅力的存在。
現如今,城市高架橋下空間作為城市品質的反映,在城市建設中占據著越來越關鍵的地位和更大的影響力。現階段中國已有一部分高架橋下空間的更新改造項目,但總體依然處于相對初級的發展環節。本文通過對城市高架橋下空間類型和特質的梳理,從人本和城市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對于各個類型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具有針對性的有效優化方式,總結了城市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營造的總體思路,以求對探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橋下空間利用方法有一定的啟發。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預警分析的江蘇歷史文化村鎮遺產保護研究”項目(51408310);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游憩者滿意度分析的蘇南歷史文化民村景觀更新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朱瑞雪論現代都市中的公共藝術——南京地鐵一號線三山街站壁畫表現形式[J].大眾文藝,2019(18):121-122.
[2]武永寧,陳瑋,熊瑤.打造經濟文化產業與景觀一體化的美麗鄉村城鎮一以館陶縣為例[J].大眾文藝,2019(21):118-119.
[3]孫靖雯,汪瑞霞千燈古鎮水鄉特色風貌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109-110.
[4]郭之華,朱潤.淺析涂鴉與城市的融合[J].大眾文藝,2019(24):71-72
[5]丁潤怡,吳冬蕾:中國傳統式園林在澳大利亞的地域化演進[J].設計,2019,(10):143-145.
[6]石曼.國外建筑階梯的視覺表達[J].設計,2019,(09):58-59.
[7]鐘巧紅,祝遵峻.南京瞻園植物配置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6-77
[8]蘇長志,刑小剛.途駐民宿品牌形象設計——衍生品設計與應用[J].大眾文藝,2019(23):66-67.
[9]尤晶晶.揚州“乾隆下江南”主題視角下的大運河文化創意與衍生設計初探[J].大眾文藝,2019(21):97-98
[10]孫威,時瀟瀟,李雪艷.生態浮床的審美效用實現方法研究[J].大眾文藝,2019(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