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帆 張希晨


摘要:從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更新的角度解決地域文脈斷裂的問題。對蘇錫常地區傳統村落的公共建筑實地調研,采用案例分析法從建筑形式、建筑功能以及場所精神這三方面探討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更新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地域文脈斷裂的問題,從傳統村落的公共建筑更新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策略。基于文脈傳承的公共建筑更新策略解決了文脈延續斷裂的部分問題,希望能以此推進傳統村落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地域文脈 傳統村落 公共建筑 建筑更新 場所精神 村落更新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5-0097-03
引言
據我國住建部數據統計可知,在當前城市化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國的鄉村數量從2000年的353.7萬個遞減到2017年的249.9萬個,且鄉村的消亡是不可逆的。為了保護其中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其他價值的村落,我國自2012年起啟動了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目前已有5批6800余個村落列入國家級“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近年來,村落更新的問題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在村落更新過程中占比不多的公共建筑的更新較少,處于被忽視的狀態,部分在更新中置換的功能、采用的方法并沒有解決公共建筑職能不能滿足時代需求這一問題,未能成為村落更新的助力,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經濟因素、所有權等均限制了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的更新,有時會忽略村民主體地位,漠視建筑形式的地域文化符號體現。
其次,公共建筑是地域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如何運用合適的設計策略在公共建筑中延續地域文脈,是村落發展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本研究將從地域文脈傳承的角度探討傳統村落公共建筑更新的策略。
一、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的文脈傳承
吳良鏞先生在《廣義建筑學》中說過,“建筑學是地區性的產物,建筑形式的意義來源于地方文脈,并解釋著地方文脈”。建筑形式以及其物質之上的精神與文化的結合,共同形成了具有集體記憶的場所,由此才構成地域文脈。建筑形式、場所以及地域文化便是地域文脈的組成要素。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演變,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特征。其內涵包含甚多:歷史遺跡、歷史建筑、自然景觀、文化景觀、生產習俗、宗教信仰等。這些綜合影響了一個地區的建筑形態和建筑文化。傳統村落的文化底蘊便是地域文化。
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作為一種村落建筑文化本身便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例如蘇錫常地區的粉墻黛瓦,陜西地區的窯洞,福建地區的土樓建筑等。其次,村落中村民的生產、交流以及民俗活動等大多也生發于公共建筑之中。
公共建筑提供了村民發展地域文化的場所。承載著村民活動,是村民創造集體記憶的場所,有著文脈傳承的責任。在村落的發展過程中,城鎮化與現代化對村落文化的沖擊是不同的。當前蘇錫常地區傳統村落中的公共建筑更新過程中被城市審美沖撞,建筑形態上逐漸向城市靠攏,地域文脈的傳承在公共建筑的更新中逐漸淡化。
(一)原有公共建筑在村落中的多種角色:傳統村落中的公共建筑其主要類型有科教文衛娛建筑、商業建筑以及行政建筑。戲臺建筑之類的文化娛樂建筑豐富村民的生活,同時承擔著傳承戲曲這類傳統文化的責任。商業建筑滿足村民日常的生活需求,其中的商品類別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更新迭代。祠堂建筑則是傳統村落中禮制建筑的代表,它承載的是地域文化中社會制度層面的歷史記憶。生產類建筑承載著村落的生產記憶。茶館等娛樂建筑是村民之間的交往娛樂空間,村民在這類空間中用方言俚語交流,構成了日常生活的一個人情化空間,村民在這類空間中獲得歸屬感以及安全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公共建筑的更新中,原有公共建筑的功能被新的功能替換,但部分替換的功能并沒有滿足傳統村落中村民的需求。
(二)更新中的問題:傳統村落公共建筑的更新需要承擔地域文脈傳承的重擔,從地域文脈傳承的角度而言,公共建筑的更新中存在著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公共建筑不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的類型眾多,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部分公共建筑進行了更新迭代,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筑更新的功能類型也不盡相同。社會、經濟以及文化這三方面都影響著公共建筑更新中功能的轉變。其中已更新的部分建筑并不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
(1)公共職能建筑:祠堂原本是宗族祭祀以及商議要事的空間,有時還兼顧書院的作用,在建國以后,國家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古村落的聚落結構發生轉變,血緣社會轉換成鄉村集體化共同體社會。祠堂轉型成為了村委會、工廠以及學校之類,村民的自發性行為減少,20世紀80年代以后,改革開放的浪潮也席卷到了傳統村落,祠堂這類的空間又發生了職能轉變,現在的祠堂大多轉換成為了紀念館類型的村落公共空間,如圖1。但其針對的活動人群慢慢轉變成了村外的訪客。村委會以及村民活動中心這類的現代公共職能建筑需要新增或者更新其他公共建筑而成。
(2)生產類建筑: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加,部分村落開發出了新的公共建筑,也有一些村落整合之前的村落空間,更新成為了理發店、超市、飯店類型的商業建筑,如圖2。鄉村旅游的興起使得傳統的鄉村管理模式發生變化,由傳統農業轉換成為了旅游服務業,原有的生產空間其空間結構、空間規模等不能滿足現代生產規模,現代生產類建筑一般為村民新建,原有生產類建筑面臨著轉型,旅游服務建筑則需要新建或者由其他建筑更新而成。
(3)文化娛樂建筑:觀戲是傳統村落村民舊時最主要的文化娛樂形式。戲臺也作為演藝活動、酬神慶典等的重要場地,是村落居民的主要聚集地。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媒介逐漸普及,電視以及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了戲臺作為村落的傳播媒介的功能,繼而戲臺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大多數傳統村落中缺失服務于村民休閑娛樂的現代公共建筑。
傳統村落中傳統公共建筑功能廢棄,村民新的生活需求沒有相應的公共建筑來滿足,公共建筑功能更迭方面面臨著傳承的割裂。
2.形態更新中的符號同質化:傳統村落中部分公共建筑的更新中沒有注意地域文化符號的體現,使得建筑更新走向了“千篇一律”。例如蘇錫常地區的部分公共建筑更新,其功能類型多為商業類建筑,這類建筑的服務主體依舊是村民,其更新內容多為建筑外觀,更新后的建筑風貌服從于當代審美,如圖3、4。使用了鋁合金門窗、馬賽克瓷磚、煤油燈等近代以及現代材料,與歷史性建筑風貌違和,視覺上較為混亂。各種類型的公共建筑在更新其外觀形態后呈現趨同的混亂狀態。
也有些公共建筑對于地域文化符號的提取過于表面化,使得建筑過于個性化,與周圍環境以及場所特征格格不入,如溧陽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后者以當地的古琴文化一焦尾琴為建筑原型,但并沒有對古琴的文化進行挖掘以及探索其所場地、自然之間的關系,生硬地模仿古琴的形態,使得最終呈現的建筑形態不倫不類。
在公共建筑的更新設計中要注意文化符號提取的尺度,要對地域文化進行提取凝練,但不可對地域文化進行象形的仿生或者盲目地對古典建筑進行山寨。丹下健三的香川縣廳舍把日本的五重塔抽象為一種文化符號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建筑設計當中,如圖5、6。使得這種表現方式在此后一段時期內為許多日本建筑師所仿效。
3.場所精神被淡化:場所精神,即特定的環境對人的感知、回憶等產生直接影響。人對于場所精神的感知是地域文脈傳承的方式之一。場所精神主要由建筑的空間要素、文化要素以及時間要素組成。凱文林奇認為“特定的環境能對人的價值觀、感覺和回憶產生直接影響。所以人的個性和環境特色是相互緊密結合的”[3]
互聯網的發展消解了這種場所體驗,視覺時代的現代傳媒與科技使我們通過圖片便可以了解一切我們想要了解的風景、建筑、美食等。此時場所以及空間體驗就被弱化了,人們會越來越懶于親身體驗、親身探索,人與空間環境的交流反而被屏幕限制、被圖像裹挾。
“建筑的目的不僅僅是形式與功能,而是為公眾創造認識社會和交流的場所。”4在傳統村落中,未更新的公共建筑多半閑置,已更新的多為村民自發營建,受城市審美影響,這些公共建筑已不再是村民創造集體記憶的場所。例如傳統村落中的地域文化如趕廟會、舞獅子等,在現代傳媒的沖擊下逐漸消失,老年人對于這種文化傳統的記憶正在減淡,年輕人缺失了傳統村落中這些方面的場所體驗。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的更新不應只保留建筑本身的個性,還應保留場所精神以及場所體驗,能使村民更加擁有認同感以及歸屬感。
由上可知,在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下,傳統村落中的公共建筑更新缺失了創造集體記憶的場所特征,文脈傳承在公共建筑更新中從建筑文化本身以及建筑所承載的功能兩方面面臨著斷裂的問題。
二、基于地域文脈傳承的公共建筑更新策略
(一)空間結構更新的策略: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筑中承載的公共活動不同,建筑所需要的功能空間以及空間尺度也各不相同。在進行公共建筑更新時首先要考慮的便是空間結構的更新,空間結構層面的更新能使公共空間重新恢復為人們創造集體記憶的場所。其主要的更新策略分為以下幾點:
1.功能置換。(1)滿足村民需求:公共建筑功能定位的更新需對村落的發展以及村民的需求進行綜合的調查分析以及考量,將衰退的建筑功能轉換為現在缺失的或者未來需要的建筑功能。在建筑更新的過程中保證村民的主體地位,人是文脈傳承的內在驅動力。(2)考慮空間容納:公共建筑在進行功能置換時還應考慮原有空間的設計特征,原有空間的規模、空間結構等對新功能的容納能力。功能置換一般保留原建筑原型,對內部空間進行替換,如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中心的設計,原建筑為西河糧油交易所,建筑總面積約為1500平米,更新為博物館以及村民中心,原有的大空間可以滿足微型博物館、餐廳、村民中心這樣的復合業態。由油糧交易所更新為油糧博物館,從功能層面來說,是一種當地文脈的傳承與延續。且其增加的村民活動中心以及餐廳等既滿足了當地村民的生活需求,又滿足了當地旅游業發展中的游客需要,以此為支點,帶動村落的經濟發展。
2.空間重組。(1)空間尺度:在進行空間結構更新時要根據公共建筑中人的行為特征重構內部空間、使其更符合人的使用尺度;馬家壟村民活動室的設計中,增設的灰空間從人的尺度出發,空間雖小,但其基于人體工程學的設計使得小空間也有大功能。空間尺度的調整也是服務于使用者,使用者能夠在空間中長時間停留,如圖7。(2)空間功能:根據需求對內部功能空間進行重新組織。西河油糧博物館的設計中根據功能需求,拆除部分內墻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了重新組織,利用隔斷、可移動家具分隔空間,使原本單一的空間更新為可以承載復合業態的新空間,如圖8。
3.結構更新:傳統村落中需要更新的公共建筑一般建造時間較長,其結構面臨老化的問題。在進行建筑更新時需考慮結構的更新,結構更新可分為:結構加固、結構修改以及使用新結構。基于文脈傳承的角度,選擇加固或修改原有結構可以降低造價成本,使用全新的結構增強了空間可塑性,但要注意新結構形式以及材料的選擇。
4.擴建改造:當原有公共建筑的尺度不足以滿足新功能所需要的尺度時,可進行擴建改造。擴建改造一般分為兩種形式:垂直擴建(建筑物向上或向下擴建)、水平擴建(周邊擴建、分離式擴建、灰空間營造)。例如,馬家壟村民活動室的設計,由于村中缺少村民集聚活動的空間,該設計將村西口的小倉庫更新為可多功能使用村民公共活動空間,這是一個小空間需要更新為“大”空間的設計,該設計將屋頂進行延伸,形成一個連接廣場和建筑的灰空間,同時還延伸了室內空間,使建筑變得更加開放。延展出來的屋頂與地面平臺形成的灰空間可供村民坐臥,進行休憩、閱讀、納涼等行為。通過灰空間的營造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面積,使得建筑能滿足更多的村民活動。
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更新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改善村民生活,所以建筑的功能定位需站在村民的立場進行考量,不管建筑的尺度大小,其最終都要滿足村民的需求。
(二)形態界面更新的策略: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中除了其功能根植于當地,服務于村民之外,在其建筑外觀的設計中應增強其作為公共建筑的可識別性。可識別性可通過建筑立面材料、尺度、色彩、造型等的設計,形成與周圍建筑的差異化,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識別性,作為一種設計導向,以點帶面地推動村落整體更新發展5。但不應一味標新立異,脫離于村落的整體風貌。“公共建筑設計可借鑒的傳統元素主要是色彩、符號以及材料這三個傳統元素。”6基于地域文脈傳承的界面形態更新策略可以從符號、材料、色彩這三方面考量:
1.符號的提煉借鑒:公共建筑的更新可以從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物質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取元素,進行抽象、深化、變形等處理,并把它作為裝飾圖案或者結構形態,亦或是整個建筑的更新靈感。如牛背山志愿者之家的設計,該項目位于四川的大山深處,建筑由民居改造為青年旅社,所以在建筑的外觀設計中,設計師以遠山云海這樣的自然意象為靈感,大膽地使用數字化的設計方法與邏輯,建造出了一個形態上雖有異與同類建筑,卻與遠山云海相呼應的參數化有機屋頂,在建筑形態上與周圍的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化。既高度概括了當地的地域特征又使建筑具有了一定的導向性。
2.鄉土材料的運用:傳統鄉土材料之于地域建筑而言也是文脈的一種形式,用竹墻、夯土墻、清水混凝土墻、毛石磚塊等鄉土材料結合傳統技藝來進行建筑更新是當前設計師最常使用的設計方法,村民的參與式營建也是一種增強其歸屬感與參與感的方式。例如牛背山志愿者之家的設計,其建造方式采用了當地石塊的砌墻方式、坡屋頂與小青瓦的延續,主要建造者為村民,參數化有機屋頂使用的是由四川本地盛產的慈竹所提煉而成的新型竹基纖維復合材料,其建造材料與營造技藝都根植于村落,如圖9。
3.色彩肌理的選擇:色彩是公共建筑與周邊建筑產生差異化的形式,且色彩也是地域文脈傳承的一種元素。例如位于山西的大槐樹下的場院設計,將窯洞更新為村史館以及小劇場,設計師在院落中植入了醒目的紅色裝置,其尺度偏大,與建筑一起構成了層次豐富的形態界面,紅色既是山西的一種文化元素,又呼應了村史館的建筑性格,通過色彩創造了建筑景觀的差異化,增強建筑的可識別性,如圖10。
提取當地的文化符號,并將其運用到公共建筑的界面形態更新當中,使公共建筑的可識別性增強,牛背山志愿者之家特異的建筑外觀對于其使用者一志愿者、驢友來說,就是村落中的燈塔;對于村民來說,是村落中的守望者,可識別性強的公共建筑能在村落中產生一種特殊的方向感以及場所感。從界面形態層面而言,在色彩、符號、材料等方面傳承了地域文脈。
(三)增強場所精神的策略:場所精神的營造是增強建筑地域歸屬感的主要方式。而在公共建筑更新中增強場所精神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點:
1.營造舒適的空間環境:傳統村落中待更新的公共建筑大多建造時間較長,建筑的采光與通風系統不能滿足現代的需求,需要調整建筑的結構、增加照明設計以更新采光通風系統,使人愿意在場所中長時間停留,從而才能在空間中體驗場所精神。例如國內先鋒書局的鄉村書店系列一云夕圖書館,云夕圖書館由閑置的院落更新而成,設計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秩序,建筑更新最主要的設計是將屋頂結構抬升了60厘米,利用這個高度形成高窗以更新采光通風系統,如圖11。
2.增強感官體驗:感官體驗是使用者置于空間時對空間氛圍的感知,在建筑更新中增強儀式感以及形式感,放大使用者在空間中的情緒體驗,是對抗現代化圖像侵襲的一種方式。例如陳家鋪平民書局,該建筑由村民的禮堂舊址更新而成,建筑內部開放的兩層建筑正中心設置了一個半透明的懸浮盒體“冥想”空間,延續了建筑前身一鄉村禮堂的形式感,通過簡單的空間與融合的光影來增強人的場所體驗,如圖12。
3.尊重在地生活方式:場所精神的營造除了建筑本身的空間意象層面,還在于尊重當地居民的在地生活方式,在建筑更新中可將村民的生產生活工具運用到空間設計當中,建筑更新的設計調性需與功能定位相契合,建筑的場所感才能由內而外的體現。云夕圖書館的設計中將畬族文化的手工藝生產工具織布機置于圖書館中展陳,圖書館中書籍是民俗文化、沿革、地理、史料以及當地畬族風情、工藝制作等類別,并配以適應新農村閱讀需求的圖書,與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圖書館之外,設計中還包括了咖啡館以及先鋒文化講堂,屬于復合業態,豐富當地居民的現代生活。對于建筑的整體設計,主設計師張雷的“反設計”設計理念很好地留存了建筑原有的場所感,同時質樸、溫暖的建筑調性與圖書館的定位相吻合。
先鋒書局的鄉村實驗豐富了村民的娛樂生活,這兩個書局的主要設計理念“反設計”,極大地保留了場地特征,使其建筑形式延續了地域色彩成為了鄉村旅游的建筑景觀。使村民與外來游客兩個層面都體驗到了建筑的場所精神,帶動了村落的經濟發展。
結語
傳統村落中的公共建筑從其自身的建筑文化以及其作為地域文化載體而言傳承著地域文脈的責任。但在其更新的過程中面臨著地域文脈斷裂的問題。本文從建筑形式、功能結構以及場所精神三個方面探討了文脈傳承在傳統村落中公共建筑更新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從這三個方面,分析國內外的更新設計案例,提出了重新解構空間功能,將原有建筑更新為以村民為主體的公共空間;提煉文化符號,增強建筑可識別性以及增強場所精神這三種相對應的設計策略。。
參考文獻
[1]吳良鏞著.廣義建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04.
[2]胡鴻燕.鄉土建筑改造的“地域性”設計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8:37-41
[3][美]凱文林奇.林慶怡譯.城市形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3
[4]伍端.藝術與日常的慶典——當代公共建筑的意義轉向[J].建筑學報,2018,(05):1-4.
[5]崔愷,沈一婷,郭海鞍.推演與容錯——從一個起點的改造到一座鄉村的復興[J].建筑學報,2017(02):44-45.
[6]趙瑩琳.大空間公共建筑設計中的傳統文化表達[J].設計,2014,(11):73-74.
[7]任紹輝,侯張濤.基于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地域文化性分析[J].設計,2015,(09):80-81.
[8]潘振華.當代新農村公共建筑初探——東福村文化室建筑設計為例[J],設計,2019,32(2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