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東


朱汝珍(1870—1942)原名倬冠,字聘三,號隘園。廣東清遠人,清末民初書法家、文章家。22歲考入廣雅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鄉試中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殿試以第一甲第二名欽點榜眼,誥授光祿大夫、南書房行走、翰林院編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讀法律?;貒笙群笕涡滩恐魇隆⒕煼蓪W堂教授,奉命創定商律,并參與修訂國家刑律,編修《德宗實錄》。民國十八年(1929),朱汝珍在香港創辦隘園學院,自任院長;并被推舉為香港清遠公會會長。民國二十年(1931),受聘為香港大學教習。民國二十二年(1933),任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兼附中校長。朱汝珍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民國三十年(1941),在香港協助同鄉3萬多人疏散返鄉。
朱汝珍好詩文、擅書法,其書法無論是行楷還是楷書都寫得非常之精到。從行楷作品上看,主要源于趙體,化繁為簡,筆勢圓勁,字形方正又不失筋骨,點畫遒勁有力,呼應十分緊密,風格從容俊朗、神采飄逸。
他的楷書有顏體的渾厚之氣,又不失歐楷的險峻之象,點畫粗細對比明顯,細筆畫雖細但不失力量,粗筆畫雖粗但不顯笨重,處理得十分恰當。
安徽省歙縣博物館藏有朱汝珍書唐詩行楷四屏,屏縱131、橫34厘米,書唐詩四首。
屏一書唐杜牧之《旅宿》(圖1):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杜牧之詩。朱汝珍。鈐朱汝珍白文方印、甲辰榜眼朱文方印,起手印為隘園七十后作白文長方印。
這是羈旅懷鄉之作。抒寫旅況的索寞凄涼和對家鄉的深切思念。首聯破題,點明情境,首聯言旅中獨宿,黯然神傷,滿是羈旅思鄉之情。頷聯融情于景,寒夜孤燈陪客,思念故鄉舊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鳴叫使羈旅之人深愁難眠。頸聯極言鄉關的迢遠,表現滿懷的幽愁暗恨。尾聯用清麗明快的色調繪出家鄉的美好風光,似乎從鄉愁中跳出,實則描寫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內含的憂愁深長。
全詩寫得感情至深,含蓄蘊藉,真切動人。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人(今陜西西安)。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屏二書許仲晦詩《早秋·遙夜泛清瑟》(圖2):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茨弦蝗~下,自覺洞庭波。許仲晦詩。朱汝珍。鈐朱汝珍白文方印、甲辰榜眼朱文方印、隘園七十后作朱文方印。
這是一首寫早秋景色的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筆調描繪了遙夜、清瑟、西風、翠蘿、殘螢、玉露、早雁、遠山、落葉等初秋景色。在描繪過程中,詩人從聽覺及視覺的高低遠近著筆,落筆細致,層次清楚。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后人擬之與詩圣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濕,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后人因稱“許丁卯”。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屏三書李義山詩《風雨》(圖3):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又幾千。李義山詩。朱汝珍。鈐朱汝珍白文方印、甲辰榜眼朱文方印、隘園朱文長方印。
這是一首以風雨比喻自己境遇的詠懷詩。
這首詩首聯借《寶劍篇》的典故發端,反襯自己長年漂泊凄涼的身世。頷聯通過對比抒發自己對不平境遇的怨憤。頸聯直接寫明由于陷入黨爭,致使新知、舊友都已疏遠冷落,更具體表現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尾聯寫自己本欲斷酒,但由于憂愁,又不斷飲酒消愁。全詩意境悲涼,表現詩人沉淪孤獨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他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以索解,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屏四書溫庭筠的《送人東游》(圖4):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溫飛卿詩。朱汝珍。鈐朱汝珍白文方印、甲辰榜眼朱文方印、家在鳳凰城里白文方印。
這是一首送別詩,所送何人不詳。詩人在秋風中送別友人,倍感凄涼,對友人流露出關切,表現了兩人深厚的友誼。這首詩意境悲涼雄壯,情真意切,質樸動人。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