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楓


夏森夫婦與受資助的大學生們
夏森生于1923年9月,1937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她在東北解放區(qū)從事革命工作,為新中國的誕生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她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工作,離休后又投身到脫貧攻堅的事業(yè)中。
“生活標準不要定高,吃飽即好”“扶貧先扶教,治窮先治愚”“不能讓孩子在教育上吃苦”……這是夏森埋藏于內心的信念。
2006年,夏森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定點幫扶的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考察時,親眼看到了該縣龍駒寨鎮(zhèn)西街小學的艱苦環(huán)境。小學位于郊區(qū),原來的校舍是年代已久的土木結構,木門木窗,教室內光線昏暗,冬天陰冷潮濕,夏天熱得像蒸籠。夏森的心被刺痛了,她當即表示,要為當地扶貧和教育事業(yè)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于當年捐款2萬元,為該小學添置課桌、板凳。從此之后,夏森與丈夫將捐資助學作為他們后半生的追求,幾乎傾其所有。
2008年,她捐款20萬元,在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建起了龍駒寨鎮(zhèn)趙溝小學教學樓。2013年下半年以來,她拿出多年積攢的100萬元,設立了“夏森助學金”,大力資助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和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家庭貧困的大學生。
江西省上猶縣的賴厚芳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進入大學時她開始接受夏森基金資助,直至2020年大學畢業(yè)。之后她選擇成為一名援疆教師。“從我第一次接受夏森奶奶的資助開始,我就暗暗地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學習夏森奶奶這種樂于助人的大愛精神。”
陜西省丹鳳縣下灣村的張磊,2015年考上清華大學,因家庭經濟困難,成為了“夏森助學金”的受益者。2018年端午節(jié),他和其他受資助的同學一起去看望夏森奶奶。
張磊回憶:“當時看到他們兩位老人我特別感動,他們的生活非常簡樸,夏奶奶和爺爺都是共產黨員,我當時也在提交入黨申請書。見到他們后,我對共產黨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16年,夏森助學金就開始資助上猶縣的貧困大學生,資助標準是每人每年5000元,五年來共資助上猶縣貧困大學生42人,資助金額達到了44萬元。這些錢,都是夏森與老伴的生活費和離休金,他們平常的生活十分節(jié)儉,但在捐資助學方面,他們總是毫無保留。“夏森”這個名字,在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心中是理想和信念的傳承。
兩位老人沒有自己的子女,但他們經常記掛著受資助的孩子們,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2018年端午節(jié),兩位老人邀請了兩名在北京求學的受助大學生到家里做客吃飯,給身在異鄉(xiāng)的年輕人以親人般的溫暖。
2016年,夏森捐款6.3萬元,為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社溪中學安裝、配置教學廣播設備。社溪中學在給夏森的感謝信中寫道:“長期以來,我校由于經費拮據,教學和廣播設備十分陳舊。雖經多次修理,但使用效果仍然極差。當您得知這一情況后,慷慨捐出6.3萬元,使這個15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在一個月內就得到了解決。”
當記者采訪夏森時,夏森拿出一封感謝信給記者看,那是一封由陜西省丹鳳縣32名環(huán)衛(wèi)職工家庭的貧困大學生聯(lián)合署名的感謝信。信里寫到:夏老奶奶,我們經過多年寒窗苦讀,終于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這本是件大喜事,但我們和家人由于發(fā)愁學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正在這時,您向我們伸出了溫暖的手,給我們資助2000元,為我們解了燃眉之急。在此,我們向夏老奶奶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樣的感謝信,夏森收到了太多太多。
對于資助學生的標準,夏森表示,她更看重的是道德品格,“考上什么學校不重要,一本也好,專科也行,最重要的還是看他們的思想道德表現,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是他們必須愛自己的祖國。”
而被夏森資助的學生也很懂夏森的心,他們在信里讓老人放心:“我們會把您的關愛化為一生前行的動力,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以我們每個人的實際行動,報答您的大恩大愛。”
夏森表示,直到現在,一些以前資助過的學生還會和她保持聯(lián)系,之前她還叫學生來家里吃飯、聊天。“他們沒事就會來家里坐坐,看到他們來,我很高興。”
從2006年至今,夏森先后捐出自己的生活費、離休金共200余萬元,累計資助了182名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和6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高三學生完成學業(yè),并多次為貧困地區(qū)學校建設、優(yōu)秀師生獎勵等慷慨解囊。
這位98歲的老人,現在牽掛的只有學生。“我是經歷過苦日子的,知道那種苦。看到還有孩子在這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我就很心疼。我的愿望就是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幫助每一位寒窗苦讀的學子們。”
2018年,夏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榮譽稱號,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長期捐資助學的同時,夏森還多次響應黨組織號召,通過繳納特殊黨費等形式奉獻愛心。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夏森拿出2萬元捐助災區(qū)。2020年,夏森又捐款10萬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15年前穿的是那件衣服,領獎時穿的好像還是那件衣服,看到熟悉的身影,我趕緊將夏森老人來我們學校時的照片搜集出來,一對比,發(fā)現兩次穿的衣服真的是一模一樣。”丹鳳縣第一小學校長馬平富說。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俯身為98歲的夏森老人頒獎,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通過直播畫面看到這一幕的馬富平激動得熱淚盈眶。
“她自己省吃儉用,卻把所有工資和積蓄拿出來資助貧困山區(qū)的學生,這種大愛情懷讓人特別崇敬。”馬富平指著校園內高不見頂的雪松告訴記者,“我們當時在這棵雪松前合影,如今雪松已經參天,當年合影的7名小學生也長成了國家棟梁。”
那些受助學子們對夏森奶奶的傾情幫扶更是銘記于心。2021年2月29日,他們利用春節(jié)回家之際,在丹鳳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開展了“夏森助學金”資助丹鳳縣家庭貧困大學生座談會,以此表達感恩之心。座談會上,20名受助學生莊嚴承諾,要繼續(xù)努力學習和工作,謹記夏森奶奶的教誨和囑托,將愛心傳遞下去,感恩社會,報效祖國。
談及多年來的無私奉獻,夏森說,革命了一輩子,就是希望國家富強,人民能過上好日子。如今國家下大力氣脫貧攻堅,自己雖然已離開工作崗位,但也應力所能及做點貢獻。這質樸的話語中飽含著深情,充滿了力量。
如今,夏森的愿望是,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前,一步一步實現自己捐資助學的心愿,幫助更多困難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這是她捐資助學的時間表,也是一名老共產黨員發(fā)自內心的愿望——生命不息、奉獻不止。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