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顏真卿生平及書學
顏真卿(709—785),京兆萬年人,祖籍瑯琊臨沂。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開元二十二年,顏真卿入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安史之亂”護國有功,封為魯郡開國公。永泰二年(766)遭受權相排斥,屢遭貶官。自永泰初年以來,一改之前常態(tài),開始寄情于山水,沉湎于詩文,依托于佛道,以求內心的解脫。建中四年(783),奉命宣慰李希烈被囚禁,至貞元元年(785)遇難,享年七十七歲。
●? ?《大唐中興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現(xiàn)狀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后,元結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秋撰寫這篇《中興頌》,對唐王朝平息安史之亂后即將振興的盛德大業(yè)進行了高度的贊頌,表達了元結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tǒng)一、希望國家強盛的愛國立場。顏真卿和元結一樣,安祿山叛亂時,他積極參與平亂,于大慶六年(771)親筆書寫了這篇《中興頌》,文章以傳神的筆力、緊密的結構,高唱出一曲國家由四分五裂走向統(tǒng)一的頌歌。
(二)保存現(xiàn)狀及拓片版本
書于大歷六年(771)六月??瑫?,元結文。416.6×422.3厘米。凡21行,行 25字??逃诤掀铌栦聪卤?,豎寫左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拓本。
此刻又稱《中興頌》,碑文系元結于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所撰,文辭古雅遒勁。歐陽修《集古錄》云:“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殘缺,今世人所傳字畫完好者,多是傳模補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臺御史李建中家,蓋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為難得爾?!笨梢?,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殘損。北宋末年又有多種翻刻。《集古錄》記載:“蜀中資州??淘谄鋿|北二巖,各刻一本,鶴鳴山、銅梁江上故亦有刻本。”故真本極為難得。
本文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的宋拓版本為參考版本。
●? ?《大唐中興頌》的風格特點分析
《大唐中興頌》全篇向外膨脹,卻又力量內含,布局緊湊,氣勢雄渾。觀前人對這幅作品的評價便可見一斑,王惲《玉堂嘉話》稱其:“雄偉如驅千里駿馬,倚丘山而立?!薄朵聪洝酚性疲骸盀槠皆谝坏靡鈺?,亦次山(元結)之文有以助其筆力,故與山水相應發(fā)耳。”郝經(jīng)《陵川集》又云:“書至于顏魯公,魯公之書又至于《中興頌》,故為書家規(guī)矩準繩之大匠。”觀其大致,總結出兩點比較突出的特點:一點因為《中興頌》在摩崖的原因,需要將其內容表現(xiàn)得格外的正大渾闊,給人一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雄渾壯美,將顏真卿慷慨正氣的氣質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第二點是由于內容表現(xiàn)的需要,所以點畫表現(xiàn)圓渾厚實,注重書寫時的力量保持充沛暢達,筆畫粗壯而不臃腫。字形表達得寬闊雄強,外密內疏,中宮舒展,布白于字中。
(一)用筆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茍非多閱古書,多臨古帖,融會于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朱和羹這句話道出了用筆對于書法的重要性。首先從用筆的角度來賞析《大唐中興頌》,無疑是正確的且必要的過程。
《大唐中興頌》筆畫多以藏鋒起筆,回鋒收筆,且圓起筆遠多于方起筆,行筆雄健流暢,筆力毫端,給人以沉郁凝重之感,但不是一味地追求粗壯,而是注重點畫的厚重、挺健、遒勁。用筆方式整體呈現(xiàn)以中鋒運筆為主,無論是橫畫、豎畫以及點、撇等都是中鋒運筆,側鋒在《中興頌》當中基本找不到蹤跡,這是顏真卿在中期書風改變的一大特征之一。同時,整體筆畫提按程度不大,也許是材料風蝕的影響或者工匠水平的影響,總之看起來提按輕重變化不大,但是仔細觀之,用筆粗細變化也是很豐富的,轉折、回扭、頓挫等用筆變化以圓轉為主,方筆在其中表現(xiàn)得很少。這種用筆方式是顏真卿在對古代文物出土的文字當中吸取營養(yǎng),將篆字的圓轉,中鋒運筆的筆法中提煉出來的。
(二)結字
從《大唐中興頌》的整體來看,其結體基本上也是與顏體書風一貫的風格是一致的,顏真卿以篆籀入楷,其取法必變外拓,這是顏書變草的根本所在,篆籀入楷,增添了顏書的金石風貌,顯得蒼古老辣;取法外拓,使顏字的結體堂原宏大,顯得氣勢豪巖。在充分地吸收了秦漢諸種碑體的養(yǎng)分之后,緣情而書,因志立意,從而形成自家面貌。
1.平而蘊巧
《大唐中興頌》結字平穩(wěn)端莊,但是蘊含巧妙。如圖1的“兩”“興”兩字整體給人感覺平正大方,端正嚴肅。但在細節(jié)中,如:“兩”字當中的“人”部,兩個“人”部首取勢傾斜,給人帶來活潑的氣息,靈巧地避免了一種死板之感?!芭d”字的中間部分稍有傾斜,同樣也給人一種生動活潑的感覺。
2.拙而生勢
《中興頌》看似憨態(tài)可掬,卻在結字中生出一種宏偉的氣勢,如圖2的“盛”“頌”兩字則表現(xiàn)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在整體中都有一種拙態(tài),但仔細看來兩字都取斜勢,似靜似動,“盛”字“戈”部首傾斜度較大,整個字昂首挺胸,給人雄赳赳的感覺。“頌”同樣,左松右緊具有一股向斜上方的勢,整個字看起來就像是在奔跑一樣,極具運動感。
3.端莊雄渾
在《中興頌》中,每一個字的氣質都具有一種端莊雄渾、氣象恢宏的氣息。如圖3的“郡”“洛”兩字比較典型,“郡”的“丨”筆畫似有一種向字中心的弧度,將整個字撐起來,穩(wěn)如泰山?!奥濉惫P畫較為簡單,但同樣中心平穩(wěn),左右兩部銜接緊密,端莊大氣,不動如山的感覺。
從圖1、2、3中表現(xiàn)的三種結體特點來看,顏真卿在創(chuàng)作《中興頌》的時期,風格轉變已經(jīng)形成較為成熟的結字規(guī)律,在之前問世作品的鋪墊之下,將結構展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這三種結體基本上也總結出了顏體在晚年書風轉變之后的基本面貌。
(三)章法
作品全篇布局緊湊、真氣彌漫。給人向外膨脹的感覺,充實而樸茂,字里行間充滿金戈鐵馬之勢,拳拳報國之志,映射出當時時代精神。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說:“氣書字尤奇?zhèn)ザ霓o古雅?!睏钍鼐丛疲骸啊吨信d頌》有營平之蒼雄?!?/p>
此碑刻與其以往書法作品不同之處在于此摩崖書作他打破常規(guī),使用了以左往右的書寫排列法,這讓后人們不得不驚嘆顏真卿的魄力與書法功力。
觀其大致,總結出兩點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因為《中興頌》在摩崖上的原因,需要將其內容表現(xiàn)得格外的正大渾闊。二是由于內容表現(xiàn)的需要,所以點畫表現(xiàn)圓渾厚實,注重書寫時的力量保持充沛暢達,筆畫粗壯而不臃腫。字形表達得寬闊雄強,外密內疏,中宮舒展,布白充盈,給人一種寬容闊達之感。
●? ?結語
縱觀顏真卿一生的藝術生涯,其書法在技藝方面,中年時期基本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高度了,顏真卿晚年是精品堆疊的時期。為何書風會開始轉變,除了《麻姑仙壇記》這個轉變過程之外,更要將注意力轉向《大唐中興頌》帶來的更進一步的轉變。這是質的一種轉變,如果說《麻姑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面貌基本定型的話,那么兩個月之后的《中興頌》則是將這個面貌推向完美的第一步,所以作者以《大唐中興頌》為切入點,深入的了解它,將它與各個階段的作品對比分析之后,得出了這一結論。這是我在探究和學習顏真卿晚年書風轉變中獲得的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對于以后學習和研究顏真卿書法藝術以及自身書法技藝提高上,都有著很大的啟發(fā)和幫助。
(作者簡介:周鑫暢,湖南科技大學在讀美術學研究生,書法方向)
參考文獻
1.北宋歐陽修著,鄧寶劍、王怡琳注,集古錄拔尾[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08。
2.北宋歐陽修著,鄧寶劍、王怡琳注,集古錄拔尾[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08。
3.王惲,玉堂嘉話[M],商務印書館,1939,12;
4.清代錢邦芑,浯溪記。
5.元代郝經(jīng),欽定四庫全書·陵川集。
6.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
7.北宋歐陽修著,鄧寶劍、王怡琳注,集古錄拔尾[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08。
8.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