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紅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教師,南京師范大學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南京市斯霞獎獲得者。先后獲得“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首屆德育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優(yōu)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教育部班主任國培班授課教師,國家教育行政院遠程網(wǎng)絡班主任培訓講師。
我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看到孩子因為沒有認真完成作業(yè)被老師罰抄的故事,身邊也總有家長因為孩子總是重復出現(xiàn)相同的錯誤,就用罰抄50遍甚至更多來解決問題。
回想自己做學生時,也有過被老師罰抄的經(jīng)歷;當老師后,也曾有過讓學生將一錯再錯的字寫上50遍的做法;當家長后,看到老師讓孩子抄寫時,嘴里說的是“活該”,心里想的卻是“這老師真是的”。
那么,罰抄到底有沒有用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為什么總是寫錯字。
康德說過“物自體”的概念,這是什么意思呢?物自體是指認識之外又絕對不可認識的存在物。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概念呢?這是指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做到真正的客觀。我們的認知和記憶受到各種外界信息的干擾和自己內(nèi)在圖式的影響,形成的心理表征一定是屬于自己的特定圖式。一旦完成了自己的圖式,無論向其灌輸多少次與其圖式不符的理論,我們的大腦都會選擇無視,這是由我們大腦的特性所決定的。
例如,你現(xiàn)在想糾正自己不太規(guī)范的握筆姿勢,覺得很困難,這是因為大腦已經(jīng)不再注意原本很重要的信息。錯字很難糾正或者錯題一錯再錯的原因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通過刻意練習可以幫助我們豐富和完善大腦中的心理表征,創(chuàng)建大量新的有效心理表征,幫助我們完成對知識的認知。從這個理論來說,針對錯字,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確實可以促進正確心理表征的建立。
那么,為什么學生和家長并不領情,并且有時候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也并不明顯呢?那是因為生活中很多罰抄并不是真正的刻意訓練,自然也就起不到刻意練習的作用。
第一,這種罰抄沒有教師的及時反饋和引導,可能學生罰寫的50遍還是錯的,這樣不僅沒有正面作用,反而還可能強化了錯誤表征。
第二,學生的元認知沒有得到發(fā)展。學生在抄寫的過程中心里如果不是真心練習,而是處于一種敢怒不敢言的被逼狀態(tài),那么這個錯字就會和不良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缺乏主動性的練習不會有好效果。
第三,這樣的罰寫往往是一次性的。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進度不斷前行,沒有時間幫助學生經(jīng)常反復回顧,學生自然就會產(chǎn)生“已經(jīng)會了”的心理錯覺,因此,練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故而,我認為罰抄50遍不是刻意練習,自然也很難取得刻意練習的效果。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深入了解學生前知。深度了解學生錯誤形成的心理表征,認真研究分析學生錯誤形成的潛在原因。
比如,我在完成“學習強國”的練習中,即使看到正確答案是“民生”,有時候還是會選擇“民主”,因為“主”和“生”非常像。在練習中,“民主”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多于“民生”,因此,頭腦中產(chǎn)生了錯誤的圖式,忽略了重要信息。
如果是這種原因,就需要提醒學生慢一點,聯(lián)系上下文,看仔細以后再填寫。
第二,針對錯誤,加強比較。了解與這個錯字字形相近的其他字的形狀、意義,在對比中分辨差別。
比如,“紙”這個字,我記得當時老師教我們,說它是用植物纖維制成的薄片,所以是“絞絲旁”,干凈的紙上千萬不能有墨點,否則就是廢紙了,所以底下不能有點。然后再把“低”“底”“紙”三個字放在一起,讓我們比較。我一下子就記住了“紙”這個字沒有底下那個點。
第三,刻意練習,強化表征。提出明確易行的小目標。能寫出一個正確的嗎?能夠不看答案再寫一個嗎?你是用什么辦法記住的呢?你能分享一下嗎?除了這個辦法,還能想到其他方法嗎?
通過多維度、多角度豐富正確心理表征,通過自主內(nèi)在鏈接,促進元認知發(fā)展。
第四,及時反饋,激發(fā)主動性。專業(yè)及時的反饋可以幫助孩子完善和補充對問題的認知和理解。通過一定的練習幫助孩子在這個問題上獲得自信,孩子就會愿意練習,以獲得更多的認可和嘉獎,逐漸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綜上所述,簡單的罰抄不是刻意練習,對糾正學生的錯誤幫助不大,還容易使學生和家長、教師產(chǎn)生對抗情緒,不利于教師和家長有效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因為,大腦中錯誤的圖式一旦產(chǎn)生,就讓大腦產(chǎn)生錯覺,將會嚴重妨礙重要信息的進入,只有主觀認識到位,進行科學的刻意練習,才有可能糾正錯誤。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