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萍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要部署,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通過分析閩西客家文化的內涵及閩西鄉村文化振興的現狀,總結了閩西客家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途徑。
關鍵詞:閩西客家文化;鄉村振興;文化振興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1)08-0262-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8.06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onHakkaRuralCultureinWesternFujian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TakingLongyanCity,FujianProvinceasanExample
LIAOLi-ping(LongyanTheatreResearchInstituteandRepertoryCreationCenter,Longyan,Fujian364000)
AbstractTheimplementation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isanimportantdeploymentofthepartyandthestate,andculturalrevitalizationisthesoulofRuralRevitalization.ByanalyzingtheconnotationoftheHakkacultureinWesternFujianandthecurrentsituationofruralculturerevitalizationinWesternFujian,thispapersumsupthewaysfortheHakkaculturetohelptheRuralRevitalization.
KeywordsHakkacultureinWesternFujian;RuralRevitalization;Culturalrevitalization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2018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到“三農”工作的首要位置。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1]。目前,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加速,鄉村文化的價值觀念受損、傳承主體的斷層、鄉村文化傳承難正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突出短板。該研究以福建省龍巖市閩西客家文化為研究對象,從閩西客家文化內涵、傳承的現狀、助力鄉村振興的途徑入手,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閩西客家文化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1閩西客家文化的內涵
閩西位于福建省西部,為福建古汀州府八縣的簡稱,是福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發祥地,龍巖位于閩西核心地帶,全市共下轄7個縣(市、區),其中長汀、永定、上杭、武平、連城為客家縣,人口200多萬,占全市總人口的75%。據文獻記載,共有130多個姓氏的客家先民在龍巖繁衍生息。在閩西,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土著文化相互交融,孕育了以客家方言、民居、山歌、飲食、歷史為主要內容的閩西客家文化[2]。
鄉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道德情感等構成了鄉村文化的主要范疇,主要包括農民群眾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3-4]??图胰嗽谡鞣匀?、改造社會的進程中逐漸形成以團結奮斗、自強不息、恪守誠信等為主要內涵的客家文化[5]??图椅幕鳛橹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團結奮進、自強不息、恪守誠信等優秀品質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在弘揚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完善鄉村基層治理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社會文明建設過程中,不斷傳承轉化,適應調整,為傳統文化推動社會文明的建設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6]。
2閩西鄉村文化振興的現狀
2.1客家精神文化傳承主體逐漸喪失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城鎮化過程中,部分農村由于經濟落后、資源稟賦欠缺、自然環境惡劣,無法充分解決就業等問題,導致村民尤其是青壯年外流,村莊空心化嚴重[7]。隨著人口的減少,鄉村文化賴以存在的環境逐漸消亡,鄉村文化的固有體系開始崩塌;與此同時,與鄉村文化相對應的倫理價值、人文理念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逐步減弱,鄉村文化的整體實力逐步下滑[8]。調研過程中,發現龍巖客家村落中,年輕人對鄉村文化的價值認同感逐步弱化,對鄉土情結和家鄉的感情正在逐漸降低,超過90%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或者定居城市,鄉村文化的振興和傳承缺少青年一代的傳承接續。
2.2客家精神文化的價值觀念受損
受不勞而獲、金錢至上等錯誤的價值觀影響,部分農民對物質利益更加看重,從而忽略了對善良寬容、誠信樸實等傳統美德的繼承,傳統的道德價值觀正在受到嚴峻挑戰。部分農民對是非對錯、善惡曲直的評判標準變得更加多元化,而鄉村文化內在的道德文化基因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逐漸消退。如新羅區適中鎮曾經發生大量網絡詐騙案件,而當地部分年輕人對這種行為未能正確認識,從言行上體現出對這種不當行為的包容。
2.3客家民俗活動文化的價值觀念受損
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困難,其原因有四。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鮮有人學。如曾經在閩西風靡一時的漢劇現在無人問津,角色缺失嚴重。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對其了解不多,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村民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如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開展哪些活動,就連端午節包粽子的活動有些年輕人都不了解。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留存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正在逐漸消逝。四是文物保護意識淡薄,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很多鄉村的廊橋已經變成了水泥橋。
2.4對客家文化挖掘深度不夠,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往往重視對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方面的投入,對文化振興的投入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人員和資金的投入不足,如龍巖成立了專門研究客家文化的機構,但人數僅十幾人。資金、人力的不足,制約了龍巖客家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利用,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如飲食方面,永定牛肉丸、上杭燒魚白、武平簸箕、汀州雞腸面、長汀泡豬腰、連城芋子餃等閩西客家美食,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3閩西客家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途徑
閩西客家文化不僅要起到“孕育者”的作用,還要能夠發揮“守護者”的作用。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客家文化的“凝聚樞”和“風向標”的作用[9]。
3.1宗族文化變身為村規民約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經過千百年的提煉和整理而約定俗成的民俗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它與儒學、禮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間崇尚的傳統文化[10]??图易谧逦幕杏泻芏喾e極向上、團結互助的內容,如客家家訓中的“恤孤弱以廣慈惠”“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無相濟”等規訓,成為引導客家人慈善體恤的精神道德標桿。村規民約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方式。利用宗族文化來制定村規民約,村民理解快,便于接受,操作起來比較方便。如:長汀縣濯田鎮寨頭村的村規民約中的“孝順父母、尊敬長上、讀書君子、流傳萬事”這句話就來自流傳在閩西客家地區的一種識字讀本《當家記事》?!懂敿矣浭隆酚晒糯耖g飽學之士結合終年的勞作、交易、民俗、家務、侍奉、待客等生活內容,依托客家方言,進行科學編排,形式為口訣式、歌謠式的民間教材。寨頭村一些有識之士結合長汀客家的語言特性和自然環境,對《當家記事》進行改良和充實,形成了自己村莊獨有的村規民約。又如:連城縣培田村的村規民約中的“好生活,靠發展,天酬勤,人莫懶;誠與信,值萬金,義與利,要分清”也都是來自平時生活中村民家家傳誦的宗族文化。
3.2閑置的祖屋、宗祠化身為民情館、紀念館、村部理事所
在閩西鄉村中,村村都有祠堂、祖屋,這些場所平時都處于閑置狀態,只有紅白喜事或者其他重大活動時才啟用,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場所,使之與文化振興有機結合,讓它們變身為家訓館、民情館、紀念館等,這樣既能充分利用現有場所節約成本,又可以達到宣傳教化和開發旅游場所的目的。如上杭縣通賢鎮通賢村通過整修黃氏宗祠,并將之劃分黃氏遷移介紹、黃氏家訓、族賢與新秀、家風家訓等板塊供族人及游客參觀、學習。漳平市象湖鎮楊美村依托遺留的紅軍標語,將蘇氏宗祠“榮福堂”布置成朱德率紅四軍出擊閩中的紀念館,現在成為閩西紅色旅游的一個陣地。上杭院田李氏民居現為朦朧詩展示館,館內展示著當年下鄉知青舒婷的詩句,也成為游客游玩行程中的亮點。
3.3鄉村旅游與民間習俗有機融合
客家的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11],包含戲曲、技藝、民俗活動、民間武術等多方面,如戲曲類有閩西漢劇、龍巖山歌、龍巖采茶燈、十番音樂、長汀公嫲吹、永定客家山歌、上杭傀儡戲等。技藝類的有長汀客家刻紙龍燈、漳平農民畫、連城宣紙制作工藝、永定土樓營造技藝、連城皮鼓制作技藝、永定培豐銀器制作技藝、永定峰市副榜爐制作技藝、永定陶罐燒制技藝、永定大溪大鼓制作技藝,新羅竹貫花燈制作技藝、上杭廬豐香燈籠制作技藝、漳平新橋竹馬制作技藝、樹葉吹奏技藝等。民俗活動類的有祖先祭拜、打醮游神、走古事犁春牛等。民間武術類有上杭女子五梅拳、太源內家拳、鐘家拳、連城拳等。游客通過觀看這些雅俗共賞的風俗文化,在獲得身心愉悅的同時,也一定程度起到"化性起偽"的作用??图胰藲v來珍視自身的民俗傳統,不論身居何地,幾乎是人俗相隨,保持著大體相同的文化生活習慣[9]。在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被列為首位,而旅游產業更是閩西的新興產業。龍巖市鄉村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游客基本都是到此一游,鮮有過夜游客。若能充分利用當地民俗文化,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來增強游客參與性,既能延長游客游玩時間,也可增加村民收入。如永定土樓景區,村里的老人演奏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悠揚悅耳的樂聲總能吸引眾多游人駐足聆聽,讓人流連忘返。客家傳統婚慶表演是當地另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永定光裕樓前,可以看到一群熱鬧的“送親隊伍”,只見“新郎”用折扇敲擊轎子,新娘“應聲”踢開轎門,兩人攜手跨過火盆、進入土樓“拜天地”,妙趣橫生的客家婚俗表演是前往旅行的游客不可錯過的視覺大餐,常有游客親自上陣扮演新娘、新郎,體驗客家嫁娶習俗。通過體驗民俗活動,留住了游客的腳步,也留住了他們的時間。又如:武平縣舉辦“元初客家歡”“農村歡·村村樂”鄉村晚會及舉辦各類研學活動,讓寂靜的山村變得熱鬧非凡,老百姓的錢包也充盈起來。
3.4將客家的故事、山歌、民謠提取為“紅色旅游”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講好故事,事半功倍”。創客、游客到美麗鄉村來,村民就能娓娓道來。一個村落就是一段歷史,一個產業就有一個故事。講好美麗鄉村故事重點是要講好美麗鄉村的發展故事、傳統故事,如上杭廬豐畬族鄉豐樂村精心梳理“白鶴含書”“三公文化”等傳統民俗文化,每當有游客到來,村民們都爭著充當導游,一個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總能獲得游客掌聲。中都鎮都康村成立都康詩社,每年出版一本詩集。長汀縣濯田鎮寨頭村編寫的《夢里花開——長汀縣濯田鎮寨頭村人文歷史擷萃》,詳細記載了寨頭人民緊跟黨和紅軍的旗幟,前赴后繼投身中國革命事業,用熱血和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上杭縣通賢鎮借民俗文化,涵養文明新風,講好“三大老佛”正能量民間故事,開展“民俗故事我來傳”志愿宣傳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文化,唱響素食文化新風。通過故事、傳說、鄉村歌曲的收集、編寫、內容的宣傳讓農民喜
歡,這些素材來源于村民的
生活,讓村民的參與感強,容易引起村民共鳴。傳播正能量的鄉村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讓新一代農民的精神風貌積極向上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2]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9年10月8日印發的《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EB/OL].(2019-10-08)[2020-03-25].http://wap.kejiatong.com/data/10/8/2019-11-07/2815.html.
[3]趙旭東,孫笑非.中國鄉村文化的再生產:基于一種文化轉型觀念的再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119-127,148.
[4]陸福興.振興鄉村文化,建設有靈魂的鄉村[J].團結,2019(1):56-58.
[5]劉飛.客家精神形成的原因初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3):301-302.
[6]李璐.客家文化對社會文明建設的啟示[J].改革與開放,2018(21):142-144,157.
[7]張檸.土地的黃昏: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8]劉欣榮.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滋養[J].人民論壇,2020(5):140-141.
[9]劉洋,趙祥輝.鄉村振興視域下土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福建省永定土樓為例[J].福州黨校學報,2019(2):56-61.
[10]王歡.淺析宗族文化的網絡傳播[J].新聞世界,2015(3):129-130.
[11]朱智.河源旅游景區與客家文化元素的融合[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4):7327-732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