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從“創設學習情境,深化構建的主體”“鼓勵學生交流,尋找構建的問題”“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構建的素材”“組織實踐活動,促進構建的運用”四個方面出發,對于學習支架構建與語文素養有機融合的方法進行初步探索,以期為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提供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支架構建;學習情境;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1-0185-02
Cleverly Build A Learning Scaffold to "Train" Chinese Literacy
(Meili Senior High School, Changshu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ZHOU Lei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from "creating a learning context, deepening the main body of construction",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looking for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enrich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organiz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four aspects, we will conduc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method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framework construction and Chinese literacy,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Scaffold construction; Learning situation; Social practice
學習支架作為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泛指能夠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學習認知的輔助之物。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常常提及的詞語,如何巧用學習支架,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引導學生掌握扎實的學習方式與習慣,是語文教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這需要任課教師立足于教學的實際情況,深化構建主體,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了解學生內心,引導學生之間深入交流,整合教學資源,以期實現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升。
一、創設學習情境,深化構建的主體
支架構建的教學思路十分契合高中年齡段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扎實的語文基礎,有了獨立學習的思想認知,配合教師的點播,能夠構建高效學習情境,這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學習情景的構建,是要一改教師單純講授、一味地灌輸的教學方法,而是要學生通過課本,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度思考,進而實現提升自身語文素養的目標。以《沁園春·長沙》一文教學為例,任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賞析關于湘江秋景與意氣風發少年英姿的相關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短片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認知。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品讀法,讓學生通過詩歌中具體意向,感悟詩詞中闊達、豪邁的人生氣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于詩詞反復閱讀賞析,能夠領會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笑看大地沉浮的豪邁氣概。此外,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文章重點,通過詩詞學習,能夠掌握“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修辭手法,并能運用在實際寫作之中,這充分發揮了學習支架的便捷之處。師生之間也因此建立了相互關聯的教學關系,激發了學生語文素養。教師通過構建學習情景的支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加以引導、講授,呈現了與之相關的情境以印證所傳授的知識,這對于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針對文學內容深度思考具有重要幫助。
二、鼓勵學生交流,尋找構建的問題
每個人因成長環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對于文學的理解也各有差異,而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正是引發學生能夠深度思考探究的關鍵所在。鼓勵學生交流,吸納彼此長處,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重點與難點。以《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為例,文章講述了一場精彩的外交戰爭,“燭之武”依靠對于時局的把握與過人的辯論才能,使鄭國免于災難,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杰出外交才能,都令人贊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會“燭之武”的游說藝術,并且針對課堂所學的內容開展相應的語文課堂小辯論。有學生說:“‘燭之武乃是當世的大丈夫,通過行之有效手段,在唇齒的游說之間避免了一場戰爭,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也為本國發展贏了一絲喘息。在今后的日常學習之中,我也要以他為榜樣,努力提升自身的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边€有學生補充道:“《燭之武退秦師》作為文學作品的節選,深入了解那一段歷史,對于人物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造成國家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國家力量的對峙,因此真正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相關人物便會得知,歷史具有緊密的關聯性,歷史不可能是獨立事件,他勸退秦軍以后 也為鄭國暴露了另外一個隱患,在530年,‘燭之武作為三朝老臣始終得不到官職晉升的機會,《東周列國演繹》之中也曾言,他使秦之際年逾七十,滿頭白發,身子佝僂,這足見用人失察,因此,國家走向滅亡也是正常發展的歷史脈絡。”教師為學生構建交流式的學習支架,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產生了深度碰撞,培養了他們靈活的語文思維,提升了他們的文學素養。
三、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構建的素材
整合教學資源是促進課堂教學高質量開展的重要基礎,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資源,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意義,首先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彌補自身的知識漏洞;其次,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學習,樹立自身目標并努力踐行,完善自身品格;最后,還有利于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態度,實現積累、堅持與專一。以《短歌行》一文教學為例,文章是曹操在宴會上所吟誦的曲調,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壯志,足可見一位亂世梟雄的心境與才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誦讀過后學生對于古詩詞有了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探究法,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固定小組,了解本詩作者曹操的相關故事,感悟曹操所要表達招納賢能與建功立業之心態,并在一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憂患意識。最后,教師可以運用關聯法,讓學生通過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點,基于古詩詞的相關內容創作一篇小作文,充分發揮語文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充分體現語文課堂人性化教學的特點。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之下,充分體現了整合教學資源的有效之處,不僅能實現豐富學習支架構建的相關素材,更能帶動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
四、組織實踐活動,促進構建的運用
社會實踐是文學理解的基礎,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生活實際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學生對于文學的感知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推動學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具有重要幫助。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教學引導為例,文章記敘了新中國成立的相關細節與歷史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問一問身邊的長輩,對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有什么心路歷程,通過長輩的言傳身教,了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時間,銘記開國大典的繁盛景象,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具體過程。這樣一來,既引導了學生深入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點,又促進了實踐生活與課堂學習緊密結合,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外,語文任課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在實踐課程之后共同參觀相關的博物館,了解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艱辛,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與愛國觀念的提升,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有效滲透。此時再翻看課本講解的相關內容,對于文章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之下,充分促進了學習支架與語文素養的有機融合。因此語文任課教師應當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法,運用實踐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規范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而全方位、立體化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五、結語
總之,語文高質量的教學并非一蹴而就,這需要任課教師認真調研,積累更多學習支架構建與語文素養有機融合的方式方法。積極實踐、大膽創新,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語文學習能力。在以后的實踐教學中,筆者將持續關注“巧搭學習支架,支出語文素養”這一重要課題,這既是任課教師應當追求高效教學的體現,又是新課程改革賦予教師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王芹娟.關注核心素養,構建語文學習金字塔[J].江蘇教育研究,2017(Z5).
[2]梅松寶.構建培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自主課堂[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06).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