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漫?何浩



〔摘要〕采用父母心理控制問卷、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羞怯量表對885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探討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對中學生羞怯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羞怯水平處于中等程度;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均高于女生,城鎮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高于農村學生,城鎮學生的社會自我效能感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農村學生的羞怯得分顯著高于城鎮學生;父母心理控制與中學生羞怯呈正相關,社會自我效能感與中學生羞怯呈負相關;社會自我效能感能緩解父母心理控制對中學生羞怯的正向預測作用。
〔關鍵詞〕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中學生羞怯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1-0004-04
一、引言
中學生羞怯問題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如何降低中學生羞怯水平,改善其人際關系,提高其社交能力,是諸多心理學家研究的焦點。羞怯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現象,是指在人際交往情境中個體體驗到或表現出的某種不適,包括緊張、焦慮、不安的主觀體驗和行為上對社交的抑制或回避;同時還伴隨著臉紅、心跳等明顯的生理特征和消極認知[1]。因此,探討中學生羞怯產生和發展的影響因素,對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發現,親子溝通、教養方式等家庭環境因素是影響羞怯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2]。而父母心理控制作為教養方式的重要維度之一,會對中學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它是指父母侵擾個體思想和情感的侵入式教養行為,容易引發個體的焦慮、內疚,導致限制其表達自己的觀點等問題[3]。有研究還發現,父母的民主教養能降低個體的羞怯水平,而父母的專制以及高控制則會提高個體的羞怯水平[4]。
社會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社交領域的特殊表征,是個體對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獲得和維持人際關系能力的信念,也是個體人際交往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5]。高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個體人際交往動機較強,社交能力也較高,確信自己能在社交活動中獲得回報,對社交活動充滿自信。有研究發現,社會自我效能感與羞怯存在顯著的負相關[6-7]。此外,社會自我效能感作為調節變量,還能緩沖壓力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及人際交往中消極因素帶來的負面作用[8]。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揭示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和羞怯的關系,探討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對中學生羞怯的影響;并進一步明確社會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心理控制與羞怯的關系中所起的調節作用,明確社會自我效能感能緩沖父母心理控制對羞怯的負面影響,以期為中學生羞怯的干預和改善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選取重慶市與貴州省銅仁市的900名中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獲得有效問卷885份,問卷有效率為98%。其中,初中生456名,高中生399名;男生396名,女生459名;農村學生376名,城鎮學生509名;獨生子女428名,非獨生子女457名。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心理控制問卷
采用Wang等編制的父母控制問卷中文版,使用其中的心理控制問卷,該問卷共18個題目,包括引發內疚、收回關愛以及堅持權威三個維度[9]。學生根據父母的實際情況作答,采用5點計分,分數越高表示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在此次研究中,父母心理控制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
2.羞怯量表
采用Cheek和Buss編制的羞怯量表,由13個題目構成,其中有4個項目是反向計分。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10]。學生得分越高,表示其羞怯水平也越高。在本研究中,羞怯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
3.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
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由Smith和Betz編制,孟慧、楊錚、徐琳等[11]修訂。該量表包含18個題目,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生的社會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
(三)統計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差異檢驗以及回歸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與羞怯的現狀
研究發現,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平均得分為2.86,處于中等水平,其中父親心理控制得分為2.75,母親心理控制得分為2.89;社會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為3.35,處于中等偏上;中學生羞怯平均得分為3.01,處于中等水平。以性別、生源地等人口學變量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表明,男生在父母心理控制(p<0.001)、父親心理控制(p<0.001)與母親心理控制(p<0.01)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城鎮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p<0.05),城鎮學生的社會自我效能感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p<0.05),農村學生的羞怯得分顯著高于城鎮學生(p<0.05)。
(二)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與羞怯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見表2),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父親心理控制、母親心理控制與社會自我效能感都呈顯著負相關(p<0.01);父母心理控制、父親心理控制、母親心理控制與羞怯呈顯著正相關(p<0.01)。研究還發現,中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與羞怯呈顯著負相關(p<0.01)。
(三)中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心理控制與羞怯之間的調節作用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與羞怯的關系存在差異顯著性。進一步的層次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與社會自我效能感對中學生羞怯的交互作用顯著(β=-0.33),調節效應值為0.22。為了能更清晰地了解社會自我效能感的調節效應趨勢,分別將父母心理控制與社會自我效能感分為高、低兩組(平均數上下一個標準差)。由圖1可知,隨著父母心理控制得分的增加,中學生的羞怯得分均呈上升趨勢,然而社會自我效能感得分較低的學生上升趨勢更明顯。即當個體父母心理控制得分較低時,低社會自我效能感組與高社會自我效能感組中學生的羞怯得分差異不顯著;然而,當個體父母心理控制得分較高時,低社會自我效能感組中學生的羞怯得分明顯高于高社會自我效能感組。
四、討論與分析
(一)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與羞怯的現狀分析
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學生感知到的母親心理控制得分高于父親心理控制。這一方面表明,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整體水平較高。中學階段是學生自主性發展最迅速的時期,要求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追求獨立,而父母出于對子女“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會采用責備與批評的方式去關愛孩子,有時還會將自己的要求和意愿強加給子女,讓他們無條件接受,這就會讓子女感受到較強的心理控制。另一方面還表明,中學生母親的心理控制水平高于父親,這與前人研究結論一致[12]。受到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影響,母親對子女的教育和監管起了主要作用,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與管教中;而父親則更多地追求事業的發展并關注孩子未來發展的宏觀方面,這就導致學生會感受到來自母親的心理控制較多。
研究結果還發現,中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這表明中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較好,在人際交往中能采取較為主動、積極的態度與行為,即使在人際交往中遇到了挫折,也能采用積極的歸因與積極的行動去解決,最終形成較好的人際關系。與此同時,結果還發現,中學生羞怯水平處于中等水平,這個結果對于中學生而言,雖然不會打亂他們的學習與生活,但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需要引起重視。以學業為主的中學生較少有機會參與社會交往,伴隨著生理的發展與成熟,他們在人際交往情境中容易表現出焦慮、緊張,有時甚至還會出現臉紅心跳、呼吸急促等癥狀。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多關注羞怯者這一群體的問題表現與成因,要將中學生的羞怯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盡量減少因為羞怯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與羞怯的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男生在父母心理控制、父親心理控制與母親心理控制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女生。青春期是個體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學生開始經歷各種混亂與挑戰,開始反抗父母的權威,對自主與獨立的需求較兒童期更為強烈[13]。尤其是男生,更向往自由、獨立以及不受束縛,父母不鼓勵子女自主發展,限制子女情感與行為的教養方式,會讓男生感受到更多的心理控制感。城鎮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與社會自我效能感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大多數農村學生是留守學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照顧,對孩子的教育參與較少;而城鎮父母對孩子期望較高,會有更多時間參與到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中,對孩子的要求也較高。因此,城鎮中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于農村學生。另一方面可能表明,與農村學生相比,城鎮學生對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更加自信,在人際交往中會有更多的適應性反應,面對人際沖突也能采取適應性的問題解決策略。此外,農村學生的羞怯得分顯著高于城鎮學生,這與李響[14]的研究結論一致:農村學生生活圈子狹小,生活環境簡單;而城鎮學生成長環境較好,生活內容豐富,還能接觸不同類型的人和事,這就導致農村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多表現出羞怯。
(三)父母心理控制、社會自我效能感對羞怯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父母心理控制與羞怯呈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學生感受到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越容易在人際交往情境中表現出緊張、焦慮等行為。這也證明,父母心理控制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健康發展,父母收回關愛、引發孩子內疚感等教養方式,可能直接引起學生的消極情緒體驗,導致中學生在社交場合中放不開,容易出現退縮回避、社交焦慮等害羞行為。與此同時,研究結果還發現,社會自我效能感對中學生父母心理控制與羞怯之間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能有效緩解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預測羞怯的趨勢。由此說明,社會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的內在特質,它在不同的情境中發揮著不同的調節作用,對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較高的情境,低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更容易出現羞怯行為,而高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則能減少社會交往中羞怯行為的出現。因此,在與父母的交往中,面對父母高水平心理控制的學生,在社會交往中更易出現退縮等害羞行為,這就導致低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學生特別容易出現羞怯行為;而高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在羞怯行為出現之前,就能確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社交活動并獲得回報,還能積極應對來自父母的心理控制,在社會交往中主動接觸他人,與環境互動,能有效地降低社會交往中的焦慮、緊張,進而抑制了羞怯行為的產生。
五、教育建議
本研究從社會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出發,為預防并干預中學生的羞怯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鑒于社會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個體羞怯行為的重要因素,且社會自我效能感這一內在特質的形成離不開個體自身以及家庭、學校的影響,那么對于中學生羞怯行為的預防與干預,可以從個體自身、家庭和學校三方面入手。
個體自身方面,隨著身心發展的不斷成熟,以學業為主的中學生應多參與社會交往,提高自身對社交的自信程度;還要學會積極處理不同的社交任務,以積極的態度應對來自父母的心理控制,提高自身的社會交往與社會適應能力。
家庭方面,父母應對孩子要求獨立自主的心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自己的心理控制,而采用適當的行為控制。行為控制是指父母向子女施加規范、限制以及以主動觀察和詢問等方式了解子女活動,相對于心理控制,行為控制會明確規范子女行為,能減少學生外化問題的產生,被認為是較恰當的控制方式[15]。此外,父母還應盡可能多地讓孩子自主決策,不可采用撤回關愛、引發內疚以及堅持權威等方式威脅孩子,以免讓學生出現羞怯等社會適應不良行為。
最后是學校方面,除了家庭,學校也是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尤其是學校中的同伴交往對個體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學校應多舉辦一些能夠促進學生人際交往、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的活動,如開展一系列促進人際交往、增強團隊凝聚力的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能在人際交往中提高社會自我效能感,降低羞怯水平,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英敏,劉忠花,李亮,等. 高中生羞怯與學業適應的關系:學業求助的中介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150(3):69-76.
[2]閆景蕾,張偉霞,崔娟. 母親教養方式及青少年自尊與羞怯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6,30(2):142-147.
[3]高鑫,丁碧蕾,馮姝慧,等. 父母心理控制和兒童消極情緒性對學前兒童問題行為的共同作用:“素質—壓力”還是“差別易感性”[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1):28-37.
[4]韓磊,高峰強,平凡,等. 父母教養方式對羞怯的作用機制[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10(6):464-467.
[5]何浩,潘彥谷. 生命意義感、寬恕對中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7,697(12):71-73.
[6]顧佳旎,孟慧,范津硯. 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結構、測量及其作用機制[J]. 心理科學進展,2014,22(11):1791.
[7]Smith H M ,Betz N E . An examination of efficacy and esteem pathways to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hood[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2,49(4):438-448.
[8]Buser T J ,Buser J K ,Kearney A . Justice in the family: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self-effica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 from parents[J]. The Family Journal,2012,20(2):147-156.
[9]孫麗萍,鞠佳雯,蔣柳青,等. 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焦慮的關系:一項交叉滯后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6):120-130.
[10]許萍. 初中生網絡社交互動與自我同一性的關系研究:羞怯的調節作用[D].寧波:寧波大學,2017.
[11]孟慧,楊錚,徐琳,等. 大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的關系:適應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4):552-555.
[12]鄧林園,劉丹,徐潔. 父母監控與青少年自我控制:父親自我控制的調節作用分析[J]. 中國特殊教育,2018,221(11):85-93.
[13]孫麗萍,田微微,邊玉芳. 父母心理控制的發展趨勢及青少年抑郁、焦慮的影響:一項三年追蹤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4):730-735.
[14]李響. 高中生羞怯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社會支持與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15]李丹黎,張衛,王艷輝,等. 母親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問題性網絡使用:非適應性認知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學,2013(2):411-416.
(作者單位: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銅仁,5543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