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秀


4歲半的圓圓,6歲的元寶和7歲的小濤是一個冰球訓練班的小朋友。上周的一次訓練中,孩子們發生了一場沖突。
事情是這樣的:教練安排3個孩子練習搶球和射門。圓圓年紀小、力量也弱,一直也搶不到球,這時候教練安排站位就給了4歲半的圓圓一點小便利,7歲的小濤因為覺得自己是哥哥,理應讓著弟弟,所以很平和。但6歲的元寶就心里不舒服了,雖然他的技術最好,但他并不能接受教練這樣“偏心”,雖然嘴巴不說,但孩子其實已經很不高興了。所以,當哨聲響起,元寶像在發泄他的不滿,動作幅度很大,沒兩下就把圓圓撞倒了,但因為用力過猛,自己也倒了,結果卻是小濤進球成功。元寶很生氣去責怪圓圓沒站穩摔倒絆了他,而且也不服氣小濤進了球,要求單獨和小濤加賽一球,可是小濤是大哥哥,他覺得這樣是在欺負弟弟,所以沒有應戰。于是,元寶媽媽就對小濤媽媽說:“元寶的意思是要比拼一下,接受挑戰也是公平競爭嘛。”小濤媽媽說:“我是覺得這就是孩子們一個日常訓練,沒必要太較真,而且我兒子他可能就是不想以大勝小。”媽媽們這邊的溝通氣氛開始變得有點微妙。
接下來,元寶把進攻的目標放在了剛剛沒有“應戰”的小濤哥哥身上,倆人一來二去的,球就滑到了球門口的圓圓腳下,圓圓直接射門進球了。這下元寶徹底崩潰了,在球場上號啕大哭,委屈地和媽媽說:“我再也不想打冰球了!所有人都欺負我,教練也欺負我,不給我好的位置,還有剛才這個球,明明就應該是我進的,應該是我的!”他媽媽也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對著孩子吼:“誰讓你沒射門,你傳球也沒有用,誰射門算誰的!哭什么哭,想讓別人覺得你厲害,那你就不能給任何人機會,讓所有人清清楚楚地看到這個球就是你自己一個人進的!”
圓圓媽媽的思考
說實話,聽到元寶媽媽這個回答,我很疑惑。如果我是元寶,我可能會非常難過。失了球沒人安慰,還要被媽媽當眾訓斥。而且冰球本來就是一個集體項目,講求團隊協作,為什么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射門呢?給隊友有力的助攻也很棒啊!元寶媽媽也許是太盼望孩子成功了,一旦孩子的表現讓她不滿意,她的反應比孩子還要大。我也擔心,這樣的教育方式會不會讓元寶以后更無法面對挫折。
洞察:孩子的危機已是“雪上加霜”
案例中的元寶遭遇了4次“危機”。第一次,他覺得教練偏心,照顧年齡小的,不公平,導致自己被絆倒。第二次,他向哥哥發起挑戰,沒想到人家不應戰,導致自己沒面子。第三次,只顧著發泄情緒的元寶弄巧成拙,錯失機會,讓弟弟漁翁得利趁機進球。第四次,當他傷心委屈訴苦時,被媽媽當眾數落,自尊心嚴重受損,壞心情雪上加霜。
整個過程中,元寶媽媽的說話方式和內容讓人印象深刻。首先,替孩子下“戰書”。如果說元寶還只是以行為、動作表達了自己的不爽,元寶媽媽則針對小濤媽媽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雖然包裹了所謂的冰球規則、運動精神,但顯而易見的是,號召應戰是假,發泄情緒才是真。其次,這位媽媽當眾數落孩子,句句戳中孩子的痛點,加之元寶之前數次的不爽和憋悶,終于號啕大哭。元寶媽媽當著大家的面,指責元寶傻、為他人做嫁衣,實則是在指責其他人欺負了元寶、不講原則。原本一場以鍛煉身體,培養孩子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為目的的體育活動,演變成人人自危,彼此傷害的消耗。
觀點:做情緒穩定型家長,才能陪孩子走出危機
透過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元寶媽媽的情緒最不穩定,甚至比孩子還要激動。她急于出場替孩子出頭,按捺不住去干預孩子間的互動,當眾指責孩子,還指桑罵槐,好在其他兩位媽媽都比較理性,控制情緒,恰當應對,避免了更尷尬的局面出現。其實父母想要化解孩子的危機,首先要以自己恰當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孩子,否則不僅會加劇孩子的焦慮不安,還為孩子接下來去應對處理危機做了錯誤示范。 這里給父母幾個建議:
●準確覺察自己的不良情緒,及時調節
案例中元寶媽媽始終被沮喪和失望的情緒籠罩著,她認為教練偏心,其他小伙伴又多了一絲運氣成分,元寶沒能有出色的表現,所以她惱怒、焦躁,甚至語言也帶有攻擊性。如果元寶媽媽能夠意識到比分和輸贏并不是體育運動項目唯一衡量標準,不帶著沮喪和失望的情緒去看待它,那么她的情緒就會有所緩解。如果能夠進一步認識到,小挫折也是一種磨煉,陪孩子走出困境,比一時的輸贏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她還可以充分利用眼前的機會,鍛煉元寶的意志和精神力量。
●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強大的精神后盾
父母情緒激烈,在刺激面前魂不守舍、言行失控,甚至做出失態、失度之事,是對孩子的最大傷害。孩子面對挑戰時會心理失衡、情緒失控,而此時情緒穩定的父母,猶如烈火中的及時雨、疾風暴雨中的壓艙石,讓孩子心有所依,情有所靠,回歸穩定,走出陰霾。人生路上,父母不可能隨時幫孩子逢兇化吉,也不可能為他掃除所有困苦,但父母可以用冷靜、穩定、堅實的內心陪伴孩子,這樣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塑造抗逆力最為核心的部分——積極的心理品質。
●在與人為善中建構孩子的社會連接
父母能夠陪伴的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段旅程,在孩子更長遠的人生中,是需要他們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溝壑坎坷。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與人相處,懂得與人為善,善于與人合作,不簡單地計較誰吃虧誰占便宜,不為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孩子步入社會后,更廣闊、更大的保護因素來源于社會連接。擁有牢固的社會支持網絡,才會有人在危難中伸出援手,在低谷時助其爬坡。所以父母應以與人為善的信念和價值觀,為孩子身先示范。
延伸:不可忽視的家庭抗逆力
弗洛姆·沃爾什(Froma Walsh)是一位專攻家庭抗逆力研究的美國社會學家。她認為家人的互動方式是決定家庭抗逆力高低的關鍵要素之一,而家庭抗逆力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抗逆力生長。說話是親子互動最頻繁、最常見的形式,父母跟孩子說話時的語氣、姿態和措辭,以及和孩子在不同場合的交流方式,既反映著家庭的結構關系,也映射出家庭的信念和價值觀,孩子的抗逆力發展正是在這樣的家庭價值觀中推進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風險、危機和挑戰是必然存在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保護因素。而孩子抗逆力的培養正是在風險因素與保護因素兩種力量的交鋒和博弈中進行的。因此,當孩子面對逆境,父母首先應該準確地判斷當下情境,然后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言行,并校正認知,再幫助孩子疏解情緒,以建設性方式應對和處理當下,這既是培養抗逆力的過程,也是抗逆力訓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