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越
雅金福(1777–1853)大主教,是俄羅斯東正教教會派駐北京的第九屆傳教團團長,也是俄羅斯漢學家和東方學的鼻祖。他在北京生活期間和返國后,曾發表百余篇有關中國的研究文章,深刻影響了后來俄羅斯和蘇聯的漢學研究。
話說雅金福1808 年1 月抵達北京東直門北館俄羅斯傳教團上任。他在到京后的第二天,就急不可待地想學漢語。因在傳教團尋找漢語課本一無所獲,他便詢問已在北京居住多年的下屬。那人聽罷驚得瞪大了眼睛,說:“傳教團進駐北京90 多年,從來沒有一個人會說漢語。”雅金福忙問為啥,下屬說:“漢語太難,學不會。”雅金福這才知道,原來俄羅斯傳教團那么多年在北京,一直是用滿語和蒙古語與朝廷及百姓溝通。
雅金福下決心改變這個狀況,他帶頭學習漢語和方言,通過他熟悉的阿爾泰語進入漢語學習課程。雅金福在他來北京的第三年,從天主教教士手里得到一本《拉丁語–漢語詞典》,他便將這本詞典當作學習漢語的教材,但不久他便發明了新的學習方法。雅金福經常跑去逛街,他在京城街頭每發現一件感興趣的物件,就讓主人將漢語說好幾遍,再將物件的名字寫在本子上。雅金福回家后,再請人詳細講解每個物件的標準發音和正確寫法。
日復一日,雅金福不僅會說會寫很多漢字,還結識了很多不同階層的朋友,其中包括朝廷大臣、衙門官吏,也有窮苦農人和集市商販。雅金福在北京廣泛的社會交往,使他的漢語詞匯日趨豐富,發音也飽含京腔京韻。沒幾年,他不僅可以像先來北京的天主教傳教士那樣流利而生動地講漢語,而且水平很快就超過了他們。
1810 年,雅金福給莫斯科總部寫信,希望編輯一部具有百科全書風格的《漢滿俄詞典》,其中除了收錄漢語詞匯之外,還包含中國文化內容,如傳統手工藝品和動植物等。雅金福還建議在北館傳教團建立中國圖書館,廣泛收藏有價值的中國書籍,以利來華工作的神職人員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
莫斯科很支持雅金福的倡議,雅金福《漢滿俄詞典》歷經多年增刪和批改后得以出版。它收入了1.2萬多個文學、宗教、歷史和地理學等方面的常用漢語詞匯。雅金福第一次在北京傳教團歷史上,建立了圖書館,其中主要收藏的是珍貴的漢語版書籍,還有部分俄語、教會斯拉夫語和拉丁語版圖書。這些圖書,后來有一部分被運回俄羅斯東正教教會神學院圖書館收藏,還有一部分毀于1900 年北京教難。
雅金福在生活上追求中國傳統,他將傳教團的院落按照中國亭臺樓閣式的風格裝修,并以金魚花鳥點綴其間。他外出時,總愛以清朝衣冠加身,邁著四方步,慢慢悠悠地講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難怪那時在東直門一帶,街巷里的大人孩子見到他出門,都愛圍上去和他打招呼或聊上幾句。
雅金福還將東正教禮儀經書和其他歷史典籍,從俄語或教會斯拉夫語譯成漢語。在俄漢互譯過程中,他借鑒天主教拉丁語漢譯范例,發明了一些宗教典籍內容的漢語表達方式和詞匯譯法,在俄漢東正教典籍互譯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1822 年5 月,雅金福離開北京,返回俄羅斯。他在北京居住了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