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73屆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后,環保潮牌抱樸再生創始人劉學頌受邀出席由歐盟委員會和聯合國環境署聯合主辦的“力爭上游,共同應對塑料污染”高峰論壇,分享了抱樸再生對全球塑料危機的洞見,并提供了應對全球“塑料危機”的中國新思路。從2010年躬身入局,到現在為止,11年來,劉學頌一心撲在環保事業上。她是一位資深的環保人士,更是一位媽媽,說起開創環保事業的初心,也要從孩子說起。
思考:給孩子留下什么最重要?
劉學頌的微信朋友圈里有這樣一句話:地球不是我們從祖先那里傳承來的,而是從子孫后代那里借來的。在提到自己進入環保行業的初衷時,身為母親的劉學頌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當時劉學頌的兒子嘉興才4歲,鼻子里長了息肉,影響到正常呼吸,晚上也睡不好覺,孩子每天都特別難受。經過幾次問診,劉學頌決定帶他去做手術。在醫院里,劉學頌發現很多孩子跟嘉興的情況很相似,他們也在排隊等著做手術。當時劉學頌很納悶——為什么這么多孩子都有類似的問題呢?醫生的回答是,由于空氣、食物、氣候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現在的孩子的呼吸道疾病很普遍。嘉興當時是在北京醫院做的手術,做手術那天,小小的他穿著不太合身的大號病服,跟著醫生走進了手術室,劉學頌和先生只能隔著玻璃看著他。嘉興邊走邊哭,不停地回頭看爸爸媽媽,這時候劉學頌突然意識到,“孩子將來要一個人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我還能幫他做點什么事情呢?”思前想后,劉學頌心中有了一個答案: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不應該只是想到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同時也應該給他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為他樹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典范,教會他與地球、與自然更加和諧的相生相存,共同留下美麗的地球和可持續的環境。抱著這樣的初心,劉學頌開啟了自己的環保事業,也開啟了對孩子的環保教育。
11年踐行:
讓孩子成為參與者和受益者
在11年參與環保工作的過程中,劉學頌的兒子嘉興是整個行業發展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受益者。抱樸再生的品牌靈感源于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回歸本真,擁抱純樸,循環再生,生生不息”的環保生活方式理念的體現,它的英文名“BOTTLOOP”,意為“瓶子的循環”。所以,在工作的前幾年,劉學頌被安排的任務就是回收塑料瓶。因為每天與塑料瓶打交道,她對塑料瓶產生了特別的感情,只要她看到塑料瓶,就會“撲”過去、撿回來,而且每次都需要先把瓶蓋擰下來,再把瓶身踩扁,最后再分別整理收納。這樣一套操作流程在生活中經常上演,嘉興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會專門搜集學校里的塑料瓶帶回家。在嘉興上一年級的時候,劉學頌和他一起參加學校的活動,嘉興看到地上有塑料瓶,就過去撿了起來,擰瓶蓋、踩扁瓶身、收起來。劉學頌說她并沒有專門教過嘉興,所以看到孩子主動這樣做時特別感動。不僅如此,嘉興的環保意識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他喜歡踢球,每次踢完球,都會最后一個離開,因為他要把場上的垃圾撿起來,放到袋子里一起帶走。
環保產品: 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
行動源于理念,想要呼吁人們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就必須激起大家對人與環境關系的思考,認識到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劉學頌提到她小時候在山東老家時,小麥豐收后,大家會把面粉做成饅頭,邀請親朋好友一起慶祝豐收的成果,感恩大自然的饋贈。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離土地越來越遠,這種意識逐漸被遺忘了,但劉學頌相信,如果用一種有特點的方式,一定可以幫助人們喚醒這種意識。對此,劉學頌想到的辦法是將環保的可再生模式與時尚聯系在一起,推出系列環保T恤、環保雨衣、文具袋等年輕人喜歡的潮品,讓環保融入到生活中的不同場景,打造環保的生活方式,時刻提醒人們保持與環境的連接。中國有一個詞叫器以載道,意思就是說產品承載的道要遠遠超過它作為器物本身的作用,劉學頌希望這些環保潮品在被人們喜歡和使用的同時,激發出人對資源的敬畏,呼吁大家思考人與環境關系,喚醒環保意識。
對孩子來說,雖然還無法理解環保意識這種抽象的理念,但是劉學頌認為,當孩子在生活中使用這些環保產品,并且能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理念時,環保也會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孩子也會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對大自然產生由衷的喜愛和敬畏,與大自然建立連接,自然會為了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而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