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楠楠 馬曉旭


摘? 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實施生態振興的助推器,有助于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部分。基于江蘇省農村地區的調查數據,分析其垃圾分類現狀和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愿。結果表明:江蘇省農村垃圾分類現狀南北差異較大,垃圾分類處理的支付意愿由蘇北到蘇南呈現遞增的趨勢,且愿意以罰錢等懲罰措施來約束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也是由北向南呈現遞增趨勢。基于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為江蘇省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態振興;生活垃圾;分類意愿
中圖分類號:F713.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classified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waste is a boost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rural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residents to classify domestic wast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s increasing from northern Jiangsu to southern Jiangsu, and is willing to restrict residents'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by penalty and other punitive measures. it also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north to south.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nd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household waste; classification willingness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再次強調“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穩步解決‘垃圾圍村等突出的環境問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全局性問題,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產生的垃圾也越來越復雜多樣,農村環境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期,生態振興作為鄉村五大振興之一,生態宜居是其內在要求,故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實施生態振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 文獻綜述
在學術界,我國學者主要從外源性動力、內源性動力以及兩者的合作這三方面研究我國的農村垃圾治理[1]。一是研究外源性動力的學者強調政府在農村垃圾治理中“掌舵人”的角色,他們是政策的制定者、貫徹落實的推動者,又是環境治理的監管者和資金的投入者,政府要跳脫出“權輕責重”的困境,由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型轉型為溝通式的治理模式[2]。但是現實中政府的資金投入難以滿足農村的環境治理需求,這時候非政府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可以彌補農村垃圾治理過程中的資金投入不足、主體缺位等問題,建立政府和民營投資者的合作機制[3]。二是研究內源性動力的學者認為農村居民作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主體,他們的個體特征比如,年齡、受教育程度、干部身份和健康情況影響著他們是否愿意為農村垃圾治理支付一定費用[4],除此以外,環境容忍度、環保意識、環境態度等對參與包括垃圾分類、垃圾支付等垃圾治理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農村居民在農村垃圾治理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三是研究兩者合作的學者認為農村垃圾治理任務艱巨,資金成本較高,僅僅依靠政府和社會組織往往不夠[5]。農村垃圾治理整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政策指引和資金投入,還要依靠農村內部的村干部能力和農戶的身份認同,其中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社會組織起到補充作用,農村內部的公眾參與具有基礎作用,建設一個三方共同促進的農村垃圾分類機制[6]。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在內的農村垃圾治理問題一直是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中之重,也是實施生態振興的難點。目前,農村垃圾的處理方式可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流程,農村居民做好垃圾分類是農村垃圾有效治理的起點,也是關鍵環節,但現實中,因為過多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往往忽視居民在這個過程中的核心和主體地位。鑒于此,本文以江蘇省農村為例,分析目前農村垃圾處理現狀,思考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垃圾分類處理意愿的差異,為促進農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處理,提高其農村環境治理的主體地位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2? 數據來源與樣本描述
2.1? 數據來源。江蘇省的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但是因為歷史經濟、區域特點、政策導向等,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在經濟水平、產業發展、人才技術方面具有較大差異,蘇南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發展水平遠遠高于蘇中和蘇北。從2017年《江蘇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的正式下發,江蘇省的垃圾分類工作有序推進。由于省內內部發展不平衡,三大區域在實施生態振興戰略的路徑和效果也各不相同,2018年12月《江蘇省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指出“積極推進鄉鎮全域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示范,蘇南有條件的地區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基于此,本文數據來源于2020年4~5月期間對江蘇省的蘇北、蘇中和蘇南三大區域農村地區的調研,通過調研共發放70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668份,其中蘇南地區有效問卷有184份,蘇中地區有效問卷有186份,蘇北地區有效問卷為298份,總有效率為95.4%。
2.2? 樣本的基本特征描述。樣本的基本特征描述如表1,男性占比41.0%,女性占比59.0%,在農村居住滿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占86.5%,符合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調查的農村居民中年齡為18歲到30歲的占比最高,為48.2%;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的是初中學歷,占比29.9%;黨員和非黨員占比分別為16.2%和83.8%;受訪者中收入來源以農業為主的占比最少,為28.7%;在采訪對象中,有58個基層干部,占比8.7%,剩下的91.3%都是非基層干部。
3? 農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處理意愿描述性分析
基于全省的角度,發現有64.4%的居民認為所在村的垃圾收集設備是充足的,且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所在村具備垃圾分類設備。但是全省垃圾分類的現狀還是不容樂觀,不足一半的受訪者(41.3%)所在村沒有開展垃圾分類,只有39%的受訪者所在村進行過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宣傳。總體上,受訪者對當地環境還是比較滿意的,僅有18.3%對所在村的環境是不滿意的,這可能與這幾年一直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有關,江蘇省身為全國的經濟大省責無旁貸。受訪者中有85.3%愿意參與垃分類,有54.8%愿意為所在村垃圾分類支付一定的數額,垃圾分類處理的直接意愿和間接意愿相差較大,大部分人更愿意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參與本村的垃圾分類過程。在調查為了督促農村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處理,有76.3%愿意采取獎勵的方式激發其的積極性,絕大多數不愿意采取懲罰措施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如表2所示。
基于江蘇分區域的角度來看,根據受訪者對所在村垃圾收集或者投放設備是否滿足這一問題,蘇南、蘇中兩地區“能滿足”的比例遠遠高于蘇北地區。蘇南地區有77.2%的受訪者所在村是具備垃圾分類設備的,蘇北僅有36.2%。是否實行垃圾分類處理中,蘇北地區受訪者中只有16.1%所在村開始要求垃圾分類處理,蘇南、蘇中分別為59.8%和63.4%,遠高于蘇北。在環境滿意度上,蘇北地區的滿意度較低,僅有28.9%受訪者對環境是滿意的。關于對垃圾分類處理的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區域差別不是特別大,其中垃圾分類處理的支付意愿由蘇北到蘇南呈現遞增的趨勢,而且愿意以罰錢等懲罰措施來約束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也是由北向南呈現遞增趨勢,這可能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蘇南地區經濟水平較高,農村居民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要求更強烈,有更大的決心。但是受訪者的直接意愿比例高于間接意愿比例,即更多的受訪者愿意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參與本村的垃圾分類過程,而不是為支持本村垃圾分類投放的實施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以分區域的視角觀察,蘇南、蘇中的環境現狀、農村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均好于蘇北地區,垃圾分類措施的開展也比蘇北地區積極。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 論
(1)基于江蘇全省來看,農村地區居民垃圾分類直接參與意愿高于支付意愿,即農村居民更愿意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參與本村的垃圾分類過程,比如參加垃圾分類的培訓和學習、日常做到垃圾分類投放、監督他人垃圾分類等”,為支持垃圾分類工作支付一定金額的意愿相較而言就比較低。
(2)基于江蘇省蘇北、蘇中、蘇南三地區的對比,蘇南、蘇中的環境現狀、農村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均好于蘇北地區,垃圾分類措施的開展也比蘇北地區積極。垃圾分類處理的支付意愿由蘇北到蘇南呈現遞增的趨勢,而且愿意以罰錢等懲罰措施來約束居民垃圾分類行為,也是由北向南呈現遞增趨勢。
4.2? 建? 議
(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明確垃圾分類的標準。順利推動垃圾分類,首先要保障農村地區垃圾分類設備等基礎設施的供應,這是農村居民有效參與垃圾分類的基礎。目前農村垃圾的處理方式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流程,在縣、鎮、村設置垃圾分類專項工作的有關機構和有關負責人,形成一條完善的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鏈。為了讓盡可能多的農村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合理設計垃圾分類回收設施的種類和數量,明確制定該地區垃圾分類的標準,并在回收設施上對分類標準,利用文字和圖畫的方式進行簡要說明,形成簡單而又統一的要求,便于操作和管理。
(2)強化農村居民的主體責任意識,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能力。村集體要定時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培訓,發揮公眾號、自媒體和門戶網站在信息傳播中主渠道作用,并利用線上線下雙渠道,讓更多的農村居民知道垃圾分類的意義,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可以熟練地進行垃圾分類,激發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農村居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農村居民是農村環境改善的參與主體,也是受益主體,利用農村地區“鄉土文化”中的地緣、血緣等特點,發展各種服務型、互助性、公益性的鄉村社會自組織,將分散的小農積聚起來,拓寬農村居民的參與渠道,提高其參與能力。
(3)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提高市場的調節作用。農村地區垃圾分類工作中,政府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制訂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垃圾從收集、轉運到處置各個環節都處于分類狀態。在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同時,市場化運行及多種運營模式應提上日程,在垃圾分類處理與運輸等過程中引入第三方,并建立垃圾分類后期運輸、處理和服務的評價體系,便于政府對垃圾分類處理整個過程進行監督。政府通過開放投資渠道,逐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垃圾分類收集高效率、運營管理市場化。
5? 討? 論
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經濟越發達,農村居民對居住的環境要求越高。江蘇省雖然在全國屬于經濟大省之一,但是內部發展不平衡,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發展差異大,農村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等處理情況也具有較大差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影響垃圾分類的開展,還需要制定合適的指標來衡量,再進行實證分析予以確認。據目前調研發現,蘇北某些農村地區垃圾處理工作任重道遠,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如何平衡好經濟建設和人居環境的改善,跟得上生態振興的進程,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參考文獻:
[1] 楚德江,陳永強. 農村垃圾治理的內源性動力及進路探究——以四川省丹棱縣L村垃圾治理為例[J]. 環境保護,2020,48(20):41-45.
[2] 楊洋. 農村集體經濟振興的蘊含價值、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 農村經濟,2020(9):27-33.
[3] 丁建彪. 合作治理視角下中國農村垃圾處理模式研究[J]. 行政論壇,2020,27(4):123-130.
[4] 邱成梅. 農戶參與度視角下的農村垃圾治理績效研究[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5):37-43.
[5] 吳大磊,趙細康,石寶雅,等. 農村居民參與垃圾治理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J]. 生態經濟,2020,36(1):191-197.
[6] 李異平,曾曼薇. 城市垃圾分類與居民地方認同研究[J]. 中國環境管理,2019,11(5):107-114,31.